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40-02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名句引申到我们的语文朗读教学,那就是“书声琅琅处,春色正浓时”,即语文课上那韵味浓浓的琅琅书声,犹如春天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灵气与活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还原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充满春天的气息与活力呢?
一、创设情境——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有言:“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语文课堂上利用图片或投影,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为学生朗读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让画面与朗读相得益彰,让画面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如《荷花》的课文插图,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宛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美丽仙子在翩翩起舞。通过对画面的烘托、渲染,使学生身不由己地走进荷花池,似乎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朗读水到渠成,融情入境。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桂林风光,同时伴以语言描绘。秀丽的山水加上老师语言的渲染,使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那就是——赞美、激昂。此时,再吟诵诗句“神姿仙态桂林山、如情似梦漓江水、水绕山环桂林城”,学生简直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了诗中的语言美、情境美,继而对桂林山水发出由衷的慨叹“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以趣激读——引而无声导而无痕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趣”既是指朗读的兴趣,也是指学生朗读的情趣。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地,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不宜察觉的忧愁,于是我在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那停字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地表现了出来。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来。
三、以思促读——潜心会文步步引领
课文中常有令人神思涌动的空间,关键是能否发现这些空间,让学生“静思默想”、“潜心会文”。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笔者请学生划出描写母亲行态的语句。
出示例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同学们这段语句中有哪几个词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生:悄悄地;偷偷地;眼边红红的。
笔者继续紧扣例句中的关键字词,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问题串:
师:谁知道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请你联系上下文来回答。
学生很快找出了“突然、猛地”这两个表现“我”心情的关键词。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读读这段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让人感受到“我”脾气的暴躁,心情很坏。
师:因为我心情痛苦,所以我暴怒无常。那么,“悄悄地躲”到底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母亲怕激怒我而离开时的动作很轻,很小心。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细心。
短短的句子,多个关键字词,连连发问,环环相扣,引领学生亲历文本,体会词语的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词语深处的声音。
四、反复吟咏——立体感悟叠浪逐潮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如指导朗诵《三月桃花水》一文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升华。在反复的朗诵中,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水声如音乐,水清如明镜”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师生能读得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才是生机勃勃、情韵悠悠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引领着学生的心在文字里飞扬,情在书海中激荡,韵在情怀间流淌。
作者簡介:
何和欢,男,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名句引申到我们的语文朗读教学,那就是“书声琅琅处,春色正浓时”,即语文课上那韵味浓浓的琅琅书声,犹如春天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灵气与活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还原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充满春天的气息与活力呢?
一、创设情境——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有言:“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语文课堂上利用图片或投影,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为学生朗读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让画面与朗读相得益彰,让画面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如《荷花》的课文插图,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宛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美丽仙子在翩翩起舞。通过对画面的烘托、渲染,使学生身不由己地走进荷花池,似乎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朗读水到渠成,融情入境。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桂林风光,同时伴以语言描绘。秀丽的山水加上老师语言的渲染,使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那就是——赞美、激昂。此时,再吟诵诗句“神姿仙态桂林山、如情似梦漓江水、水绕山环桂林城”,学生简直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了诗中的语言美、情境美,继而对桂林山水发出由衷的慨叹“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以趣激读——引而无声导而无痕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趣”既是指朗读的兴趣,也是指学生朗读的情趣。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地,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不宜察觉的忧愁,于是我在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那停字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地表现了出来。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来。
三、以思促读——潜心会文步步引领
课文中常有令人神思涌动的空间,关键是能否发现这些空间,让学生“静思默想”、“潜心会文”。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笔者请学生划出描写母亲行态的语句。
出示例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同学们这段语句中有哪几个词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生:悄悄地;偷偷地;眼边红红的。
笔者继续紧扣例句中的关键字词,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问题串:
师:谁知道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请你联系上下文来回答。
学生很快找出了“突然、猛地”这两个表现“我”心情的关键词。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读读这段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让人感受到“我”脾气的暴躁,心情很坏。
师:因为我心情痛苦,所以我暴怒无常。那么,“悄悄地躲”到底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母亲怕激怒我而离开时的动作很轻,很小心。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细心。
短短的句子,多个关键字词,连连发问,环环相扣,引领学生亲历文本,体会词语的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词语深处的声音。
四、反复吟咏——立体感悟叠浪逐潮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如指导朗诵《三月桃花水》一文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升华。在反复的朗诵中,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水声如音乐,水清如明镜”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师生能读得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才是生机勃勃、情韵悠悠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引领着学生的心在文字里飞扬,情在书海中激荡,韵在情怀间流淌。
作者簡介:
何和欢,男,小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