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诊断”栏目的专家:
您好!
最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时,老师们关于如何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讨论引发了我的思考,分享如下。
大班综合教学活动“恐龙蛋历险记”中,扮演恐龙妈妈的陈老师设置了三个布景,分别是大树、草地和石头堆,请幼儿思考“在哪里藏蛋最保险”。孩子们很快就做出了相对合理的选择,全部跑向了第三个布景,并异口同声地表示“蛋藏在石头堆里最保险”。这时,“恐龙妈妈”却说:“我怎么觉得藏在大树下、草丛里也很保险呢?”说完便带着大家走向了第一个场景……
在课后教研中,教师们再次观看了教学视频,当回放到这一环节时,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A老师:陈老师,当孩子们都认为第三个布景最适合藏蛋时,你为什么不停下来,先听听他们这样选择的理由,而是要他们顺应你的想法跟着你去第一个布景呢?
陈老师:因为我觉得尝试在大树下、草丛中藏蛋也很有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提出“让幼儿能用比较、推理等简单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所以相对孩子们做出正确选择而言,倾听他们推理的過程则价值更大。
B老师:《纲要》提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孩子首选的就是石头堆,你就应该先倾听他们这样选择的理由,然后再以恐龙妈妈的口吻提问“那你们为什么觉得藏在大树下、草丛里不好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样孩子的表达意愿第一时间得到了满足,而教师希望听到的思辨过程也得以实现。
B老师一说完,大家对其观点纷纷表示赞同。这时,C老师举手表达了自己相反的意见:“我刚才在视频中看到,当老师让孩子们跟着她去第一个布景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失落、抵触,而是蹦蹦跳跳地跟着老师前往,然后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没有选择将蛋藏在这里’的理由。并且当他们跟随恐龙妈妈回到第三个场景时,也仍然踊跃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孩子们都没有感觉自己未被尊重,那我们又何必质疑老师的行为呢?同时,我觉得之所以他们的反应很自然、愉快,是因为陈老师是以恐龙妈妈的身份提出要求的,孩子们扮演的也是小动物,顺应别人的想法在这样的情景设置中并不显得突兀。陈老师的回应既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地位,也发挥了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数位教师听完C老师的观点,纷纷表示认同。
《纲要》一出,幼儿教师纷纷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集体教学的师幼互动中,一改以往管理者、指挥者、高控者的角色为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一时间幼儿的自主需要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然而,教育改革一旦矫枉过正,便会走入误区。AB两位老师的观点便是这一误区的现实反映。笔者根据日常观察,总结了几种常见现象,归纳如下。
现象
您好!
最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时,老师们关于如何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讨论引发了我的思考,分享如下。
大班综合教学活动“恐龙蛋历险记”中,扮演恐龙妈妈的陈老师设置了三个布景,分别是大树、草地和石头堆,请幼儿思考“在哪里藏蛋最保险”。孩子们很快就做出了相对合理的选择,全部跑向了第三个布景,并异口同声地表示“蛋藏在石头堆里最保险”。这时,“恐龙妈妈”却说:“我怎么觉得藏在大树下、草丛里也很保险呢?”说完便带着大家走向了第一个场景……
在课后教研中,教师们再次观看了教学视频,当回放到这一环节时,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A老师:陈老师,当孩子们都认为第三个布景最适合藏蛋时,你为什么不停下来,先听听他们这样选择的理由,而是要他们顺应你的想法跟着你去第一个布景呢?
陈老师:因为我觉得尝试在大树下、草丛中藏蛋也很有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提出“让幼儿能用比较、推理等简单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所以相对孩子们做出正确选择而言,倾听他们推理的過程则价值更大。
B老师:《纲要》提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孩子首选的就是石头堆,你就应该先倾听他们这样选择的理由,然后再以恐龙妈妈的口吻提问“那你们为什么觉得藏在大树下、草丛里不好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样孩子的表达意愿第一时间得到了满足,而教师希望听到的思辨过程也得以实现。
B老师一说完,大家对其观点纷纷表示赞同。这时,C老师举手表达了自己相反的意见:“我刚才在视频中看到,当老师让孩子们跟着她去第一个布景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失落、抵触,而是蹦蹦跳跳地跟着老师前往,然后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没有选择将蛋藏在这里’的理由。并且当他们跟随恐龙妈妈回到第三个场景时,也仍然踊跃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孩子们都没有感觉自己未被尊重,那我们又何必质疑老师的行为呢?同时,我觉得之所以他们的反应很自然、愉快,是因为陈老师是以恐龙妈妈的身份提出要求的,孩子们扮演的也是小动物,顺应别人的想法在这样的情景设置中并不显得突兀。陈老师的回应既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地位,也发挥了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数位教师听完C老师的观点,纷纷表示认同。
《纲要》一出,幼儿教师纷纷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集体教学的师幼互动中,一改以往管理者、指挥者、高控者的角色为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一时间幼儿的自主需要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然而,教育改革一旦矫枉过正,便会走入误区。AB两位老师的观点便是这一误区的现实反映。笔者根据日常观察,总结了几种常见现象,归纳如下。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