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可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人才逐渐无法供应市场需要,学校和企业为了相应的自我利好开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基于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使得这一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教学模式就适宜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事实上,这一教学模式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本文就将从高等职业技术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出发,进行系统化探究。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一、 引言
从本质上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即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学生可以有所依靠的一技之长。而长久以来由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学生的培养并不如意,这才引入了校企合作办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依据社会需要进行合理办学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办学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就是无懈可击的,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本质诉求并不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一定的修正与发展。
二、 国家政策不完善及其对策
在我国国家层面,出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双重需要,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在实际教学发展过程中,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出于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无法完整地达成企业的经济诉求。而在企业方面,企业几乎无法直接介入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计划中,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经济,其所需要的人才很容易发生变化,但由于是由学校制定培养计划,这就使得企业的合理诉求无法得到有效传达,这就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无法寻找到自己的合作盈利点,这是一种隐性的准入成本。因此,国家要从政策层面缓解企业的校企合作培养压力,使企业愿意投入资金技术到自身的储备人才培训之中。例如: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教师与技术教师有一定比例由企业的员工担任;学校每个培训期都要求学生接入到企业的实训实习中;学校与企业建立高度统一的市场导向性技术培训基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校的合理诉求得到释放,使学生的职业技术与技能更符合市场需求,从而增加学生对市场经济下的求职利好,更是降低了企业培训储备员工的隐性成本,降低了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的负担。这种由国家政策层面的完善与推动才是合理的解决之道。
三、 学校培养模式不合理及其对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及体系,这就使得其天然的弊端还来不及获得有效纠正。在以往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的培养是依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及企业人才诉求制定招生、专业培养等计划,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培养模式会带来学校教学的滞后性弊端,最为典型的就是当一名学生接受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后发现自己的技术已经落后于社会需要了,这就使得这名学生无法及时适应时代诉求。而引入了企业介入到学校培养中也不一定是正向利好,这取决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及企业对学校培养模式的影响力。当学校作为完全教学主导时,那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形而上”的,是不具备市场导向功能的。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弊端,学校在培养教学中要加大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影响力。例如:设立“企业班”,这个培训班级的建设与培训设备要以企业需要为标准,要以企业的运行模式为标准,使学生接受企业化的培养。同时,企业也可以得到满足自身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的教学利益。且这种教学为学生锻炼了相当的职业实践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到岗后为企业的生产研发与创新起到有效作用,更是可以推动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
四、 企业与学校沟通较少及其对策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引入企业投入的最大困难是:企业无法从学校的培养中获取直接效益,而间接效益的回报周期又过长,这就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态度很“暧昧”,企业在多数情况下是较少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的,这就使得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市场性指导意见,同时企业也不重视学校的教育,这会影响二者的合作关系,使校企合作发展停滞。这就要求企业与学校间要努力改善这种沟通不畅的现象,建立专门的沟通部门或组织,专项负责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要使学校的培养建立在企业的指导下,更是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选择能力较强的专业人员来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例如:企业在自身的技术人员在闲暇时间抽调出来,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的教学,企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而学校则要为这些技术人员身份上的认同,这样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五、 结语
校企合作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不仅仅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合作教学,而且高等本科院校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教学,而国家层面的“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政策更是为此进行了政策奠基。这说明在我国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是有着深厚的利好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出企业与学校的优势,既要重视学校在人才教育方面的作用,又要发挥出企业在行业、市场条件下的视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惠洪,钱菁.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2012(29):176-178.
[2] 胡冬艳,许宏良,孙静华.“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优质人才”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城市燃气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12):15-18.
作者簡介:王炎,助理工程师;韩星,助理工程师,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一、 引言
从本质上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即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学生可以有所依靠的一技之长。而长久以来由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学生的培养并不如意,这才引入了校企合作办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依据社会需要进行合理办学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办学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就是无懈可击的,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本质诉求并不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一定的修正与发展。
二、 国家政策不完善及其对策
在我国国家层面,出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双重需要,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在实际教学发展过程中,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出于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无法完整地达成企业的经济诉求。而在企业方面,企业几乎无法直接介入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计划中,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经济,其所需要的人才很容易发生变化,但由于是由学校制定培养计划,这就使得企业的合理诉求无法得到有效传达,这就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无法寻找到自己的合作盈利点,这是一种隐性的准入成本。因此,国家要从政策层面缓解企业的校企合作培养压力,使企业愿意投入资金技术到自身的储备人才培训之中。例如: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教师与技术教师有一定比例由企业的员工担任;学校每个培训期都要求学生接入到企业的实训实习中;学校与企业建立高度统一的市场导向性技术培训基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校的合理诉求得到释放,使学生的职业技术与技能更符合市场需求,从而增加学生对市场经济下的求职利好,更是降低了企业培训储备员工的隐性成本,降低了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的负担。这种由国家政策层面的完善与推动才是合理的解决之道。
三、 学校培养模式不合理及其对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及体系,这就使得其天然的弊端还来不及获得有效纠正。在以往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的培养是依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及企业人才诉求制定招生、专业培养等计划,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培养模式会带来学校教学的滞后性弊端,最为典型的就是当一名学生接受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后发现自己的技术已经落后于社会需要了,这就使得这名学生无法及时适应时代诉求。而引入了企业介入到学校培养中也不一定是正向利好,这取决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及企业对学校培养模式的影响力。当学校作为完全教学主导时,那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形而上”的,是不具备市场导向功能的。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弊端,学校在培养教学中要加大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影响力。例如:设立“企业班”,这个培训班级的建设与培训设备要以企业需要为标准,要以企业的运行模式为标准,使学生接受企业化的培养。同时,企业也可以得到满足自身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的教学利益。且这种教学为学生锻炼了相当的职业实践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到岗后为企业的生产研发与创新起到有效作用,更是可以推动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
四、 企业与学校沟通较少及其对策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引入企业投入的最大困难是:企业无法从学校的培养中获取直接效益,而间接效益的回报周期又过长,这就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态度很“暧昧”,企业在多数情况下是较少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的,这就使得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市场性指导意见,同时企业也不重视学校的教育,这会影响二者的合作关系,使校企合作发展停滞。这就要求企业与学校间要努力改善这种沟通不畅的现象,建立专门的沟通部门或组织,专项负责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要使学校的培养建立在企业的指导下,更是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选择能力较强的专业人员来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例如:企业在自身的技术人员在闲暇时间抽调出来,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的教学,企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而学校则要为这些技术人员身份上的认同,这样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五、 结语
校企合作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不仅仅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合作教学,而且高等本科院校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教学,而国家层面的“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政策更是为此进行了政策奠基。这说明在我国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是有着深厚的利好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出企业与学校的优势,既要重视学校在人才教育方面的作用,又要发挥出企业在行业、市场条件下的视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惠洪,钱菁.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2012(29):176-178.
[2] 胡冬艳,许宏良,孙静华.“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优质人才”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城市燃气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12):15-18.
作者簡介:王炎,助理工程师;韩星,助理工程师,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