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它从总体上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方向,从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了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内阅读,也依赖于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整个小学阶段,课文数量、课内阅读时间有限,要想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开展课外阅读。要想在阅读中收到一定的成效,保证课外阅读质量,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的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个问题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学段特点,制定阅读计划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是多读、善读。课外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启迪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课外阅读指导计划,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目的要求、书目篇目、检查总结、表扬与批评等。也就是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我认为计划的制订应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将课外阅读和整个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都应根据各学段的特点,规定阅读字数和选择体裁适合的篇目。总的来说,阅读体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读物为主;二是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积极引导相结合。为了落实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坚持阅读。同时,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指定部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
二、教师积极引导,推荐优秀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不但生理变化大,而且性格、感情等也处在发展中。因此,迫切需要提供足够的有益的读物,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小学生鉴别能力较差,课外读物良莠不齐,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好的读物是人生的教科书,是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的展示。在阅读的内容上,要选择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形式多样,能引起阅读兴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内容健康,难易适度的读物。这些读物,有利于帮助他们学会认识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而对于不应该流入市场的一些低级趣味的武打小说、不健康的刊物等要竭力阻止学生阅读,这些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应注意培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的能力,让他们明白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
三、读前提出要求,提示读书方法
教师在结合课堂教学、作文教学或者结合节日和班级、学校、社会开展的活动,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读物时,不能任其盲目地阅读。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就无法运用到写作上,阅读也收不到好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在推荐读物的同时,提出明确的、适度的要求,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阅读积极性和目的性,通过阅读有所收获。
在学生明白了阅读的要求后,相机提示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等等。在阅读中,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四、读后交流讨论,加强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读后的交流讨论,既可以是对读前提出的要求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时,内容可以是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等谈感受,说看法;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这样,学生既交流了读书心得,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读后的交流讨论可以是专题讨论。在全体学生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事件、一个情节,或者一个人物。讨论之前,要求人人都明确讨论的内容,考虑好自己要发表的意见;讨论之中,提倡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抓住不同的意见,引导大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辨别的能力。读后的交流讨论可以采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进行。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可以指导中高年级学生练习写读书笔记。这不但有助于巩固阅读成果,体现读写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良好读书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的适当时候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达到相互交流、鼓励进步的目的。
五、合理安排时间,保证阅读成效
课外阅读是小学评议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阅读方法才能内化为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落实,必须有时间的保证,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作为指导课外阅读的专用时间或者随机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全班到阅览室自由读写,也可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或双休日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这样,小学生从课内阅读几十万字到课外阅读的100多万字,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培养。
(责编 莫彩凤)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整个小学阶段,课文数量、课内阅读时间有限,要想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开展课外阅读。要想在阅读中收到一定的成效,保证课外阅读质量,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的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个问题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学段特点,制定阅读计划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是多读、善读。课外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启迪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课外阅读指导计划,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目的要求、书目篇目、检查总结、表扬与批评等。也就是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我认为计划的制订应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将课外阅读和整个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都应根据各学段的特点,规定阅读字数和选择体裁适合的篇目。总的来说,阅读体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读物为主;二是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积极引导相结合。为了落实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坚持阅读。同时,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指定部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
二、教师积极引导,推荐优秀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不但生理变化大,而且性格、感情等也处在发展中。因此,迫切需要提供足够的有益的读物,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小学生鉴别能力较差,课外读物良莠不齐,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好的读物是人生的教科书,是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的展示。在阅读的内容上,要选择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形式多样,能引起阅读兴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内容健康,难易适度的读物。这些读物,有利于帮助他们学会认识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而对于不应该流入市场的一些低级趣味的武打小说、不健康的刊物等要竭力阻止学生阅读,这些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应注意培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的能力,让他们明白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
三、读前提出要求,提示读书方法
教师在结合课堂教学、作文教学或者结合节日和班级、学校、社会开展的活动,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读物时,不能任其盲目地阅读。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就无法运用到写作上,阅读也收不到好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在推荐读物的同时,提出明确的、适度的要求,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阅读积极性和目的性,通过阅读有所收获。
在学生明白了阅读的要求后,相机提示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等等。在阅读中,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四、读后交流讨论,加强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读后的交流讨论,既可以是对读前提出的要求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时,内容可以是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等谈感受,说看法;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这样,学生既交流了读书心得,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读后的交流讨论可以是专题讨论。在全体学生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事件、一个情节,或者一个人物。讨论之前,要求人人都明确讨论的内容,考虑好自己要发表的意见;讨论之中,提倡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抓住不同的意见,引导大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辨别的能力。读后的交流讨论可以采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进行。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可以指导中高年级学生练习写读书笔记。这不但有助于巩固阅读成果,体现读写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良好读书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的适当时候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达到相互交流、鼓励进步的目的。
五、合理安排时间,保证阅读成效
课外阅读是小学评议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阅读方法才能内化为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落实,必须有时间的保证,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作为指导课外阅读的专用时间或者随机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全班到阅览室自由读写,也可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或双休日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这样,小学生从课内阅读几十万字到课外阅读的100多万字,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培养。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