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4-0096-02
当前,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强调学生“德”“智”全面协调发展。而传统的“三维目标”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核心素养必取而代之。
继2014年教育部“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后,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提炼为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要素组成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教书走向育人的重大改革,具有中国的特色。而人地协调观处于核心和上层地位。人与地协调的内容体系包括自然、资源、环境、人口,灾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核心。人地关系是研究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纵观整个中学地理课程,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20时间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也不得不思考如何协调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素养的核心观念,是地理学习的目标,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因此,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为例,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内涵解析
人地协调概念的内涵由“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的和谐”三方面组成。我们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将内涵与具体教学内容对接。
(1)地对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由土质、水系、植被、动物自然灾害、气候、地形、资源、土壤、等要素组成。每个自然地理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各要素间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受到相应的改变,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关影响的。而人类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条件差异、自然资源多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探究一:贵州的自然地理概况.问题探究:1、贵州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2、贵州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受哪个因素影响?3、贵州属什么气候?气候有何特征呢?为什么?4、贵州为何被称为“江南煤海”呢?5、你听说过贵州的无头河和无尾河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6、贵州有哪些自然灾害?
(2)人对地。人文地理主要由人口、城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要素组成。人类为求生存,便会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在此过程中,由于过度的、不合理的行为,带来对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和影响。这时,人类又要思考怎么样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危害。即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
探究二:贵州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问题探究:1、贵州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2、石漠化过程有哪些自然原因?出现在哪个环节?哪些人为因素在起加剧作用?3、贵州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3)人与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从“协调”入手,促进人地和谐。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思考现在的“人地关系”是否协调,对现在的“人地关系”进行分析,针对现在的“人地关系”借助科学技术进行环境的有效改造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人和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
探究三:贵州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问题探究:1、贵州是如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的呢?2、贵州是如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的呢?3、贵州是如何对能源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的呢?
2.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1)多元情景创设,增强学生的兴趣。情景的功能指向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选择社会和生活中的现实素材加以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产生联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导入设计,可创建模拟实景课堂,笔者给学生播放在贵州旅游的相关图片,学生在欣赏景色的同时,加深对本地环境、资源、生态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为形成人地协调观打下基础。如活动设计:结合相关资料和视频,以“追忆红色岁月,重走长征之路”为主题,设计一条贵州省的红色旅游线路。学生设计的前提是通过图、视频、文字材料的阅读,这样的训练既了解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又理清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了地理专业学习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并从人地协调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活动,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2)充分挖掘教材“活动”,培养人地观念。“活动”板块可以很好的展现人地关系。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如分析石漠化的原因时,可利用教材P94的活动资料及1.2.3题进行。具体设问:导致石漠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结合资料在已分析探究本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总结出贵州存在土层瘠薄,植被根浅,岩石坚硬,地形崎岖,气候暖湿等问题,这些要素的综合会导致地表土形成慢,流失快,地表岩石裸露,进而形成石漠化。那么,石漠化问题找出现在哪些环节呢?有哪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石漠化过程呢?毁林开荒。人类的滥砍滥伐,过度开采,不合理开矿,过度放牧,工程建设,过度开垦等行为破坏了地表植被。所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对此,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治理相关的环境问题呢?学生解读相关材料,总结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如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等,增加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采取生态工程措施,如毕节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采取社会经济措施,通过教材P96活动,读图完成任务。地理图像可以将分散的,抽象的,模糊的相关地理内容直观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通过读图,总结出有生态移民,发展农副产品等措施,同时还可以发展特色产业等。这样,借助课堂活动板块,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为平台,综合考虑了“地对人”“人对地”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利用不当,自然环境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让人类无法生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逐渐渗透强化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3)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如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么,以本课为例,在教学活动设置中,重点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遵守“少教多学”原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以“贵州是如何治理石漠化的”为例,先让学生结合课本P95的相关内容自学总结,生态恢复措施大部分学生可以自行总结,但是生态工程措施上,学生会比较陌生,无法深入挖掘,这时借助视频“毕节新闻”可提取相关信息,而社会经济措施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思维的碰撞而产生的成果,让学生有充分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师针对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客观对待,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4)信息化技术的融合。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日益深入。很多的运用软件应运而生,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辅助工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希沃白板在教材P94活动中的运用:哪些人为因素加剧了过程呢?请将你的看法填入空白图框中。学生完成后,通过软件的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同屏功能,教师可以手机端拍照上传至大屏幕,请同学发言,教师在手机上进行要点的批注,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贵州荒漠化原因的归纳总结,利用软件的思维导图功能,逐步展开,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知识,建立要素间的联系。课堂结束总结时,利用记录保存功能再次进行回放梳理,让学生在脑海里对贵州的人地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杰,陈良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以人教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7(2):28-31
[2]张素绢.“人地协调观”内涵的解析及教学内容的对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8(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