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要想教学有效,教师就要把有效提问作为重点,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增添课堂教学的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提问;认知冲突;学习兴趣
一、提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富有激情和冲击力,他们对很多未知充满好奇。可是,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习惯提具有唯一答案的封闭性问题,学生早已厌倦,甚至是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所以,教师经常会遇到提出问题却没有人或少有人有积极地反应的尴尬,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出现这样的尴尬与提出问题的这种教学方式本身没有关系,问题是一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缺少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应提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在《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这是一个带有明显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它答案的可能性的广度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引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出各种他们认为合理的答案。其中有学生认为《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使西欧人有了到东方寻找财富的欲望;也有学生认为西欧人想扩张自己的世界影响力,需要开通航道打开政治先机;还有学生认为是想开通航道来控制黑海这条商业贸易的海上道路,收取商品重税来获利等,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思考力,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给出了合理和可能的理由。这样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也大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
二、提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问题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核心,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和行为。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的舞台,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学生带着问题在这个充满神秘感的舞台上通过认真阅读和积极思考演绎出自己的成果。如《地中海的霸主——古代罗马》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罗马共和国版图和古代罗马这个城市,并告诉学生两者由意大利一个小村庄发展而成,图片将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学生此刻引起的认知反差,顺势提出:这个小村为什么会发展起来成为罗马城,并进而发展为古代地域宽广的罗马共和国?为什么其他的小村没有发展起来?它具备哪些发展的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原有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已对这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有了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内心生发出来,更愿意去学习、去探索,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很理想。随后,教师可以在教学进行到古罗马帝国建立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欣赏历史剧——凯撒之死,学生在通过观看短剧的同时感受到罗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使“死”的历史知识活起来,使学生融入历史事件中去观察思考,学生感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三、提出具有一定难度和层次性的问题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没有反应。这种情况出现往往是由于教师担心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过于难造成的。问题简单,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回答;问题太难,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应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内容需要,提出适合各个层次阶段学生,并保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学生都有机会和能力参与到课堂中,融入课堂,和同学分享课堂乐趣,问题适合各个层次基础的学生也就兼顾了问题的广泛性。当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答会不尽相同,也会有学生跑偏问题主旨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在提问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许学生回答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并在适当的时候对积极地回答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活力;对偏离内容主旨的回答给予引导,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如果课堂上的问题脱离了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对教师的提问也会反应平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就要考虑学生的已知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比如《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知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知识出发,引出“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对他的评价应全面否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大家根据自己已学的对隋炀帝时期历史的了解,对怎样评价隋炀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探寻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最终学会了辩证地评价隋炀帝。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要想教学有效,教师就要把有效提问作为重点,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并可以通过对有效提问策略的运用来增添课堂教学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于晓波,苗青.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提问;认知冲突;学习兴趣
一、提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富有激情和冲击力,他们对很多未知充满好奇。可是,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习惯提具有唯一答案的封闭性问题,学生早已厌倦,甚至是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所以,教师经常会遇到提出问题却没有人或少有人有积极地反应的尴尬,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出现这样的尴尬与提出问题的这种教学方式本身没有关系,问题是一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缺少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应提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在《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这是一个带有明显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它答案的可能性的广度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引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出各种他们认为合理的答案。其中有学生认为《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使西欧人有了到东方寻找财富的欲望;也有学生认为西欧人想扩张自己的世界影响力,需要开通航道打开政治先机;还有学生认为是想开通航道来控制黑海这条商业贸易的海上道路,收取商品重税来获利等,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思考力,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给出了合理和可能的理由。这样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也大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
二、提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问题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核心,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和行为。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的舞台,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学生带着问题在这个充满神秘感的舞台上通过认真阅读和积极思考演绎出自己的成果。如《地中海的霸主——古代罗马》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罗马共和国版图和古代罗马这个城市,并告诉学生两者由意大利一个小村庄发展而成,图片将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学生此刻引起的认知反差,顺势提出:这个小村为什么会发展起来成为罗马城,并进而发展为古代地域宽广的罗马共和国?为什么其他的小村没有发展起来?它具备哪些发展的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原有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已对这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有了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内心生发出来,更愿意去学习、去探索,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很理想。随后,教师可以在教学进行到古罗马帝国建立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欣赏历史剧——凯撒之死,学生在通过观看短剧的同时感受到罗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使“死”的历史知识活起来,使学生融入历史事件中去观察思考,学生感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三、提出具有一定难度和层次性的问题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没有反应。这种情况出现往往是由于教师担心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过于难造成的。问题简单,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回答;问题太难,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应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内容需要,提出适合各个层次阶段学生,并保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学生都有机会和能力参与到课堂中,融入课堂,和同学分享课堂乐趣,问题适合各个层次基础的学生也就兼顾了问题的广泛性。当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答会不尽相同,也会有学生跑偏问题主旨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在提问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许学生回答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并在适当的时候对积极地回答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活力;对偏离内容主旨的回答给予引导,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如果课堂上的问题脱离了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对教师的提问也会反应平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就要考虑学生的已知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比如《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知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知识出发,引出“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对他的评价应全面否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大家根据自己已学的对隋炀帝时期历史的了解,对怎样评价隋炀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探寻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最终学会了辩证地评价隋炀帝。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要想教学有效,教师就要把有效提问作为重点,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并可以通过对有效提问策略的运用来增添课堂教学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于晓波,苗青.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