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天然气供应开始过剩,中国一些地方却仍在承受“气荒”的煎熬
在严重的天然气供应短缺面前,政府正在试图寻源问责。
1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会议。国家能源局在会上的汇报材料中承认,在华中、华东等地区,再次出现了阶段性能源供应短缺现象。
此时,国际上的天然气供应已经面临过剩。依照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2007年全球天然气过剩600亿立方米,到2015年间将增加至近2000亿立方米。但蹊跷的是,为何中国一些地方依然出现了如此严重
的天然气短缺?
受短缺之苦的城市多方奔走“讨气”之时,上游的天然气生产商、下游的销售商都用各种理由推诿天然气短缺的责任。
“气荒”太极推手
从去年11月起,“气荒”已在华北、华东地区蔓延。限供措施被一些地方采用,但天然气短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解决。新年伊始,大面积寒潮成为再度引发“气荒”的导火索。
在最近召开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曾经提出质疑:国际天然气供应已面临过剩,国内却持续了大面积的天然气短缺,其根本原因何在?面对这一问题,天然气产业上中下游却出现了几种不尽相同的回答。
负责供应的城市燃气企业,把“气荒”的原因归结到了中石油、中石化等生产企业的供应不足上。
“气荒”严重的武汉,天然气供应主要依赖中石油修建的忠武线和淮武线两条天然气输气管线,气源相当单一。一旦供气配额用尽,“气荒”问题立刻浮出水面。
上游天然气供应商每年为全国不同城市配气时,是根据各城市提前上报的计划供气量来进行汇总分配,通常会与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武汉市天然气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透露,“2009年,武汉市将年计划用气量定为7.5亿立方米,中石油最后只给了5亿立方米,寒流一来这点天然气根本不够用。”
在上游,中石油等企业则在频频“喊冤”。
“关键是下游的需求太旺盛了,中石油最近几年天然气产量在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依然是满足不了用户需求。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导致市场需求增长过快。”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在西气东输气源所在地的轮南输气站,塔里木油田公司销售事业部副经理吴莹告诉记者,西气东输正常的日输气量是4500—4600万立方米,为了保供增加到5000万立方米,如此高负荷对设备的平稳运行是很大考验,再增加送气量就可能导致安全问题。
绕不开改革
“中国气荒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没理顺,导致利益分配关系没协调好。”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改革需要在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让价格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以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来满足企业的投资回报要求。
目前,与进口气相比,国产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国产气的出厂价与原油价格比价不足25%。而从中亚等地的进口气,边境到岸价要比新疆国产气出厂价高出约1.15元/方,企业进口就会做亏本买卖。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杨伟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可以考虑采取等热值法来实施,将石油的热值比和天然气的热值比相对应,让天然气价格跟随国内油价适当联动,适当地提高价格来反映出资源的真实价值。
不过在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看来,单纯靠提高最终价格,消费者不一定能承受得起,改革更需要在产业链内部做好利益分配。比如现在北京市民用气是2.05元/立方米,上游的油气田输送给管输企业时,只有不到0.5元/立方米,管输和配送环节分去了大部分利润,油田产气积极性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气价改革或许可以吸取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成功经验。此前几年,各大城市的柴油荒、汽油荒时有发生。2009年初,中国推行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炼厂为批发企业供油时按最高零售价扣减400元/吨确定,解决了批零倒挂、炼厂亏损难题,炼化企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在严重的天然气供应短缺面前,政府正在试图寻源问责。
1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会议。国家能源局在会上的汇报材料中承认,在华中、华东等地区,再次出现了阶段性能源供应短缺现象。
此时,国际上的天然气供应已经面临过剩。依照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2007年全球天然气过剩600亿立方米,到2015年间将增加至近2000亿立方米。但蹊跷的是,为何中国一些地方依然出现了如此严重
的天然气短缺?
受短缺之苦的城市多方奔走“讨气”之时,上游的天然气生产商、下游的销售商都用各种理由推诿天然气短缺的责任。
“气荒”太极推手
从去年11月起,“气荒”已在华北、华东地区蔓延。限供措施被一些地方采用,但天然气短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解决。新年伊始,大面积寒潮成为再度引发“气荒”的导火索。
在最近召开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曾经提出质疑:国际天然气供应已面临过剩,国内却持续了大面积的天然气短缺,其根本原因何在?面对这一问题,天然气产业上中下游却出现了几种不尽相同的回答。
负责供应的城市燃气企业,把“气荒”的原因归结到了中石油、中石化等生产企业的供应不足上。
“气荒”严重的武汉,天然气供应主要依赖中石油修建的忠武线和淮武线两条天然气输气管线,气源相当单一。一旦供气配额用尽,“气荒”问题立刻浮出水面。
上游天然气供应商每年为全国不同城市配气时,是根据各城市提前上报的计划供气量来进行汇总分配,通常会与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武汉市天然气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透露,“2009年,武汉市将年计划用气量定为7.5亿立方米,中石油最后只给了5亿立方米,寒流一来这点天然气根本不够用。”
在上游,中石油等企业则在频频“喊冤”。
“关键是下游的需求太旺盛了,中石油最近几年天然气产量在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依然是满足不了用户需求。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导致市场需求增长过快。”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在西气东输气源所在地的轮南输气站,塔里木油田公司销售事业部副经理吴莹告诉记者,西气东输正常的日输气量是4500—4600万立方米,为了保供增加到5000万立方米,如此高负荷对设备的平稳运行是很大考验,再增加送气量就可能导致安全问题。
绕不开改革
“中国气荒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没理顺,导致利益分配关系没协调好。”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改革需要在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让价格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以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来满足企业的投资回报要求。
目前,与进口气相比,国产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国产气的出厂价与原油价格比价不足25%。而从中亚等地的进口气,边境到岸价要比新疆国产气出厂价高出约1.15元/方,企业进口就会做亏本买卖。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杨伟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可以考虑采取等热值法来实施,将石油的热值比和天然气的热值比相对应,让天然气价格跟随国内油价适当联动,适当地提高价格来反映出资源的真实价值。
不过在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看来,单纯靠提高最终价格,消费者不一定能承受得起,改革更需要在产业链内部做好利益分配。比如现在北京市民用气是2.05元/立方米,上游的油气田输送给管输企业时,只有不到0.5元/立方米,管输和配送环节分去了大部分利润,油田产气积极性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气价改革或许可以吸取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成功经验。此前几年,各大城市的柴油荒、汽油荒时有发生。2009年初,中国推行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炼厂为批发企业供油时按最高零售价扣减400元/吨确定,解决了批零倒挂、炼厂亏损难题,炼化企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