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技能、能力要求都较高。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本文从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力求理解的习惯、培养学生求异质疑的习惯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自学的习惯四方面入手,探讨了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
物理教学 良好习惯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5-0105-01
习惯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下,人们在无意识中简单重复同一操作动作或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是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的更牢固的联系系统。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以使人的更多精力集中完成任务的整体目标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成为生活学习的累赘。那么,在物理学习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从学生一开始学习物理就应以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逐步使他们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教会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逐步学会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观察对象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要引导、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学会用物理语言叙述物理事实的能力以及从物理学角度去探索现象中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的本领,为学习物理知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前,把两把刻度尺(一把米尺,一把钢皮尺)分发给同桌学生。先让他们自行观察比较,教师提问,尺上标有什么?有哪些内容,两者有何异同。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针对存在问题引导他们重新观察比较,最后强调:观察刻度尺一定要注意尺的零刻线位置、最小分度值、量度范围、符号等。并指出:不要小看一把尺,它是一切有标度仪器的基础,在以后的测量仪器中将会逐渐看到。这样.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就能掌握观察的要领和方法。
2.培养学生力求理解的习惯
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现象,物理规律的科学,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因而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每到一个关键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学生如何做到重在理解。学习新概念时,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即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然后再学习这个概念及其他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概念的归纳上。学习规律时,既要使学生弄清规律的内容,适用条件,还要使学生参与这个规律得来的分析概括过程。在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切忌生搬硬套公式,要在启发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和条件的基础上,理解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的含义和适用范围,逐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巧。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教师在学生探究完之后,也可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电流表或者电压表及电阻箱来探究两电阻串联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去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从“电阻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出发来思考理解,利用等效法不难想出探究的方案来,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电阻及串联电阻特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求异质疑的习惯
求异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任何发明、发现、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題多变、一题多选,就是一种很好的求异思维训练,要善于利用和引导。例如:在弹簧测力计下通过细线挂着一重物,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6N,当物体1/5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N,求该物体的密度。这道题涉及到弹簧测力计、二力平衡、密度、浮力等方面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至少有五种解法。因此,让学生做有心人,注重探究活动中出现的细微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求异质疑的习惯,这样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自学的习惯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表演、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学生怎样阅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基本方法是:一是通读: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通读新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的结构和要点。二是细读:要求具体地将现象和概念、规律等联系起来,细致地逐句阅读,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逻辑联系,对抽象难理解处反复多读、多思,并同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识记,以了解知识的脉络。三是精读:做到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含义,能把来源于现象的概念、规律活化,达到见“物”能明其“理”,知“理”能联系“物”,能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科学技术普及读物,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并经过长期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可见,培养能力固然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方法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轻松自如地面对学习任务。
物理教学 良好习惯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5-0105-01
习惯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下,人们在无意识中简单重复同一操作动作或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是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的更牢固的联系系统。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以使人的更多精力集中完成任务的整体目标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成为生活学习的累赘。那么,在物理学习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从学生一开始学习物理就应以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逐步使他们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教会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逐步学会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观察对象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要引导、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学会用物理语言叙述物理事实的能力以及从物理学角度去探索现象中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的本领,为学习物理知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前,把两把刻度尺(一把米尺,一把钢皮尺)分发给同桌学生。先让他们自行观察比较,教师提问,尺上标有什么?有哪些内容,两者有何异同。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针对存在问题引导他们重新观察比较,最后强调:观察刻度尺一定要注意尺的零刻线位置、最小分度值、量度范围、符号等。并指出:不要小看一把尺,它是一切有标度仪器的基础,在以后的测量仪器中将会逐渐看到。这样.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就能掌握观察的要领和方法。
2.培养学生力求理解的习惯
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现象,物理规律的科学,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因而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每到一个关键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学生如何做到重在理解。学习新概念时,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即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然后再学习这个概念及其他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概念的归纳上。学习规律时,既要使学生弄清规律的内容,适用条件,还要使学生参与这个规律得来的分析概括过程。在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切忌生搬硬套公式,要在启发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和条件的基础上,理解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的含义和适用范围,逐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巧。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教师在学生探究完之后,也可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电流表或者电压表及电阻箱来探究两电阻串联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去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从“电阻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出发来思考理解,利用等效法不难想出探究的方案来,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电阻及串联电阻特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求异质疑的习惯
求异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任何发明、发现、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題多变、一题多选,就是一种很好的求异思维训练,要善于利用和引导。例如:在弹簧测力计下通过细线挂着一重物,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6N,当物体1/5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N,求该物体的密度。这道题涉及到弹簧测力计、二力平衡、密度、浮力等方面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至少有五种解法。因此,让学生做有心人,注重探究活动中出现的细微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求异质疑的习惯,这样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自学的习惯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表演、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学生怎样阅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基本方法是:一是通读: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通读新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的结构和要点。二是细读:要求具体地将现象和概念、规律等联系起来,细致地逐句阅读,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逻辑联系,对抽象难理解处反复多读、多思,并同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识记,以了解知识的脉络。三是精读:做到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含义,能把来源于现象的概念、规律活化,达到见“物”能明其“理”,知“理”能联系“物”,能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科学技术普及读物,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并经过长期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可见,培养能力固然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方法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轻松自如地面对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