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关注生命。二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珍爱生命。三是预设动态生成,让学生体味生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方法
著名教育家肖川认为: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因一点挫折而轻生,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可见,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应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关注生命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优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绮丽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人生哲理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不在课文结束时唱高调,不只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到。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本,逐步实现目标。语文学科中渗透的生命教育,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用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层地看到了:正是爱和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通过思考意识到: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由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这样,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和关注。
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对家庭、亲人、朋友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潜移默化地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珍爱生命
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广阔的背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生动、逼真的情境的创设能给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因而,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建构了平台。我在教学生作文时,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写作,如几位学生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我不仅安慰他们,还找他们个别谈心,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看“5.12大地震短片”,让学生感受许多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進行抗争与搏斗,只有勇于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价值与快乐。我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情境创设,学生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都应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三、预设动态生成,让学生体味生命
动态生成即事物的发生、形成,始终处于变化、运动状态。这一理念是符合事物的形成发展规律的,正被广泛地引入各个领域,包括教育教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然后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化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每时每刻感受生命的气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其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珍爱生命,只有如此,学生才是有个性的,能创造的,才会成为热爱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2]范廷贵.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考试周刊,2007(35).
[3]高玮.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学,2012(1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方法
著名教育家肖川认为: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因一点挫折而轻生,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可见,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应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关注生命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优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绮丽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人生哲理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不在课文结束时唱高调,不只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到。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本,逐步实现目标。语文学科中渗透的生命教育,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用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层地看到了:正是爱和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通过思考意识到: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由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这样,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和关注。
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对家庭、亲人、朋友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潜移默化地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珍爱生命
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广阔的背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生动、逼真的情境的创设能给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因而,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建构了平台。我在教学生作文时,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写作,如几位学生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我不仅安慰他们,还找他们个别谈心,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看“5.12大地震短片”,让学生感受许多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進行抗争与搏斗,只有勇于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价值与快乐。我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情境创设,学生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都应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三、预设动态生成,让学生体味生命
动态生成即事物的发生、形成,始终处于变化、运动状态。这一理念是符合事物的形成发展规律的,正被广泛地引入各个领域,包括教育教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然后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化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每时每刻感受生命的气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其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珍爱生命,只有如此,学生才是有个性的,能创造的,才会成为热爱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2]范廷贵.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考试周刊,2007(35).
[3]高玮.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学,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