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中央电视台播出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后,从2007年起这一活动在全国部分中小学也陆续开展。我校近年来也狠抓语文经典阅读,承担了南宁市A类课题《走进经典阅读,提高人文素养》,倡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提高人文修养。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高考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回顾这几年的研究之路,我作以下几点总结。
一、精心设计高中经典名著阅读活动方案,推荐阅读书目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学校根据学段的不同,对经典诵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诵读内容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朱子家训》等。
二、积极开展校内文化活动,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为保证阅读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通过校本课程、晨读、活动课、演讲比赛、学习沙龙、经典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诵读。从享受“与经典为体、与圣贤交友”的吟诵乐趣中,学生们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孝道。那么如何更好地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呢?我们以读书节为载体,创建书香校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与书籍一生相伴,争做“读书之星”。激励教师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净化灵魂,丰富精神,提升教育智慧与能力,争做“书香教师”和“学者型教师”。争创“书香班级”,要求班级每月至少出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完善学校图书馆建设,要求图书内容丰富、数量充实。各班利用早读或阅读课时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如:美文共享、经典回味、好书推介、读书方法大看台等。此项活动须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形成特色,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小结并上报教研组。学生根据《高中生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自由阅读活动,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好书,做一张读书卡,写一篇读后感。各班级举行一次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班会,要求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有创新、有成效。教师们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主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笔,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年级段组织美文朗诵比赛,学校也提供方便。各班语文教师将学生的作文、日记择优上传至校刊专栏,以备采录发表。如此,校园文化气氛浓厚,教学相长。通过经典诵读,学生们认为,中华经典诵读,贵在天天诵读,持之以恒。经典诵读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而且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迫于形势,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学校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例如,组织学生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让他们在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中感受积累人文精神。古代文化遗迹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应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它、丰富它。学生在缅怀古人、游览自然风光过程中,对古代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力量;并能派生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视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组织学生参观南宁人民公园古炮台、新江镇徐汉林烈士墓,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顽强的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思考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沧桑巨变,崇敬与自豪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如果有条件的话,站在巍峨的长城上,站在滔滔的黄河边,学生定会学到更多东西,积累更多的人文精神。学校还鼓励学生去参观农田、搞公益活动、手拉手活动等,唤起学生对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的追求。
当师生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时,这就为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
四、构建和谐校园要以师生人文素养为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一般来说,是指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具体而言,它包括知识——较广泛的知识,主要指文、史、哲等方面;能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等;方法——主要指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方法;仪态——有文质彬彬的仪态,语言、举止文明优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所提倡的谦和、谨慎、与人为善等。
1.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高尚的师德、高超的师能,当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我们在很多时候重视到了教的作用,也就是纯粹知识层面的作用力,而忽视了师的作用。所谓师的作用就是教师特有的个性魅力产生的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本领。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呢?这就要看教师的素养如何,看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具体地说,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能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学习。
用不着给教师的人文素质过多的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教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磁盘上?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
那篮球场上奔跑跳跃的潇洒动作,那音乐会上引吭高歌的美妙歌喉,那茶余饭后的说古论今,那缥绢白宣上飘香的丹青笔墨,那明月清风下的管弦丝竹……所有这一切,不是语言的最好言语,不是说教的最好教育,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当然,这样的全才教师是不存在的,但是具有某种专长的教师是大有人在的。那么怎样给学生树立这样的楷模呢?课外活动是最好的平台。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近几年来,我校成功举办了近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这不仅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也是教师难得的亮相机会,而往往艺术节的高潮就是教师的演出。当教师登场时,掌声和尖叫声告诉我们,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师,也容易亲近这样的教师,它所产生的效应要胜过课堂的说教。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养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所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提高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因为语文教师要教人读书。从语文课的功能来说,除了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之外,应该让学生面对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会鉴赏,学会审美,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使人类的文化精神内核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而语文教学效果不仅仅指文本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较高的文学素养除了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游刃有余、让学生有所获益之外,在语文其他内容的教授中,乃至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整个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加重了课程的文化比重,文学作品占60%以上,增加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
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率最重,是选文最多的作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旧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力,过去我们只强调其“斗争性”而忽略了其文化上的意味。我们教师应主动地从课文中探寻出鲁迅作品的文化色彩,丰富学生头脑中的鲁迅的形象。如我们在与学生讨论《记念刘和珍君》时,可让学生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灭的明证了”一句,从课文中找出与之有关的描述,体会女性形象的作用——刘和珍等新女性是觉醒的女性,迸发出被压抑了数千年的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
对外国作品《〈宽容〉序言》、《我的呼吁》、《我有一个梦想》、《这个世界的声音》等,我们教师更应该好好地研究。这些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很好地补充了我们本民族的道德与价值中的某些缺憾。同时也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为了真理、兴趣、理想不懈追求,不惜奉献甚至牺牲的精神,这对当今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或作者的人生选择,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引起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的校园培养并造就着中国的未来,我们今天的学习是要面向未来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而和谐是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让师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树立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意识——用经典阅读润泽人生,用人文素养构建和谐。
(责任编辑韦雄)
一、精心设计高中经典名著阅读活动方案,推荐阅读书目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学校根据学段的不同,对经典诵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诵读内容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朱子家训》等。
二、积极开展校内文化活动,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为保证阅读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通过校本课程、晨读、活动课、演讲比赛、学习沙龙、经典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诵读。从享受“与经典为体、与圣贤交友”的吟诵乐趣中,学生们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孝道。那么如何更好地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呢?我们以读书节为载体,创建书香校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与书籍一生相伴,争做“读书之星”。激励教师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净化灵魂,丰富精神,提升教育智慧与能力,争做“书香教师”和“学者型教师”。争创“书香班级”,要求班级每月至少出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完善学校图书馆建设,要求图书内容丰富、数量充实。各班利用早读或阅读课时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如:美文共享、经典回味、好书推介、读书方法大看台等。此项活动须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形成特色,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小结并上报教研组。学生根据《高中生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自由阅读活动,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好书,做一张读书卡,写一篇读后感。各班级举行一次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班会,要求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有创新、有成效。教师们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主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笔,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年级段组织美文朗诵比赛,学校也提供方便。各班语文教师将学生的作文、日记择优上传至校刊专栏,以备采录发表。如此,校园文化气氛浓厚,教学相长。通过经典诵读,学生们认为,中华经典诵读,贵在天天诵读,持之以恒。经典诵读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而且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迫于形势,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学校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例如,组织学生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让他们在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中感受积累人文精神。古代文化遗迹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应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它、丰富它。学生在缅怀古人、游览自然风光过程中,对古代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力量;并能派生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视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组织学生参观南宁人民公园古炮台、新江镇徐汉林烈士墓,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顽强的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思考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沧桑巨变,崇敬与自豪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如果有条件的话,站在巍峨的长城上,站在滔滔的黄河边,学生定会学到更多东西,积累更多的人文精神。学校还鼓励学生去参观农田、搞公益活动、手拉手活动等,唤起学生对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的追求。
当师生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时,这就为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
四、构建和谐校园要以师生人文素养为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一般来说,是指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具体而言,它包括知识——较广泛的知识,主要指文、史、哲等方面;能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等;方法——主要指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方法;仪态——有文质彬彬的仪态,语言、举止文明优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所提倡的谦和、谨慎、与人为善等。
1.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高尚的师德、高超的师能,当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我们在很多时候重视到了教的作用,也就是纯粹知识层面的作用力,而忽视了师的作用。所谓师的作用就是教师特有的个性魅力产生的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本领。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呢?这就要看教师的素养如何,看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具体地说,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能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学习。
用不着给教师的人文素质过多的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教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磁盘上?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
那篮球场上奔跑跳跃的潇洒动作,那音乐会上引吭高歌的美妙歌喉,那茶余饭后的说古论今,那缥绢白宣上飘香的丹青笔墨,那明月清风下的管弦丝竹……所有这一切,不是语言的最好言语,不是说教的最好教育,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当然,这样的全才教师是不存在的,但是具有某种专长的教师是大有人在的。那么怎样给学生树立这样的楷模呢?课外活动是最好的平台。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近几年来,我校成功举办了近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这不仅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也是教师难得的亮相机会,而往往艺术节的高潮就是教师的演出。当教师登场时,掌声和尖叫声告诉我们,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师,也容易亲近这样的教师,它所产生的效应要胜过课堂的说教。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养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所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提高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因为语文教师要教人读书。从语文课的功能来说,除了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之外,应该让学生面对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会鉴赏,学会审美,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使人类的文化精神内核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而语文教学效果不仅仅指文本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较高的文学素养除了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游刃有余、让学生有所获益之外,在语文其他内容的教授中,乃至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整个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加重了课程的文化比重,文学作品占60%以上,增加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
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率最重,是选文最多的作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旧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力,过去我们只强调其“斗争性”而忽略了其文化上的意味。我们教师应主动地从课文中探寻出鲁迅作品的文化色彩,丰富学生头脑中的鲁迅的形象。如我们在与学生讨论《记念刘和珍君》时,可让学生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灭的明证了”一句,从课文中找出与之有关的描述,体会女性形象的作用——刘和珍等新女性是觉醒的女性,迸发出被压抑了数千年的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
对外国作品《〈宽容〉序言》、《我的呼吁》、《我有一个梦想》、《这个世界的声音》等,我们教师更应该好好地研究。这些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很好地补充了我们本民族的道德与价值中的某些缺憾。同时也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为了真理、兴趣、理想不懈追求,不惜奉献甚至牺牲的精神,这对当今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或作者的人生选择,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引起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的校园培养并造就着中国的未来,我们今天的学习是要面向未来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而和谐是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让师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树立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意识——用经典阅读润泽人生,用人文素养构建和谐。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