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及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在这些讲话里,他引用古诗词、中国俗语,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现出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讲话使用的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以中国文化的形式折射着重要的政治内涵。中国文化如何通过语言表达、通过合理的翻译传达给西方国家,让西方国家理解中国文化,需要通过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积累经验。本文通过比较APEC会议期间国内外媒体对习近平讲话引语的翻译,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讨论如何做好对外政治传播。
一、翻译的“本土化”和“使外国化”
在对外政治传播中,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必备要件,在构建、传达自身思想的同时,也在维护、复制和巩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地位。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涉及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输出的活动,必然伴有母语习惯、规则及思维的迁移。因而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维与文化,对于语言的准确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翻译家尼达(Eugene Nida,1914-2011)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①
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阿赫尔(Schleierm acher,1768-1834)提出了44条解释学法则,第一条就谈到:“……充分确定其含义的每一内容……根据文本作者及当时公众所处的语言情势来加以确定。”②在这条法则中,他强调“文本作者”与“公众语境”。据此,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本土化”(domestication,又译“归化”)和“使外国化”(foreignization,又译“异化”)这对互相关联的概念。
在韦努蒂的论述中,“本土化”指的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使外国化”则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在具体的文化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土化”的翻译方式
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形成了语言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直觉与理性
中方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直觉去体会,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对象的内在规律,“意”在语言中占主导地位。在语言表达中体现为句子成分的残缺,汉语句子常隐藏时间或逻辑关系(前因后果)。但西方思维高度重视理性和逻辑推理。因此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需要搞清汉语句子中隐藏的关系,在英文中通过补充连接词或调整语序,来完整表达语义。例如:
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
Friends and neighbors become closer when they visit each other more often. (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朋友和邻居变得更亲近当他们更多地互相拜访的时候]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Aspire for high and grand while planting our feet firmly on the ground.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追求高远和宏伟,同时将我们的脚牢牢地根植在大地上]
解析:在这两个例子中,汉语的前后两小句看似分离,但有其看不见的逻辑关系。第一个例句中“多拜访才会更亲近”是因果关系,第二个例句中“脚踏实地的同时还应志存高远”是并列关系。这类句子,翻译应显现出这样的关系。
2.整体与个体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分析事物时注重整体把握,因而汉语句子的表达,习惯对主语进行弱化,比较喜欢用表示集体的名称主语;而西方人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翻译时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需要补充汉语中所弱化的主语,尊重西方的个体思维习惯。例如:
志同道合。
People who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follow the same path.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怀有同样理想的人遵循相同的道路]
大家不远万里来到北京。
You have traveled long distances to Beijing. (外交部网站)
[你们经过长途来到北京]
解析:第一个例句中,汉语“志同道合”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意境,直接省略了主语,而翻译时补上了“people”一词。第二个例句中,中国人强调一种集体思维,用“大家”做主语,而在翻译时为了适应西方强调个体的思维方式,将“大家”替换为“你们”(you)。
3.形象与抽象
中国人说话时注重形象思维,喜欢从个体推演到全部。而西方的思维较为抽象,注重对事物本身进行逻辑分析,寻找本源性的规律。这在语言表达中体现为,汉语在讲述大道理时常引用名人名言、谚语等,常采用打比方、举例子的方式。而这些做法都会涉及一些具体的人或事。将这样的句子翻译成英文时,具体的意向抽象为逻辑话语比较适当。
朋友多了,路才好走。
More friends, more opportunities.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机会]
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做大事。
Partnership means pitching in for common goals and big initiatives.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伙伴意味着为共同的目标和大的举措一起做出贡献]
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太发展的蛋糕。
We should replace the "winner-take-all" mentality with an all-win approach and work together for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our region.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我们应该将“赢得所有”的心态替换成共赢的办法,一起为我们地区更大的发展与繁荣而工作]
解析:在汉语中,一个事物(或名词)可以含蓄地表达一种意向,如“路”暗指机会与机遇,翻译时可以直接翻译为“opportunity”以方便西方人理解。“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古谚语说明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但在翻译时若将“一”“三”“好汉”这样具体的数词、名词直接译出,外国人很难理解,翻译成这句谚语的直接含义,反而容易让外国人明白。第三个例句中,“做大蛋糕”,直译难道是“make a bigger cake”? 翻译时放弃了这个形象的表达,换成较为抽象一些的“繁荣与发展”反而好理解。
4.简洁修辞
中国文人受古代人文传统的影响,追求行文的华丽辞藻,而西方则重视语言文字的传播有效性,追求简洁明了。重复是汉语篇章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或修辞方式,往往一个词在句中会被反复使用几次或者几个含义相同的词语被用来反复强调同一个意思,这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英语在表达上一般都很简洁清楚,应尽量避免用词重复。例如: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
A great era calls for great vision, which in turn requires great wisdom.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格局,同时它(伟大的格局)也需要大的智慧]
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With roads in place, people and goods can flow.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在适当的地方有路,人和物才能流通]
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
Asian countries are just like a cluster of bright lanterns. Only when we link them together, can we light up the night sky in our continent.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亚洲各国就像一串明亮的灯笼。只有当我们将他们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将亚洲的夜空点亮]
解析:第二个例句中,“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在汉语中是一个简单的对仗,更换不同主语,重复动词和状语以强调通畅的状态。在翻译时,为了符合英文的简洁表达,将主语合并以避免动词重复使用。第三句中的叠词“一盏盏”被翻译成“a cluster of”,同义词“串联并联”的复用被直接翻译为“link”,简洁明了,比较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
三、“使外国化”的翻译方式
对于语言表达中所涉及的中国元素,如诗词赋、歇后语、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等,要通过“使外国化”的翻译方法,以接近汉语语言的内涵,引导西方人通过翻译的语言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1.解释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
这两个建筑一方一圆,这蕴含着天圆地方中国的哲学理念,形成了阴阳平衡的统一。
The one has a square exterior, the other is round in shape. Ancient Chinese saw earth as square and heaven as round. These two structures, standing next to each other, are a perfect illustration of balance and harmony. (外交部网站)
[一个有方形的外表,另一个在形状上是圆的。古代中国将大地看作方的,将天堂看成圆的。这两个建筑互相依存着,是对平衡与和谐的一个完美阐释]
解析:这里没有直译“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而是用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什么是中国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从而让西方人理解鸟巢和水立方这两个建筑的含义。
反例:
好在是人努力天帮忙啊。
Fortunately with the efforts of our people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weather, air quality in Beijing in the recent couple of days is much better than before. (外交部网站)
[幸运的是,在人们的努力和天气的配合下,北京的空气情况在这几天比之前好多了]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Another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bserved that "The visionary find joy in water and the wise find joy in mountains." (外交部网站)
[另一个中国古代哲学家说:“有远见的人在水中找到乐趣,明智的人在山中找到乐趣]
解析:第一个例子中,习近平感叹“人努力天帮忙”的时候包含咱们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的意思,即“由于人的努力感动上苍,老天也会帮忙”。这中间包含着因果联系。而将其翻译为“the cooperation of the weather”的时候,就少了这一层韵味。第二个例子可谓是完全失败的直译,没有适当的解释,让外国人不知所云。将“智者”翻译成“the visionary”,将“仁者”翻译成“the wise”也是不准确的。应该适当解释为“聪明的人像水一样随机应变,而仁爱的人像山一样平静稳定”。 2.选择更确切的英语词汇表达汉语语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The supreme good is like water, which benefits all of creation without trying to compete with it." (外交部网站)
[至善就像水,使所有的生物受益而不与之竞争]
“The top virtue is like that of water, and it benefits creatures yet itself does not scramble.”(人民日报)
[最高的美德就像水,它为生物带来益处,但是自己却不争夺]
解析:supreme good是西方一个常用词汇,可译为至善,而virtue本身就是美德之义,加上top一词修饰显得很累赘,翻译不地道;第一句用了which/without等连接词,而第二句断成了简单句(and it/yet),比较生硬;第一句中将“争”翻译为compete,符合西方人对于竞争的直观理解,而第二句中用了scramble,这个词中包含攀爬向上的含义,并不是单纯的争夺与争抢,会让西方人产生误解。
开弓没有回头箭。
An arrow shot cannot be reversed.(人民日报)
[一个射出去的箭不能被反转]
An arrow shot cannot be turned back.(外交部网站)
[一个射出去的箭不能使其转回来]
The arrow cannot be put back in the quiver(BBC)
[处于颤抖中的箭不能再被放回原处]
解析: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开弓没有回头箭”意思是“拉开弓就要把箭射出去。比喻既然已经开始,就要继续进行下去。也形容做事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精神”。人民日报和外交部的翻译为“一个被射出的箭不能再使其反转。”BBC译为“一个蓄势待发的(处于颤抖中的)的箭不能再被放回原处”。BBC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契合了这句话的意境,更贴切地表达了进行时态的改革不能中途放弃的原意。
3.注重原文传达的意境
在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上,不可一味直译,要注重体现原文所蕴含的意境。
反例: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 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 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水是清的,山是亮的;雾在晚上来;树木覆盖着深红色与黄色相混合的叶子,黄色是浅的]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The wind breaks waves into thousands of flowers on the sea; flocks of swan geese fly across the blue sky with their wings spread.(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风将浪打破成好几千朵在海面上的花;成群的大雁从蓝天上飞过,伴随着他们翅膀的伸展]
解析:第一个例句在翻译中注意了押韵,但刻意押韵而忽略了英语的正常表达。“light yellow”是对应汉语“浅黄”一词的固定搭配,拆分成“yellow that is light”的从句形式容易令人产生误解。第二个例句本意在于描绘北京怀柔雁栖湖的美丽画面,“雁点青天字一行”意在表达一种天高、云淡、飞雁的辽阔场景。将这句话几乎直译不妥,“fly”和“wings spread”是一种重复,即“伸展着翅膀飞”;“flocks of ”也无法展现出“字一行”的宽阔意境。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不同语言的对译和相互准确的理解。语言反映文化,如何将汉语及其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向西方世界传递?一味迎合西方语境的翻译会导致汉语话语本来意义的缺失;一概将汉语词汇里的意象或意境直译,又可能造成西方人理解的误区,甚至引发文化冲突。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把握汉语和英语(以及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语力,权衡翻译的中“本土化”与“使外国化”的利弊,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进行翻译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注释」
①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P 29-33 [M].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②Schleiermacher,F. Hermeneutics and criticism and other writings. 42-43.[M].(ed.).AndrewBowi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习近平讲话使用的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以中国文化的形式折射着重要的政治内涵。中国文化如何通过语言表达、通过合理的翻译传达给西方国家,让西方国家理解中国文化,需要通过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积累经验。本文通过比较APEC会议期间国内外媒体对习近平讲话引语的翻译,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讨论如何做好对外政治传播。
一、翻译的“本土化”和“使外国化”
在对外政治传播中,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必备要件,在构建、传达自身思想的同时,也在维护、复制和巩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地位。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涉及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输出的活动,必然伴有母语习惯、规则及思维的迁移。因而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维与文化,对于语言的准确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翻译家尼达(Eugene Nida,1914-2011)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①
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阿赫尔(Schleierm acher,1768-1834)提出了44条解释学法则,第一条就谈到:“……充分确定其含义的每一内容……根据文本作者及当时公众所处的语言情势来加以确定。”②在这条法则中,他强调“文本作者”与“公众语境”。据此,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本土化”(domestication,又译“归化”)和“使外国化”(foreignization,又译“异化”)这对互相关联的概念。
在韦努蒂的论述中,“本土化”指的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使外国化”则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在具体的文化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土化”的翻译方式
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形成了语言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直觉与理性
中方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直觉去体会,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对象的内在规律,“意”在语言中占主导地位。在语言表达中体现为句子成分的残缺,汉语句子常隐藏时间或逻辑关系(前因后果)。但西方思维高度重视理性和逻辑推理。因此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需要搞清汉语句子中隐藏的关系,在英文中通过补充连接词或调整语序,来完整表达语义。例如:
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
Friends and neighbors become closer when they visit each other more often. (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朋友和邻居变得更亲近当他们更多地互相拜访的时候]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Aspire for high and grand while planting our feet firmly on the ground.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追求高远和宏伟,同时将我们的脚牢牢地根植在大地上]
解析:在这两个例子中,汉语的前后两小句看似分离,但有其看不见的逻辑关系。第一个例句中“多拜访才会更亲近”是因果关系,第二个例句中“脚踏实地的同时还应志存高远”是并列关系。这类句子,翻译应显现出这样的关系。
2.整体与个体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分析事物时注重整体把握,因而汉语句子的表达,习惯对主语进行弱化,比较喜欢用表示集体的名称主语;而西方人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翻译时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需要补充汉语中所弱化的主语,尊重西方的个体思维习惯。例如:
志同道合。
People who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follow the same path.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怀有同样理想的人遵循相同的道路]
大家不远万里来到北京。
You have traveled long distances to Beijing. (外交部网站)
[你们经过长途来到北京]
解析:第一个例句中,汉语“志同道合”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意境,直接省略了主语,而翻译时补上了“people”一词。第二个例句中,中国人强调一种集体思维,用“大家”做主语,而在翻译时为了适应西方强调个体的思维方式,将“大家”替换为“你们”(you)。
3.形象与抽象
中国人说话时注重形象思维,喜欢从个体推演到全部。而西方的思维较为抽象,注重对事物本身进行逻辑分析,寻找本源性的规律。这在语言表达中体现为,汉语在讲述大道理时常引用名人名言、谚语等,常采用打比方、举例子的方式。而这些做法都会涉及一些具体的人或事。将这样的句子翻译成英文时,具体的意向抽象为逻辑话语比较适当。
朋友多了,路才好走。
More friends, more opportunities.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机会]
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做大事。
Partnership means pitching in for common goals and big initiatives.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伙伴意味着为共同的目标和大的举措一起做出贡献]
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太发展的蛋糕。
We should replace the "winner-take-all" mentality with an all-win approach and work together for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our region.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我们应该将“赢得所有”的心态替换成共赢的办法,一起为我们地区更大的发展与繁荣而工作]
解析:在汉语中,一个事物(或名词)可以含蓄地表达一种意向,如“路”暗指机会与机遇,翻译时可以直接翻译为“opportunity”以方便西方人理解。“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古谚语说明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但在翻译时若将“一”“三”“好汉”这样具体的数词、名词直接译出,外国人很难理解,翻译成这句谚语的直接含义,反而容易让外国人明白。第三个例句中,“做大蛋糕”,直译难道是“make a bigger cake”? 翻译时放弃了这个形象的表达,换成较为抽象一些的“繁荣与发展”反而好理解。
4.简洁修辞
中国文人受古代人文传统的影响,追求行文的华丽辞藻,而西方则重视语言文字的传播有效性,追求简洁明了。重复是汉语篇章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或修辞方式,往往一个词在句中会被反复使用几次或者几个含义相同的词语被用来反复强调同一个意思,这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英语在表达上一般都很简洁清楚,应尽量避免用词重复。例如: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
A great era calls for great vision, which in turn requires great wisdom.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格局,同时它(伟大的格局)也需要大的智慧]
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With roads in place, people and goods can flow.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在适当的地方有路,人和物才能流通]
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
Asian countries are just like a cluster of bright lanterns. Only when we link them together, can we light up the night sky in our continent. (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亚洲各国就像一串明亮的灯笼。只有当我们将他们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将亚洲的夜空点亮]
解析:第二个例句中,“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在汉语中是一个简单的对仗,更换不同主语,重复动词和状语以强调通畅的状态。在翻译时,为了符合英文的简洁表达,将主语合并以避免动词重复使用。第三句中的叠词“一盏盏”被翻译成“a cluster of”,同义词“串联并联”的复用被直接翻译为“link”,简洁明了,比较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
三、“使外国化”的翻译方式
对于语言表达中所涉及的中国元素,如诗词赋、歇后语、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等,要通过“使外国化”的翻译方法,以接近汉语语言的内涵,引导西方人通过翻译的语言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1.解释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
这两个建筑一方一圆,这蕴含着天圆地方中国的哲学理念,形成了阴阳平衡的统一。
The one has a square exterior, the other is round in shape. Ancient Chinese saw earth as square and heaven as round. These two structures, standing next to each other, are a perfect illustration of balance and harmony. (外交部网站)
[一个有方形的外表,另一个在形状上是圆的。古代中国将大地看作方的,将天堂看成圆的。这两个建筑互相依存着,是对平衡与和谐的一个完美阐释]
解析:这里没有直译“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而是用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什么是中国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从而让西方人理解鸟巢和水立方这两个建筑的含义。
反例:
好在是人努力天帮忙啊。
Fortunately with the efforts of our people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weather, air quality in Beijing in the recent couple of days is much better than before. (外交部网站)
[幸运的是,在人们的努力和天气的配合下,北京的空气情况在这几天比之前好多了]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Another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bserved that "The visionary find joy in water and the wise find joy in mountains." (外交部网站)
[另一个中国古代哲学家说:“有远见的人在水中找到乐趣,明智的人在山中找到乐趣]
解析:第一个例子中,习近平感叹“人努力天帮忙”的时候包含咱们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的意思,即“由于人的努力感动上苍,老天也会帮忙”。这中间包含着因果联系。而将其翻译为“the cooperation of the weather”的时候,就少了这一层韵味。第二个例子可谓是完全失败的直译,没有适当的解释,让外国人不知所云。将“智者”翻译成“the visionary”,将“仁者”翻译成“the wise”也是不准确的。应该适当解释为“聪明的人像水一样随机应变,而仁爱的人像山一样平静稳定”。 2.选择更确切的英语词汇表达汉语语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The supreme good is like water, which benefits all of creation without trying to compete with it." (外交部网站)
[至善就像水,使所有的生物受益而不与之竞争]
“The top virtue is like that of water, and it benefits creatures yet itself does not scramble.”(人民日报)
[最高的美德就像水,它为生物带来益处,但是自己却不争夺]
解析:supreme good是西方一个常用词汇,可译为至善,而virtue本身就是美德之义,加上top一词修饰显得很累赘,翻译不地道;第一句用了which/without等连接词,而第二句断成了简单句(and it/yet),比较生硬;第一句中将“争”翻译为compete,符合西方人对于竞争的直观理解,而第二句中用了scramble,这个词中包含攀爬向上的含义,并不是单纯的争夺与争抢,会让西方人产生误解。
开弓没有回头箭。
An arrow shot cannot be reversed.(人民日报)
[一个射出去的箭不能被反转]
An arrow shot cannot be turned back.(外交部网站)
[一个射出去的箭不能使其转回来]
The arrow cannot be put back in the quiver(BBC)
[处于颤抖中的箭不能再被放回原处]
解析: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开弓没有回头箭”意思是“拉开弓就要把箭射出去。比喻既然已经开始,就要继续进行下去。也形容做事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精神”。人民日报和外交部的翻译为“一个被射出的箭不能再使其反转。”BBC译为“一个蓄势待发的(处于颤抖中的)的箭不能再被放回原处”。BBC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契合了这句话的意境,更贴切地表达了进行时态的改革不能中途放弃的原意。
3.注重原文传达的意境
在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上,不可一味直译,要注重体现原文所蕴含的意境。
反例: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 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 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水是清的,山是亮的;雾在晚上来;树木覆盖着深红色与黄色相混合的叶子,黄色是浅的]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The wind breaks waves into thousands of flowers on the sea; flocks of swan geese fly across the blue sky with their wings spread.(同声传译,外交部网站)
[风将浪打破成好几千朵在海面上的花;成群的大雁从蓝天上飞过,伴随着他们翅膀的伸展]
解析:第一个例句在翻译中注意了押韵,但刻意押韵而忽略了英语的正常表达。“light yellow”是对应汉语“浅黄”一词的固定搭配,拆分成“yellow that is light”的从句形式容易令人产生误解。第二个例句本意在于描绘北京怀柔雁栖湖的美丽画面,“雁点青天字一行”意在表达一种天高、云淡、飞雁的辽阔场景。将这句话几乎直译不妥,“fly”和“wings spread”是一种重复,即“伸展着翅膀飞”;“flocks of ”也无法展现出“字一行”的宽阔意境。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不同语言的对译和相互准确的理解。语言反映文化,如何将汉语及其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向西方世界传递?一味迎合西方语境的翻译会导致汉语话语本来意义的缺失;一概将汉语词汇里的意象或意境直译,又可能造成西方人理解的误区,甚至引发文化冲突。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把握汉语和英语(以及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语力,权衡翻译的中“本土化”与“使外国化”的利弊,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进行翻译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注释」
①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P 29-33 [M].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②Schleiermacher,F. Hermeneutics and criticism and other writings. 42-43.[M].(ed.).AndrewBowi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