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道,立意为先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即文章的中心、主题,立意即是确立写作的中心、主题。立意的过程是必须在下笔之前完成的,是写作的第一步。立意不好,文章就会散乱无“神”。在审题明确题意指向后,就应该对文章集中立意了。如何做好文章的立意,不妨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找准关键点,学会“踩点立意”
  作文立意,要先从所给的材料中发现和发掘立意的关键点。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其中往往有多个立意点。如,2007年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坎”“跨过”就是题目中的两个关键点,“坎”是指坎坷、磨难、困难,“跨过”则是指经受住这种坎坷和磨难,所以立意可以是“只有经受住坎坷和磨难,才能走向成功”,也可以是“人生多坎坷,跨越是关键”。对于题目或材料中的多个立意关键点,则要选择一个自己感悟深、材料储备多的来立意写作。
  二、从小处切入,学会“化大为小”
  有的作文题目、材料题旨较为宽泛,这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激发想象。但是写作时如果切入过于宽泛,则易于出现肤浅、杂乱、虚空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应当缩小切入口,把写作角度尽量选得小些。这样,提炼观点就较为切实,“意”就有了着落。如,2012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这个题目有点儿大,不容易写。这就要求学生从中提炼核心内容,化大为小。就可以确立“青年学生须以改革发展为己任,不放弃,不退缩,奋力向前,必将成功”的主题。
  三、以小见大,学会“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小材料,应当像齐石白那样,从一只平常无奇的小虾中,发现生命的真谛。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很平常、却包含深刻意义的材料,写作时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深入开拓,就能收到“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效果。例如,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从日常的小事中,切入大的主题。“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和道德;“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学养;“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还有学生在作文立意时,巧妙运用濮存昕的公益广告词来立意:“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还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这样,就使得作文有了深刻的内涵。
  四、运用逆向思维,学会“化正为反”
  所谓化正为反,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从而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同样的话题,避开一般的构思立意,“人褒我贬,人贬我褒”,巧妙地从相反或相对立的角度来立意,效果会更好。如,以班门弄斧为话题的作文,大多学生会以不自量力为主题立意。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少走弯路。”这样的立意就新颖多了,更易获取高分。再如,下面这个作文材料:
  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呼声中,奏响了全社会全力支持、发展教育的乐章。请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多数学生写作时,都会去联系教育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来立意。但是,如果这时能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针对当今在受教育者中出现的不和谐的音符:如,贪图享受、不思进取、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行为,以“再富不能富孩子”为主题,作文就会别出心裁,赢得高分了。
  五、多方位思考,学会“虚实结合”
  高考作文材料有的比较抽象,有的比较具体,审题立意时既要懂得从实处入手,也要学会从虚处着笔,思维要虚实结合,来提炼主题。如,2006年上海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学”“朋友”等;虚指时,“你”可以是历史名人、文学名著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勤俭”“奋斗”“青春”等,这样写出的文章不仅生动深刻,也有独特的魅力。
其他文献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养成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学校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主要采用“775养成教育”管理理念,即从抓“七个习惯”“七个一分钟”“五个杜绝”开始,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校风,使校容、校纪有较大的改观。  一、“七个习惯”  1.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要养成制定计划的
期刊
观看了姚重远老师的读书报告会,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精彩纷呈。先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一开始是两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整体意义上谈自己的读书,让学生感觉读书其实没有那么难;然后再由一位学生具体来谈读书的方法、途径和实践的方式,所读内容有经典也有流行,有文本也有歌词台词,从更广阔的层面让学会感觉阅读可以有这样丰富的内容;随后一位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学术和社论评论阅读,让学生感觉到阅读对思维甚至是思想的影
期刊
目前各个学校正在大力打造高效课堂,力图在课堂教学上提高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改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探究、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
期刊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真实反映。因而,教会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能作文,而且能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精辟、结构精巧、文辞优美的好作文。要使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学会观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  要让学生作“好文”,首先必须教会学生观察,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文章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观察是认识社会
期刊
课堂是一片人生的战场,“问”与“答”在这里不停地演绎。“问”是“帅”的战旗,这一挥一舞中,透出的是敏锐、睿智、有序和俯瞰全局的气势;而“卒”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厮杀拼搏,使教学在正确的调度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意气昂扬地取得最后的胜利。老师不应该辜负一堂课上学生生命的投入,提问是一门艺术。以《雨巷》的教学为例,谈一些体会。  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浅读——整体感知这层中,最初设问:请大家诵读全
期刊
班级文化是以班级为载体,师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法则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一个班就是一个文化环境,班级构建的主流文化,可以主导班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倾向,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强调班主任的权威。管理方法简单,班规的制定和执行、班级干部的任用、管理的落实和对学
期刊
一首诗艺术价值的高低,不仅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众多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便属于“怎么写”的范畴,而抒情手法又是表达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多次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并学会规范作答,是学生应对高考所必备的技巧之一。  那么,在面对此类题目时,该引导学生从何入手,在作答的过程中该抓哪
期刊
诗歌往往以语言的高度凝练取胜,然而寥寥数语却承载着诗人沉甸甸的情感。如何透过文字把握作者的感情,就要了解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表达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例如,王实甫的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
期刊
十年前,为了满心的梦想来到罗山高中,开始十年的漫长又激情满怀的教学历程。后来赶上新课改的春风,沐浴在和煦的暖风中,熏陶着母乳般的雨露,享受着各位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十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教授了无数篇的作文材料,批阅了无数篇的考场作文。由初教时的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到渐入其境,再到得心应手。一路走来感受颇深,心得不少,体会亦多。下面就近两年新课标高考作文,浅谈一些看法。  首先,严格按照考试大纲(新
期刊
一、走万里路,读万卷书  这句话,强调的是“量的积累”。试想,没有量的积累,即使教材篇篇是精品,学生也不能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形成较高的阅读水平,更不能提高作文水平。“书到用时方恨少”,颜真卿也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因此,“以多读来促进质的飞跃”,是十分必要的。  1.扩大图书的来源。学校的图书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学生自己的图书更有限。为了扩大读书量,可以让每位学生从家里拿两本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