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前,只有11个月大的小阿尔伯特很愿意同一只白鼠玩耍并敢用手抚摸它。实验开始后,每当他用手抚摸白鼠时,实验者就在背后用铁锤猛击铁板使其发出较大的声响。没多久,他就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一看到白鼠就露出害怕的表情。继而,这种恐惧反应又泛化到别的东西身上,如白兔、带绒毛的玩具、毛皮大衣,可以想像,这个可怜的小人儿长大以后,尽管知道这些毛绒绒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好怕的,也会莫名其妙地厌恶、排斥。
习得的厌恶
厌恶或者害怕是人类本能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厌恶或者害怕什么,却是后天习得的,没有没来由的讨厌和反感。1920年行为主义的先驱华生所做的上述经典的恐惧形成实验就说明了这点。这个实验有些残忍地告诉我们,人的恐惧情绪可能是通过某种条件反射的形成而学得的。
仔细回忆一下,好多讨厌的事情真的总是与某种不好的经验发生了联系。例如,有一个孩子特别不喜欢吃菜花,一听到名字就想呕吐,她称之为恶心花。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就是很小的时候,她吃过有菜花的菜,之后开始呕吐,难受了一整天,以后见了菜花就有了非常强烈的反应。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对待学习的厌恶态度也往往与类似的经验有关。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是因为他们将这些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引起的焦虑,使学生形成了对外语的厌恶条件反射,一上外语课就紧张或者消极回避,有的甚至波及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或对其他学校机构的态度。
学来的改变
只是解释厌恶产生的原因,所有的问题并不会自动解决。人们更关心,知道了自己厌恶的原因后该做些什么?能否消除厌恶的情绪和行为呢?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撤销厌恶刺激,建立愉快联结,能达到治愈的效果。华生的学生琼斯曾做了一个经典的治疗实验。34个月大的小男孩彼得患有恐惧症,害怕有毛的物体,尤其害怕兔子。治疗中,琼斯先给彼得一些他喜欢吃的食物,然后把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逐渐移近正在津津有味地吃东西的小彼得,如果移近的兔子使小彼得表现出不安,就把笼子移远一点儿,等他平静下来再做进一步的尝试。其目的就是要在愉快刺激(好吃的食物)与所害怕的兔子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减弱或消除恐惧反应。琼斯的治疗实验成功了。彼得不仅对关在笼子里的兔子不恐惧了,就是兔子从笼子里出来也不在乎了,最后,甚至变得很愿意与兔子一起玩耍了。由此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治疗恐惧等领域。
研究并未止于此,研究者还发现,能通过形成厌恶的方法避免某些我们不希望出现的行为。约翰·加西亚和他的同事就利用这种方法成功阻止美洲小狼吃绵羊,他们把用羊皮包裹的有毒羊肉汉堡放到羊圈四周,吃到这些羊肉汉堡的狼都生了病,出现呕吐,并立即对羊肉产生了厌恶。后来,它们一看到绵羊就恶心,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攻击绵羊了。
镜子的妙用
形成厌恶也不用一定与呕吐等不良的生理反应相联系。一位心理学家就利用了镜子进行厌恶治疗,也解决了大问题。当时纽约的一栋摩天大楼的电梯按钮总是坏得很快。人们虽看见电梯按钮已经亮了,还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好像别人按的都不算,非得自己的“魔术指”按一下,电梯才会来。老板在电梯旁贴很多告示,都没有效,最后一位心理学家在电梯门上装了一面大镜子,轻易解决了问题。只要人们一站到镜子前,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镜子前都成了绅士、淑女,耐心等待电梯。真的是镜子的功劳吗?心理学家笑笑说:“因为谁都希望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是一个美好的形象,很少有人会故意地做出某些恶形恶状。他们出现这种恶形恶状,只是苦于不自知而已。”这就是镜子的妙用。
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这实在是个很好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拿来用于家庭教育。当孩子蛮不讲理发脾气时,你可以在事后把他的行为模仿给他看,把他们当时说的话再说给他们听,当孩子知道自己当时的形象后,他们的良知就可能促使他们去改正。
不仅如此,用形成厌恶条件反射,并佐以健康的文体活动等方法可以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多种不良行为问题。美国教育影片《时钟的柳橙》就表现了利用厌恶疗法矫正不良少年暴力行为的情形。在治疗中,强迫这些少年在看到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力镜头时,就给他们厌恶刺激。就这样“治疗”几次之后,这些少年实际看到暴力行为时,就会莫名奇妙的头痛,或者浑身感到不舒服,从而使他们彻底厌恶暴力、远离暴力。
厌恶实验虽然只是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它产生的效应却远远超越了实验室本身。特别是在教育中,对积极的行为给予鼓励,对消极的行为给予厌恶的惩罚,也就很好地塑造学生的行为。但是本文只是简单地对厌恶实验及其应用作了简单的介绍,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如果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情绪困扰,还是要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
习得的厌恶
厌恶或者害怕是人类本能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厌恶或者害怕什么,却是后天习得的,没有没来由的讨厌和反感。1920年行为主义的先驱华生所做的上述经典的恐惧形成实验就说明了这点。这个实验有些残忍地告诉我们,人的恐惧情绪可能是通过某种条件反射的形成而学得的。
仔细回忆一下,好多讨厌的事情真的总是与某种不好的经验发生了联系。例如,有一个孩子特别不喜欢吃菜花,一听到名字就想呕吐,她称之为恶心花。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就是很小的时候,她吃过有菜花的菜,之后开始呕吐,难受了一整天,以后见了菜花就有了非常强烈的反应。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对待学习的厌恶态度也往往与类似的经验有关。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是因为他们将这些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引起的焦虑,使学生形成了对外语的厌恶条件反射,一上外语课就紧张或者消极回避,有的甚至波及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或对其他学校机构的态度。
学来的改变
只是解释厌恶产生的原因,所有的问题并不会自动解决。人们更关心,知道了自己厌恶的原因后该做些什么?能否消除厌恶的情绪和行为呢?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撤销厌恶刺激,建立愉快联结,能达到治愈的效果。华生的学生琼斯曾做了一个经典的治疗实验。34个月大的小男孩彼得患有恐惧症,害怕有毛的物体,尤其害怕兔子。治疗中,琼斯先给彼得一些他喜欢吃的食物,然后把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逐渐移近正在津津有味地吃东西的小彼得,如果移近的兔子使小彼得表现出不安,就把笼子移远一点儿,等他平静下来再做进一步的尝试。其目的就是要在愉快刺激(好吃的食物)与所害怕的兔子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减弱或消除恐惧反应。琼斯的治疗实验成功了。彼得不仅对关在笼子里的兔子不恐惧了,就是兔子从笼子里出来也不在乎了,最后,甚至变得很愿意与兔子一起玩耍了。由此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治疗恐惧等领域。
研究并未止于此,研究者还发现,能通过形成厌恶的方法避免某些我们不希望出现的行为。约翰·加西亚和他的同事就利用这种方法成功阻止美洲小狼吃绵羊,他们把用羊皮包裹的有毒羊肉汉堡放到羊圈四周,吃到这些羊肉汉堡的狼都生了病,出现呕吐,并立即对羊肉产生了厌恶。后来,它们一看到绵羊就恶心,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攻击绵羊了。
镜子的妙用
形成厌恶也不用一定与呕吐等不良的生理反应相联系。一位心理学家就利用了镜子进行厌恶治疗,也解决了大问题。当时纽约的一栋摩天大楼的电梯按钮总是坏得很快。人们虽看见电梯按钮已经亮了,还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好像别人按的都不算,非得自己的“魔术指”按一下,电梯才会来。老板在电梯旁贴很多告示,都没有效,最后一位心理学家在电梯门上装了一面大镜子,轻易解决了问题。只要人们一站到镜子前,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镜子前都成了绅士、淑女,耐心等待电梯。真的是镜子的功劳吗?心理学家笑笑说:“因为谁都希望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是一个美好的形象,很少有人会故意地做出某些恶形恶状。他们出现这种恶形恶状,只是苦于不自知而已。”这就是镜子的妙用。
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这实在是个很好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拿来用于家庭教育。当孩子蛮不讲理发脾气时,你可以在事后把他的行为模仿给他看,把他们当时说的话再说给他们听,当孩子知道自己当时的形象后,他们的良知就可能促使他们去改正。
不仅如此,用形成厌恶条件反射,并佐以健康的文体活动等方法可以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多种不良行为问题。美国教育影片《时钟的柳橙》就表现了利用厌恶疗法矫正不良少年暴力行为的情形。在治疗中,强迫这些少年在看到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力镜头时,就给他们厌恶刺激。就这样“治疗”几次之后,这些少年实际看到暴力行为时,就会莫名奇妙的头痛,或者浑身感到不舒服,从而使他们彻底厌恶暴力、远离暴力。
厌恶实验虽然只是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它产生的效应却远远超越了实验室本身。特别是在教育中,对积极的行为给予鼓励,对消极的行为给予厌恶的惩罚,也就很好地塑造学生的行为。但是本文只是简单地对厌恶实验及其应用作了简单的介绍,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如果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情绪困扰,还是要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