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语文部编教材的投入使用,我们从教材中看到了语言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材编者希望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朗读教材,更希望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走进教材、走进课文,从生活中通过多样的方式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作为“读”的一种方式,朗诵是语文表达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生如何朗诵,对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感情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朗诵;语文教学
在部编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涉及人文要素。而人文要素如何才能真正通过“人”来表现出来?多读多听多想无疑是必要环节,而朗诵作为“读”的一种方式,是重要的一环。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朗诵在小学中的运用并不多,小学生对如何完成一个“好”的朗诵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借教材改革的东风,教师应该把朗诵的技巧教给学生。基于此,本文以略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例,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诗歌的背景
了解诗歌的背景才能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歌,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是朗诵者与听众沟通的基础,是朗诵者要通过朗诵传递给听众的,很多时候,诗歌的背景代表着朗诵的情感基调。如果背景是欢快的,那么在朗诵的时候,情感应该是轻松欢愉的;如果背景是悲壮的,那么在朗诵的时候,情绪应该是低沉感伤的;如果背景是平淡无奇的,并没有显出某一方面的特殊,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奠定朗诵时候的基调。可以说,了解诗歌的背景,是做好朗诵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比如,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是与延安精神有关的,这是一种革命精神,其中有着艰苦奋斗的追求,有着坚贞不屈的情怀,有着开天辟地的勇气,要朗诵好这首诗歌,首先就要了解这些背景,在课上教师讲解“南泥湾”代表着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杨家岭”上的讲话有着“死或者重于泰山,或者轻于鸿毛”的说法,告诉学生革命是多少人的牺牲换来的,“延安宝塔山”是一种革命的代表,是中国人达到的精神的代表,是中国革命的坚挺脊梁代表。教师在说完这些知识之后,学生马上明白了这些名词都是革命精神的代表,所以,教师引导他们再读这些话语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语气加重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要给学生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尤其是类似于这种革命诗歌的资料,让学生从背景中真正体会到革命的不容易、革命的伟大,体会到现在新社会的幸福,学生有了这样的背景作为基础,在朗诵的时候,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表现出来了。而且,学生对背景有深刻了解之后的朗诵,情感的迸发是由内而外的,不是表演的,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情感的表达,这样的朗诵才能够更打动人。
二、读好关键词句
在一首诗歌中,总有一些段落是全文的高潮;在一个段落中,总有一些句子是整段的核心之处;在一个句子中,总有一些词是点睛之笔,所以,在朗诵的时候,这些就是重点要把握的,应该重点朗诵的。从另一个方面说,学生如果能够在朗诵的时候,读好这些字词句,朗诵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比如,在《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第二小节,使用了四个“追寻你”,这四个“追寻你”形成一个小节也形成一个排比句。教师这个时候提问,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然回答是增强感情,所以,教师在这里第一次引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升华的表现。接着,教师再做引导,这几个“追寻”,从一般的景物:叮咚的河水,梨花的清香到后来更为深刻的“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在文字表达上层层递进,由表及里,所以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更应该做到情绪逐渐深入,情感逐渐流露。这个时候,教师再次让学生朗读,学生一方面知道应该重读这几个句子,另一方面也知道这几个词是关键词,这个词要突出朗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诗歌朗读的感受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再者,对于一些特殊“巧妙”的词应该很好地把握。例如,在這篇诗歌中“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对应了下一句“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这里有“告别”也有“忘不了”,这是两处对比,教师就告诉学生,这样的对比在朗诵中是应该强调突出的,是应该由朗诵者传递给听众的。从关键词的对比中引导听众了解,什么是应该忘掉的,什么是忘不掉的。学生了解对比应该重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找找,这首诗歌中有没有出现对比形式的词,学生自己找到之后再读就知道应该重读了。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的时候,一方面应该抓住重点的句子,比如排比句,读JLIJ,感情;另一方面应该抓住重点的词,比如对比的词,具有特殊意义的词等。学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朗读诗歌就有了突出点,有了核心和落脚点,朗读时就不再是平淡的,而是有感情和生命的。
三、注意抑扬顿挫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一方面要找到关键词,另一方面就是依靠标点符号。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关键词句,在读的时候必然要做到感情饱满表达,语调提高。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找到关键词句之后,就让学生根据词句的特点来确定朗读的“抑扬顿挫”。比如,在读到排比句的时候,感情是层层递进的,那么第一句的感情很显然应该平淡一些,逐渐递进,最后一句达到情感的最高峰,这是读排比句时候的语调。再比如,读到“告别了”和“忘不了”的时候,这两个词是对比关系,很明显这两个词要重点强调也就是重读,那么,后文的“破旧的茅屋”和“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就不应该再重读,这也是在朗诵时要注意的另一方面内容。朗读不能一直“抑”,同样也不能一直“扬”,否则容易让人疲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除了关键词句需要重读,其他地方的语气要做到平缓,避免始终处在情绪高潮之中,引起学生的反感。此外,除了抓住关键词来控制情绪的抑扬顿挫,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把握情绪,比如感叹号出现的时候,就要提高自己的感情,将感叹的语气读出来。出现问号的时候,语气就要上扬,将疑问的语气读出来。要知道,诗歌中的每个标点符号都不是多余的,每一个值得朗诵的作品都是斟字酌句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能够准确朗读标点符号,是抓住抑扬顿挫的基础。
语文所包含的课内外活动众多,诗歌朗诵是众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优美的文字打动人,以饱满的情感感染人,以激昂的语调吸引人。很多时候,朗诵成为人们抒发情感,歌颂美好的一种方式。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并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抑扬顿挫的方法来提高朗诵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青.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教学策略探索[J]吉林教育,2017(09).
[2]宁先达.小学语文高效朗读训练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2).
[3]彭兴露.语文课堂上的朗诵技巧[J].课外语文,2015(0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朗诵;语文教学
在部编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涉及人文要素。而人文要素如何才能真正通过“人”来表现出来?多读多听多想无疑是必要环节,而朗诵作为“读”的一种方式,是重要的一环。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朗诵在小学中的运用并不多,小学生对如何完成一个“好”的朗诵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借教材改革的东风,教师应该把朗诵的技巧教给学生。基于此,本文以略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例,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诗歌的背景
了解诗歌的背景才能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歌,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是朗诵者与听众沟通的基础,是朗诵者要通过朗诵传递给听众的,很多时候,诗歌的背景代表着朗诵的情感基调。如果背景是欢快的,那么在朗诵的时候,情感应该是轻松欢愉的;如果背景是悲壮的,那么在朗诵的时候,情绪应该是低沉感伤的;如果背景是平淡无奇的,并没有显出某一方面的特殊,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奠定朗诵时候的基调。可以说,了解诗歌的背景,是做好朗诵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比如,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是与延安精神有关的,这是一种革命精神,其中有着艰苦奋斗的追求,有着坚贞不屈的情怀,有着开天辟地的勇气,要朗诵好这首诗歌,首先就要了解这些背景,在课上教师讲解“南泥湾”代表着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杨家岭”上的讲话有着“死或者重于泰山,或者轻于鸿毛”的说法,告诉学生革命是多少人的牺牲换来的,“延安宝塔山”是一种革命的代表,是中国人达到的精神的代表,是中国革命的坚挺脊梁代表。教师在说完这些知识之后,学生马上明白了这些名词都是革命精神的代表,所以,教师引导他们再读这些话语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语气加重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要给学生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尤其是类似于这种革命诗歌的资料,让学生从背景中真正体会到革命的不容易、革命的伟大,体会到现在新社会的幸福,学生有了这样的背景作为基础,在朗诵的时候,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表现出来了。而且,学生对背景有深刻了解之后的朗诵,情感的迸发是由内而外的,不是表演的,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情感的表达,这样的朗诵才能够更打动人。
二、读好关键词句
在一首诗歌中,总有一些段落是全文的高潮;在一个段落中,总有一些句子是整段的核心之处;在一个句子中,总有一些词是点睛之笔,所以,在朗诵的时候,这些就是重点要把握的,应该重点朗诵的。从另一个方面说,学生如果能够在朗诵的时候,读好这些字词句,朗诵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比如,在《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第二小节,使用了四个“追寻你”,这四个“追寻你”形成一个小节也形成一个排比句。教师这个时候提问,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然回答是增强感情,所以,教师在这里第一次引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升华的表现。接着,教师再做引导,这几个“追寻”,从一般的景物:叮咚的河水,梨花的清香到后来更为深刻的“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在文字表达上层层递进,由表及里,所以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更应该做到情绪逐渐深入,情感逐渐流露。这个时候,教师再次让学生朗读,学生一方面知道应该重读这几个句子,另一方面也知道这几个词是关键词,这个词要突出朗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诗歌朗读的感受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再者,对于一些特殊“巧妙”的词应该很好地把握。例如,在這篇诗歌中“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对应了下一句“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这里有“告别”也有“忘不了”,这是两处对比,教师就告诉学生,这样的对比在朗诵中是应该强调突出的,是应该由朗诵者传递给听众的。从关键词的对比中引导听众了解,什么是应该忘掉的,什么是忘不掉的。学生了解对比应该重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找找,这首诗歌中有没有出现对比形式的词,学生自己找到之后再读就知道应该重读了。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的时候,一方面应该抓住重点的句子,比如排比句,读JLIJ,感情;另一方面应该抓住重点的词,比如对比的词,具有特殊意义的词等。学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朗读诗歌就有了突出点,有了核心和落脚点,朗读时就不再是平淡的,而是有感情和生命的。
三、注意抑扬顿挫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一方面要找到关键词,另一方面就是依靠标点符号。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关键词句,在读的时候必然要做到感情饱满表达,语调提高。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找到关键词句之后,就让学生根据词句的特点来确定朗读的“抑扬顿挫”。比如,在读到排比句的时候,感情是层层递进的,那么第一句的感情很显然应该平淡一些,逐渐递进,最后一句达到情感的最高峰,这是读排比句时候的语调。再比如,读到“告别了”和“忘不了”的时候,这两个词是对比关系,很明显这两个词要重点强调也就是重读,那么,后文的“破旧的茅屋”和“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就不应该再重读,这也是在朗诵时要注意的另一方面内容。朗读不能一直“抑”,同样也不能一直“扬”,否则容易让人疲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除了关键词句需要重读,其他地方的语气要做到平缓,避免始终处在情绪高潮之中,引起学生的反感。此外,除了抓住关键词来控制情绪的抑扬顿挫,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来把握情绪,比如感叹号出现的时候,就要提高自己的感情,将感叹的语气读出来。出现问号的时候,语气就要上扬,将疑问的语气读出来。要知道,诗歌中的每个标点符号都不是多余的,每一个值得朗诵的作品都是斟字酌句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能够准确朗读标点符号,是抓住抑扬顿挫的基础。
语文所包含的课内外活动众多,诗歌朗诵是众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优美的文字打动人,以饱满的情感感染人,以激昂的语调吸引人。很多时候,朗诵成为人们抒发情感,歌颂美好的一种方式。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并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抑扬顿挫的方法来提高朗诵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青.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教学策略探索[J]吉林教育,2017(09).
[2]宁先达.小学语文高效朗读训练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2).
[3]彭兴露.语文课堂上的朗诵技巧[J].课外语文,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