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雅,由文而化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检索与外语教育文化教学相关的文献,就会发现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为:文化背景、文化导入,文化渗透、文化意识等等。这一结果反映了我们目前对于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文化知识是一种“背景”知识,主要起“导入”语言知识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见缝插针“渗透”即可,文化教学的目的只不过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文化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调味品:语言是主角,是红花,是第一性的,是属于“课内”的内容;文化是配角,是绿叶,是第二性的,是属于“课外”的内容。这种认识,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中过分看重语言的工具性功能,而忽略其人文性功能的结果。
  熟悉我国外语课程改革的人都知道,在上一个版本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里,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目标的五个维度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文化教学的要求,主要是在“意识”(awareness)的层面,这种“意识”,只是一种若隐若现、稍纵即逝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教材的处理中,也是将其置于“Cultural Tips”或者“Cultural Corner”之中。而品格则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一种稳定的品性和人格,一旦形成,便内化为个体内在的性情和气质,不大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很显然,比起文化意识来说,文化品格显然对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实实在在落实到外语教育文化教学的维度上。
  从词源上讲,汉语中的“文化”二字中的“文” 与表示自然和原始状态的“质”相对,与表示武力和征服的“武”相对。在《易经》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此处文与化虽未组合成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在中国数千年的华尊夷卑的大语境中,文化具有对野蛮、原始的四夷之人“以文化治”和“文治教化”之意。而英语中的 culture 一词,则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指栽培、脱离原始的状态。这个概念首先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灵魂的培养”,由此衍生为生命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
  从广义上讲,文化乃“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梁启超语)。小至个体成长的过程,大至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一个通过文化传承从而获得这个“有价值的共业”的过程。个体由此也因文而“雅”,由文而“化”,因为习得文化而被民族或社群所接纳,从而获得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文化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品格”所涉及的“文化”,除了上述文化概念所具有的共性之外,更关乎对本文化和异文化两种文化的认识和比较及“跨”文化理解和交流,其对象是两种文化的整体,涉及两种文化在物质、精神和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并非琐屑零碎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可有可无的“文化意识”。
  新修订的高中课标在文化品格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上除了继续强调中外文化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认知和理解,更加强调一个“化”字:这种文化知识“内化”为的个人的文化品德、文化自觉和内在气质,“外化”及对多元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以及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获得。简单来说,就是“文”而“化”之,内化为品,外化为行,“文”是内容,“化”是手段。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文化是一个动词”的观点,从关注“文化是什么?”到关注“文化能做什么?”,着重强调文化品格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国际理解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行为的塑造过程。
  无论是“导入”还是“渗透”,仅仅适用于静态的文化知识内容教学。这种基于文化知识、文化背景和文化事实的静态的文化教学,会造成语言学习和使用者在动态跨文化情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的所谓“跨文化悖论”,在本位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竖起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而文化意识培养中更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更多地通过文化比较、文化感知、文化讨论、文化体验、文化环境、文化交流等动态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才能摆脱本位文化视角的羁绊,开始走近异域文化,体验和感受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心理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相互促进,同生共长。
  那么,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呢?
  首先,我们应该打破外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之间的藩篱,融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语言与文化共生互依,二者如影随形,互为镜像,共存互补。对于外语教学来说,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币之两面,缺一不可。人为地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立起来,是造成目前外语教学显得“没有文化”问题的主因。这一问题首先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中,具有人文意蕴的内容缺失,技术性、工具性的文本大量出现在教材中,让文化品格的养成教育失去了一个有力的抓手。而教师也需要独具“文化慧眼”,敏锐地观察、感知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发现和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语言中遣词造句、篇章构成、行文方式、文体风格,都是语言和文化共同编织的网络,一些看似很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英语中的最常见的问候语“Hello!”“Hi!”和“How are you?”中都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一双发现文化的“眼睛”。
  其次,文化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而是国际理解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我们知道,知识学习和能力获得方式大相径庭,前者主要靠记诵和理解,后者主要靠体验与实践。学生在模拟联合国、英语戏剧节、英文电影趣配音、英文演讲比赛、国际风情展等融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形成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的一是,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和欣赏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最后,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目的语文化。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在文化教学中既要避免妄自尊大的民族中心主义,也要防止盲目推崇英美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也要具有“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文化品格的培育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文化差异背后人类共同价值及文化共性内容的挖掘与引导,即所謂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对不同文化形成尊重、宽容的态度。
其他文献
摘 要:谈到思维训练,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研究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能通过引导学生对篇章的梳理、预测、分析、判断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目前,针对枯燥而单薄的词汇教学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人教版《PEP小学英语》 六年级上册 Unit 2 Part A Let’s learn为例,对比两次基于不同授课理念的课例,探讨以思维为导向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即:如何通过挖掘教材的可用资源和生活中的
期刊
春末夏初,《英语学习》(教师版)又迎来一个喜讯,2015-2016年杂志一共有60篇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成为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英语学习》(教师版)创刊仅3年,能够在基础外语教育期刊中遥遥领先,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着实要感谢给杂志提供各种无私支持的专家、教研员和一线老师朋友们!是广大专家教师为杂志献计献策,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让杂志成为一个高质量的沟通交流平台,起到了一定的导
期刊
从本期开始,“热点·观点”栏目将尝试这样一种专题笔谈的新形式:聚焦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由若干位专家赐上几篇“千字文”(实际上是2000字左右)。风格自由,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入木三分。这些笔谈或从不同角度畅谈同一问题,建构共识;或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我们也会根据具体内容加上一段导语,既起到导读的作用,也实质性地参与了讨论。  本期我们聚焦英语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修订中的素养课标明确提出外语
期刊
摘 要:在完整的教育情境中,小学英语课本剧通过编、排、演、观、评五个阶段开发每一名学生独特的生命潜力,释放其天性,发展其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课程在走向学生心灵深处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了教育的意义。本文从小学英语课本剧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出发,以六年级课本剧Confucius编、排、演为例,探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本剧;特征分析;学科核心素养  引言  一般
期刊
摘 要:本教学设计以阅读文本为主线,以词汇学习、词汇学习策略和阅读策略学习为暗线,通过对本课不同类型的生词在课堂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的呈现与学习,帮助高一基础薄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扫清词汇障碍,顺畅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种词汇学习策略完成本课的词汇学习,并逐步养成自觉运用词汇学习策略在课后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词汇学习;词汇学习策略  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1. 教学现
期刊
摘 要 :绘本《领先阅读·X计划》六级Max the Detective教学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将故事分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因果逻辑关系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阅读素养。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旨在提出对于绘本学习,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語言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绘本教学;问题设问;思维发展  教学内容与整体设计思路
期刊
摘 要: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考试改革的发展要求,文章作者围绕中小学校英语学科测试评价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建立以校为本的测评体系(school-based assessment system)、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学业测评(achievement assessment)实践研究、运用表现性评价方式(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实施听说考试
期刊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要引导学生重点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运用等活动提升语言能力。初中英语视听说课程就是基于上述理论以及北京市基础教育在线教育服务体系——学习信息推送项目的一门课程。本节课主要通过观看三段视频,让学生学会遇到问题时要学会理解、包容和换位思考。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逐层地捕捉人物的思想和态度,在掌握语言知识和做事的方法后表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通过学习视频中他人的做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一节英语实践课的设计与实施来阐述教师如何挖掘实践资源,将教材内容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并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探究话题的深层次思考,从而切实地探索出一些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字:英语实践;学情分析;实践资源;情感主线  引言  这次英语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所设计的一节综合实
期刊
本期我们聚焦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这同样是修订中的素养课标明确提出的外语课程的重要使命。谈到文化品格,首先应明确若干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教学、文化品格和文化品格培养。  简单地讲,文化知识就是关于文化的知识,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历史和现实中具有某种特定的存在形式。学生既需要通过感官和思维认识、了解、探究这些存在形式,又需要分门别类地将它们整理成知识结构,建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