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综合素养”理念的提出,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数学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在教授初步运算知识的同时,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综合素养培育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但现今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枯燥无趣,使得学生逐渐远离数学学习,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无从谈起。小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如果能够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兴趣。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化的优势,接下来探讨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践策略,希望能够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130
引言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牢固记忆。课堂上大量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造成小学数学教学单一化和模式化,背离了新课改的要求。为摆脱这一困境,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融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理解、感悟、吸收,促进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进步。
一、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化的优势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被”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占据,课堂气氛枯燥无趣。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并随着年级的上升感到越发吃力。如果教师能够将生活化教学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理解,在数学的学习中收获更多的乐趣,并且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样抱有强烈的意愿,促使数学教学有效展开。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和其他年龄段相比,小学生仍处于思维发展初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抽象知识必然感到难以消化理解,学习效率无法令人满意。生活化教学將所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因素引出数学知识,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成功降低了学生理解接受数学知识的难度,为其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出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天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实践性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样是新课改的要求。但传统的小学数学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和记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包含以生活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借助生活化教学,学生逐渐形成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意识,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了有效提升,完美回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融入生活化教学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1、利用生活化情境,实现新课引入
新知识的引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一直以来,教师普遍采取“开门见山”的策略,教学开始后借助几道例题,直接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在起步阶段,对于初次接触的抽象性数学知识难以有效理解,以一知半懂的状态进入了后续阶段的学习。在深入学习中,学生会发现知识越发难以理解,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课堂引入,积极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有效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一章时,虽然学生再前一章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基本知识,但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对其仍属抽象。这时教师就不妨利用生活化情境,进行知识引入,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准备几张纸,在纸上写下数字1,并用不干胶粘贴10张写着0.1的小纸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4.5+3.4为例,首先拿出四张大纸和5张小纸片,接下来拿出3张大纸和4张小纸片,邀请学生将其拼合。借助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学生直观看到了小数相加的规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2、借助生活化场景,解决复杂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题目也逐渐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的考验,综合数个知识点的题目层出不穷。但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其弱项,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思维能力,面对新型综合型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借助生活化场景,将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逻辑,明晰思维过程,降低题目解答难度的同时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后,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问题:从一筐水果中向A位学生分发水果,平均每位学生分B个,现在身边有一把直尺、一台磅秤,请问怎样才能快速的从这筐水果中选取出合适的数量呢?这样的问题将“数量”与“重量”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常识,告诉学生水果可以用重量计量,只要挑出数个形状相近的水果,称出其总重量,就可以得知水果的平均重量,自然能够算出所需水果的总重量了。这样结合生活常识的讲解,有效降低了问题的理解难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3、数学联系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实践意识的渗透,使得学生主动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习《折线统计图》一章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折线统计图,记录自己每周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这样的方法既实现了数学知识于生活的结合,更可以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发挥出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在增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了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生实践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重视综合素养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实践因素缺失的不足,认真研读教材,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融入生活化教学。借此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生活经验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融会贯通,回应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冬梅.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21(09):30.
[2]蒋兴伦.探究利用生活情境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二)[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5.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130
引言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牢固记忆。课堂上大量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造成小学数学教学单一化和模式化,背离了新课改的要求。为摆脱这一困境,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融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理解、感悟、吸收,促进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进步。
一、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化的优势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被”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占据,课堂气氛枯燥无趣。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并随着年级的上升感到越发吃力。如果教师能够将生活化教学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理解,在数学的学习中收获更多的乐趣,并且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样抱有强烈的意愿,促使数学教学有效展开。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和其他年龄段相比,小学生仍处于思维发展初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抽象知识必然感到难以消化理解,学习效率无法令人满意。生活化教学將所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因素引出数学知识,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成功降低了学生理解接受数学知识的难度,为其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出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天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实践性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样是新课改的要求。但传统的小学数学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和记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包含以生活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借助生活化教学,学生逐渐形成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意识,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了有效提升,完美回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融入生活化教学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1、利用生活化情境,实现新课引入
新知识的引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一直以来,教师普遍采取“开门见山”的策略,教学开始后借助几道例题,直接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在起步阶段,对于初次接触的抽象性数学知识难以有效理解,以一知半懂的状态进入了后续阶段的学习。在深入学习中,学生会发现知识越发难以理解,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课堂引入,积极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有效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一章时,虽然学生再前一章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基本知识,但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对其仍属抽象。这时教师就不妨利用生活化情境,进行知识引入,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准备几张纸,在纸上写下数字1,并用不干胶粘贴10张写着0.1的小纸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4.5+3.4为例,首先拿出四张大纸和5张小纸片,接下来拿出3张大纸和4张小纸片,邀请学生将其拼合。借助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学生直观看到了小数相加的规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2、借助生活化场景,解决复杂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题目也逐渐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的考验,综合数个知识点的题目层出不穷。但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其弱项,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思维能力,面对新型综合型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借助生活化场景,将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逻辑,明晰思维过程,降低题目解答难度的同时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后,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问题:从一筐水果中向A位学生分发水果,平均每位学生分B个,现在身边有一把直尺、一台磅秤,请问怎样才能快速的从这筐水果中选取出合适的数量呢?这样的问题将“数量”与“重量”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常识,告诉学生水果可以用重量计量,只要挑出数个形状相近的水果,称出其总重量,就可以得知水果的平均重量,自然能够算出所需水果的总重量了。这样结合生活常识的讲解,有效降低了问题的理解难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3、数学联系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实践意识的渗透,使得学生主动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习《折线统计图》一章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折线统计图,记录自己每周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这样的方法既实现了数学知识于生活的结合,更可以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发挥出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在增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了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生实践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重视综合素养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实践因素缺失的不足,认真研读教材,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融入生活化教学。借此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生活经验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融会贯通,回应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冬梅.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21(09):30.
[2]蒋兴伦.探究利用生活情境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二)[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