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本文从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听懂了,不等于掌握了;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四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课程;反思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标教材的使用,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满了动感、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领悟,并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重视.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点反思:
一、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可见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例如,在学习“从不同方向看”这个知识时,我们可以事先进行布置让学生观察从自己身边经过的人,看到了他的哪一面,或什么部位,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不一定相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降低了与知识的距离,其实知识就在身边!再比如讲解“折扣问题”课前让学生到商场去了解,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降低了畏惧感,知识源于生活,这也正是新教材的出发点所在.
二、听懂了,不等于掌握了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题型变换时便无所适从. 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甚至理解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 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示范功能,教师只是纯粹的注意熟练的解题,不注重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自身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三、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如在教授七年级数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名同学演示. 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 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如在教授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
四、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
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进程,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符合新的评价标准和学生的成长需要.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新的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力求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其目标包括文化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术素养和完善的人格素养. 这说明了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是客观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它们最喜欢的,最适合的,最需要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也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教学教育中只要爱护和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几点浅显反思,是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所得到的启示,更重要的是还需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学习、领会、探索,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并自觉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并从容面对新课改出现的新问题 .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课程;反思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标教材的使用,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满了动感、生机与活力,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领悟,并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重视.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点反思:
一、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可见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例如,在学习“从不同方向看”这个知识时,我们可以事先进行布置让学生观察从自己身边经过的人,看到了他的哪一面,或什么部位,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不一定相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降低了与知识的距离,其实知识就在身边!再比如讲解“折扣问题”课前让学生到商场去了解,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降低了畏惧感,知识源于生活,这也正是新教材的出发点所在.
二、听懂了,不等于掌握了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题型变换时便无所适从. 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甚至理解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 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示范功能,教师只是纯粹的注意熟练的解题,不注重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自身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三、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如在教授七年级数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名同学演示. 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 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如在教授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
四、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
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进程,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符合新的评价标准和学生的成长需要.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新的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力求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其目标包括文化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术素养和完善的人格素养. 这说明了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是客观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它们最喜欢的,最适合的,最需要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也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教学教育中只要爱护和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几点浅显反思,是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所得到的启示,更重要的是还需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学习、领会、探索,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并自觉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并从容面对新课改出现的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