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供的数学教材(苏教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的处理教材”是每个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要在课堂上能真正的做到,做好,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和教材观,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一、让教材充满生活的气息
1、捕捉生活素材,挖掘教材内涵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补充到教材中去,让教材充满生活的气息。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又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我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这部分内容时,我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内容和顺序,将这部分内容调整到元旦前夕进行教学,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快过元旦了,我们要举行“联欢会”,如果让你为小组准备水果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听说过元旦要买水果,都来了兴趣,不需组织,便纷纷进入了角色,接着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自觉应用的意识。
2、再现生活情境,让教材不再苍白
现行教材中的有些例题,经过教学处理,被人为地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有“骨”、无“血”、无“肉”,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小,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深入领会编者编写的意图,将教材上不能看到的“血”与“肉”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教材焕发应有的活力。如:教学“a-h-c=a-(h c)”时,我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的“原型”。小明拿100元钱,想为自己两位“手拉手”的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16元、铅笔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同学们猜一猜小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再现学生自己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倍感兴趣,学习自然积极。
二、让教材充满生命的活力
1、变静为动,以动促静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如:教材63页第二题,原题是这样的:___(厘米)___(厘米)求第二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一条的几倍。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会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我想对此素材可以进行如此的改进:每个孩子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请孩子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变静为动”的举动,立刻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有三种方法出台:(1)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3)折红纸条,折得和绿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2、变抽象为直观,促积极探究
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的过程的核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如:在“确定位置”一课中,教材呈现了一幅在夜间辨别方向的图画,这一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有北极星的一面是北面。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不易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想,对这节课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现实即一个寻宝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告诉学生各种玩具放置的方向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方向。接着,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辨别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从而获得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去,再反向返回。我想,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具体形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又便于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的,合理的,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让教材灵动,舞出数学课堂新的生命的色彩,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一、让教材充满生活的气息
1、捕捉生活素材,挖掘教材内涵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补充到教材中去,让教材充满生活的气息。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又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我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这部分内容时,我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内容和顺序,将这部分内容调整到元旦前夕进行教学,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快过元旦了,我们要举行“联欢会”,如果让你为小组准备水果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听说过元旦要买水果,都来了兴趣,不需组织,便纷纷进入了角色,接着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自觉应用的意识。
2、再现生活情境,让教材不再苍白
现行教材中的有些例题,经过教学处理,被人为地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有“骨”、无“血”、无“肉”,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小,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深入领会编者编写的意图,将教材上不能看到的“血”与“肉”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教材焕发应有的活力。如:教学“a-h-c=a-(h c)”时,我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的“原型”。小明拿100元钱,想为自己两位“手拉手”的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16元、铅笔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同学们猜一猜小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再现学生自己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倍感兴趣,学习自然积极。
二、让教材充满生命的活力
1、变静为动,以动促静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如:教材63页第二题,原题是这样的:___(厘米)___(厘米)求第二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一条的几倍。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会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我想对此素材可以进行如此的改进:每个孩子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请孩子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变静为动”的举动,立刻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有三种方法出台:(1)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3)折红纸条,折得和绿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2、变抽象为直观,促积极探究
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的过程的核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如:在“确定位置”一课中,教材呈现了一幅在夜间辨别方向的图画,这一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有北极星的一面是北面。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不易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想,对这节课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现实即一个寻宝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告诉学生各种玩具放置的方向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方向。接着,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辨别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从而获得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去,再反向返回。我想,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具体形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又便于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的,合理的,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让教材灵动,舞出数学课堂新的生命的色彩,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