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初中物理教师应认识并勇于挑起这个责任,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探索,采取真正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能够发达兴旺的不竭动力。而学校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阵地,也是创造人才、培养人才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习惯,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精心设计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能够推动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物理兴趣的培养。为了能够让学生由旁观、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地融人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对于物理学习当中的知识就会产生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执著探索。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①3只瓶子分别装有水、酒精和醋,如何区分?②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如何区分?问题的提出,能很快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引出本节内容。通过有趣生动有趣的情景展现、巧妙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启迪创新思维。
二、拓展知识领域,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了解更广博的知识,迈进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这一点有利于触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在认识上达到高度,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学得透彻、用得灵活,从而具备较厚的知识基础去分析解决问题。此外,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非常重要的两个思维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它们。在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同一事物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进行思考的能力。以苏教版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一课为例,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石块,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测出我手中石头的密度,大家能够想出哪些方法?于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不同认识,从不同角度开始积极努力地思考,最终得出多种测量方法,达到了训练发散思维的效果。
三、敢于提问,勇于质疑
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和质疑,并产生强烈的求解欲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然后进一步实验,上网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在“光的折射规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想,光经过第二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看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介质的传播光线吗?用鱼叉叉水中的鱼是不是沿看到鱼的方向叉?传说中后羿把太阳射下,怎样才能射中?学生立即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是意料之中,也有些是意料之外,但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学生回答的结果再交给学生并通过实验来证明。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不断地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查找资料等探索手段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一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一分析与论证一得出结论。这样真正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四、改进实验,大胆创新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为主体,教师在台上做,学生难于操作,只能在台下看,然后记录实验数据和有关现象,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实验教学,要求师生共同探索,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对问题的猜想,实验的过程,甚至改进、创新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也不要局限于现成的实验和结论,要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改进、创新实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设计型的探索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新成分,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时,我建议给身高1.6米的小明设计一块穿衣镜,要求在镜中能看到全身,镜需多长?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离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故多长都行。我不作正面回答,叫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正立、虚像。并算出了小明的穿衣镜的长度为0.8米。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凯.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园(教育科研),2011(24)
[2]唐智学.邵明慧.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实践初探[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O(7)
关键词: 初中物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能够发达兴旺的不竭动力。而学校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阵地,也是创造人才、培养人才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习惯,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精心设计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能够推动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物理兴趣的培养。为了能够让学生由旁观、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地融人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对于物理学习当中的知识就会产生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执著探索。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①3只瓶子分别装有水、酒精和醋,如何区分?②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如何区分?问题的提出,能很快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引出本节内容。通过有趣生动有趣的情景展现、巧妙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启迪创新思维。
二、拓展知识领域,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了解更广博的知识,迈进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这一点有利于触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在认识上达到高度,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学得透彻、用得灵活,从而具备较厚的知识基础去分析解决问题。此外,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非常重要的两个思维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它们。在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同一事物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进行思考的能力。以苏教版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一课为例,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石块,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测出我手中石头的密度,大家能够想出哪些方法?于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不同认识,从不同角度开始积极努力地思考,最终得出多种测量方法,达到了训练发散思维的效果。
三、敢于提问,勇于质疑
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和质疑,并产生强烈的求解欲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然后进一步实验,上网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在“光的折射规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想,光经过第二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看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介质的传播光线吗?用鱼叉叉水中的鱼是不是沿看到鱼的方向叉?传说中后羿把太阳射下,怎样才能射中?学生立即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是意料之中,也有些是意料之外,但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学生回答的结果再交给学生并通过实验来证明。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不断地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查找资料等探索手段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一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一分析与论证一得出结论。这样真正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四、改进实验,大胆创新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为主体,教师在台上做,学生难于操作,只能在台下看,然后记录实验数据和有关现象,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实验教学,要求师生共同探索,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对问题的猜想,实验的过程,甚至改进、创新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也不要局限于现成的实验和结论,要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改进、创新实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设计型的探索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新成分,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时,我建议给身高1.6米的小明设计一块穿衣镜,要求在镜中能看到全身,镜需多长?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离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故多长都行。我不作正面回答,叫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正立、虚像。并算出了小明的穿衣镜的长度为0.8米。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凯.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园(教育科研),2011(24)
[2]唐智学.邵明慧.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实践初探[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