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而在当前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农村小学,虽然生活资源充足,但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学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对生活的挖掘深度不够。因此,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就小学数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强化课前预习,捕捉生活现象,搜集学习素材。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数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教学前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搜集积累素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
比如在教学应用题(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课前去调查了解附近一家超市学习用品的售价情况。课堂上,我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编出“买一支钢笔要3元,买5支钢笔要用多少元?”学生都显得异常兴奋,很快算出:3×5=15(元),并得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编出另外两道除法应用题,并得出: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在练习中,学生正确率达100%,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呢?因为我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熟悉的生活,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就缩短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
二、引导课堂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中的有些概念、规律性东西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
1.感受生活,营造氛围。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有抓住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连接点,课堂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教师要精心营造生活情境,架设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可以用有趣、生动、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可以用猜谜语、画图、角色表演等形式融教学内容于活动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启动思维;可以用结合生活实际的简洁语言启发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两只小猴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甲猴骑的车轴在圆中心,乙猴骑的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首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小猴骑得快?为什么?接着在多媒体屏幕上让这两只小猴比赛,结果乙猴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让甲猴轻松获胜。这一情境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关注生活,主动探究。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上,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使其学会思考问题,提高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多减要加”这一难点,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星期天,妈妈带了215元钱去超市,买了一台英语学习机,用去198元,妈妈应付营业员几张100元?营业员应找回妈妈多少元?这时妈妈还剩多少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感悟,并列出了几种算式:(1)215—198(2)15 2(3)215—200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尝试感悟,不但发现第(2)(3)种算法简便,而且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学生通过开放的教学过程,在感悟生活中思考、创新,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结合生活,重组“生活习题”。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有的是人为地编造情境,有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调整重组一些生活习题,让学生去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百分率时,课本上的习题有的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求百分率的含义。教师可以编一些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新衣服商标中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还可改编下面这些题让学生解答:(1)本班数学期中考试有40人参考,31人及格,其中15人优秀,求这次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2)本校有学生600人,昨天因病请假4人,求昨天全校的出勤率。(3)体育课上,小明和小亮进行投篮比赛,小明投20个,中15个,小亮投18个,中14个。求谁的投中率高?
在应用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周围的生活实际,进行整理后,形成数学问题——自编习题。有的学生根据教学大楼安装的圆柱形落水管的高度和底面周长,求制作一根水管需要的材料的面积;有的学生把父母的工资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用作买菜、杂用、储蓄各需的钱数等。
通过改编和自编习题,学生发现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4.联系生活,及时评价。
从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心态投入学习,及时给予合理评价,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情感态度;要关注个别学生,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形式上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教师集中点评等。
三、注重课后实践,返回生活,运用数学。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要研究课堂,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课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如测量、统计、模拟购物等;另一方面可以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专题性、针对性的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把生活实践当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比如在教学了“长方形的体积计算”后,我让学生计算一个苹果的体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可以把这个苹果用割补的办法,拼成一个长方体,然后再量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苹果的体积;有的说:我可以不改变苹果的形状,把苹果放在一个盛水的水槽里(苹果被水淹没),水上升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多么了不起的见解,学生的创新火花在不断地迸发。
在教学“丈量土地”后,根据农村土地资源充足的特点,我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去田间进行实际测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现实的土地不是规则的图形,必须化整为零,分解组合。学生用不同的办法求出了不规则土地的面积,在测量、分析、解答中增强了实用意识。
总之,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去触摸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做到以兴趣为动力,以探究为需求,以应用为关键。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体验数学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真正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强化课前预习,捕捉生活现象,搜集学习素材。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数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教学前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搜集积累素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
比如在教学应用题(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课前去调查了解附近一家超市学习用品的售价情况。课堂上,我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编出“买一支钢笔要3元,买5支钢笔要用多少元?”学生都显得异常兴奋,很快算出:3×5=15(元),并得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编出另外两道除法应用题,并得出: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在练习中,学生正确率达100%,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呢?因为我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熟悉的生活,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就缩短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
二、引导课堂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中的有些概念、规律性东西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
1.感受生活,营造氛围。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有抓住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连接点,课堂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教师要精心营造生活情境,架设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可以用有趣、生动、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可以用猜谜语、画图、角色表演等形式融教学内容于活动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启动思维;可以用结合生活实际的简洁语言启发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两只小猴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甲猴骑的车轴在圆中心,乙猴骑的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首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小猴骑得快?为什么?接着在多媒体屏幕上让这两只小猴比赛,结果乙猴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让甲猴轻松获胜。这一情境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关注生活,主动探究。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上,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使其学会思考问题,提高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多减要加”这一难点,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星期天,妈妈带了215元钱去超市,买了一台英语学习机,用去198元,妈妈应付营业员几张100元?营业员应找回妈妈多少元?这时妈妈还剩多少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感悟,并列出了几种算式:(1)215—198(2)15 2(3)215—200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尝试感悟,不但发现第(2)(3)种算法简便,而且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学生通过开放的教学过程,在感悟生活中思考、创新,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结合生活,重组“生活习题”。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有的是人为地编造情境,有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调整重组一些生活习题,让学生去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百分率时,课本上的习题有的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求百分率的含义。教师可以编一些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新衣服商标中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还可改编下面这些题让学生解答:(1)本班数学期中考试有40人参考,31人及格,其中15人优秀,求这次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2)本校有学生600人,昨天因病请假4人,求昨天全校的出勤率。(3)体育课上,小明和小亮进行投篮比赛,小明投20个,中15个,小亮投18个,中14个。求谁的投中率高?
在应用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周围的生活实际,进行整理后,形成数学问题——自编习题。有的学生根据教学大楼安装的圆柱形落水管的高度和底面周长,求制作一根水管需要的材料的面积;有的学生把父母的工资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用作买菜、杂用、储蓄各需的钱数等。
通过改编和自编习题,学生发现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4.联系生活,及时评价。
从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心态投入学习,及时给予合理评价,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情感态度;要关注个别学生,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形式上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教师集中点评等。
三、注重课后实践,返回生活,运用数学。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要研究课堂,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课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如测量、统计、模拟购物等;另一方面可以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专题性、针对性的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把生活实践当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比如在教学了“长方形的体积计算”后,我让学生计算一个苹果的体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可以把这个苹果用割补的办法,拼成一个长方体,然后再量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苹果的体积;有的说:我可以不改变苹果的形状,把苹果放在一个盛水的水槽里(苹果被水淹没),水上升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多么了不起的见解,学生的创新火花在不断地迸发。
在教学“丈量土地”后,根据农村土地资源充足的特点,我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去田间进行实际测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现实的土地不是规则的图形,必须化整为零,分解组合。学生用不同的办法求出了不规则土地的面积,在测量、分析、解答中增强了实用意识。
总之,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去触摸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做到以兴趣为动力,以探究为需求,以应用为关键。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体验数学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真正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