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往往通过游戏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去体验生活中的事物,发挥他们的想象,发泄他们的情绪。而区域活动正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具有相对的宽松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科学区是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区域,它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探究需要,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区域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教育功能,我们要制作出可供幼儿操作探究的活动材料。在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生活性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对幼儿来说,科学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自身及自己身边的每一样事物。他们对于世界的探索也是从身边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开始的,因此教师应更充分挖掘生活中可用的资源来制作区域材料,也可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相关材料,并让幼儿动脑筋与教师一起商量制作,做到“变废为宝”。其中,有师生变废为宝的作品,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火箭,有巧手父母制作的筷子玩具和记录时间用的沙漏、打水的辘轳,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纸张等等,甚至日常最普通的衣架都成了实验的宝贝,幼儿在玩衣架平衡时可以清楚的比较水果的轻重,并可以自己动手用积木使左右平衡。生活即教育,科学区的材料要打破局限,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
二、科学区材料投放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多样,能促进幼儿从中去探索。例如,在集体科学活动《变长》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少材料,如:橡皮筋、皱纹纸、报纸、细铁丝、橡皮泥等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拉一拉”、“拧一拧”、“撕一撕”、“粘一粘”等方法来变长。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这一内容中,于是我又拓展了材料的内容,除了课堂上提供的材料之外,我又提供了扭扭棒、积木、盒子、弹簧、夹子等,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发现更多的让物体变长的方法,如:“扭一扭”、“插一插”、“剪一剪”“拉一拉”、“夹一夹”。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提供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和尝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三、科學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哪个球先从斜坡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个提高,又是一个挑战。又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四、材料蕴涵自我教育价值,能让幼儿独立探究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我们注意选择一些不需要教师更多帮助的,具有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如按图示独立完成的材料,看着说明书操作的材料,可以反复尝试的材料等。幼儿可以不断反思错误,反复尝试,获得经验,这样幼儿在科学区中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独立操作探究。例如我班的“趣味编织”游戏,我们将一些数学方面的概念,如按数字进行排列、按点进行排列、从细到粗的排列、颜色变化的排列、图形间隔规律的排列等等内容记录在长纸条上,请幼儿按照各种不同的规律在小鱼身上进行纸条的编织游戏。如果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小图片,上面画一些排列要求的指示图标,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进行对应的排列编织,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主探讨、尝试中习得的经验才是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游戏才是有效而有趣的游戏。
教师在投放科学区材料时要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创造探究的优质空间,使孩子在快乐的科学活动中,体验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注入无穷动力。
一、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生活性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对幼儿来说,科学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自身及自己身边的每一样事物。他们对于世界的探索也是从身边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开始的,因此教师应更充分挖掘生活中可用的资源来制作区域材料,也可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相关材料,并让幼儿动脑筋与教师一起商量制作,做到“变废为宝”。其中,有师生变废为宝的作品,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火箭,有巧手父母制作的筷子玩具和记录时间用的沙漏、打水的辘轳,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纸张等等,甚至日常最普通的衣架都成了实验的宝贝,幼儿在玩衣架平衡时可以清楚的比较水果的轻重,并可以自己动手用积木使左右平衡。生活即教育,科学区的材料要打破局限,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
二、科学区材料投放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多样,能促进幼儿从中去探索。例如,在集体科学活动《变长》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少材料,如:橡皮筋、皱纹纸、报纸、细铁丝、橡皮泥等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拉一拉”、“拧一拧”、“撕一撕”、“粘一粘”等方法来变长。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这一内容中,于是我又拓展了材料的内容,除了课堂上提供的材料之外,我又提供了扭扭棒、积木、盒子、弹簧、夹子等,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发现更多的让物体变长的方法,如:“扭一扭”、“插一插”、“剪一剪”“拉一拉”、“夹一夹”。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提供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和尝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三、科學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哪个球先从斜坡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个提高,又是一个挑战。又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四、材料蕴涵自我教育价值,能让幼儿独立探究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我们注意选择一些不需要教师更多帮助的,具有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如按图示独立完成的材料,看着说明书操作的材料,可以反复尝试的材料等。幼儿可以不断反思错误,反复尝试,获得经验,这样幼儿在科学区中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能独立操作探究。例如我班的“趣味编织”游戏,我们将一些数学方面的概念,如按数字进行排列、按点进行排列、从细到粗的排列、颜色变化的排列、图形间隔规律的排列等等内容记录在长纸条上,请幼儿按照各种不同的规律在小鱼身上进行纸条的编织游戏。如果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小图片,上面画一些排列要求的指示图标,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进行对应的排列编织,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主探讨、尝试中习得的经验才是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游戏才是有效而有趣的游戏。
教师在投放科学区材料时要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创造探究的优质空间,使孩子在快乐的科学活动中,体验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注入无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