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庙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思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延续传统文化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尽量避免历史街区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受到建设性破坏,而保留街区原本的文化魅力,是每个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陶公庙的历史及特色
  (一)形成及发展
  陶公庙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榔梨镇,依傍浏阳河,倚靠临湘山,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的美称,并且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两晋时,陶淡与其侄结庐临湘山,后叔侄两人隐居于此,周边士民因敬仰其名,便修建了陶公庙。现今的陶公庙占地约7300平方米,根据功能结构可划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山门、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
  (二)文化特色
  因为陶淡与其侄信奉道教,所以陶公庙及周边建筑都含有丰富的道教元素。在整体布局方面,陶公庙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重要建筑多布置在中轴线上。在装饰方面,道教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细部雕刻与绘画上,花纹多采用八卦、太极、鹤、鹿、龟、灵芝等在道教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或动植物。在植物方面,陶公庙内多种植银杏、桃树、艾叶、无患子、葫芦、青竹、莲花等富有宗教气息的植物。
  陶公庙历史街区是保存比较完整且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古迹,是湖湘文化与传统文化价值的完整体现。陶公庙对于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陶公庙现状
  1.街道整体结构
  陶公庙历史街区的主街——临湘路全长约200米,道路为人车分离式:车行道宽度约7米,以工字形青色石砖铺装为主;人行道宽度约1.5米,以马赛克砖铺装为主。沿街商店地面比人行道高1~4个台阶。
  2.建筑
  榔梨镇老街区内,大多数建筑为1~2层,部分住宅楼为4~6层,基本与道路宽度比例协调,但相连建筑群的建筑高度比较统一,缺少天际线变化。沿街建筑主要由白墙青瓦构成,建筑的近地面处为青砖,底层为大型块石堆砌,部分建筑立面采用黄褐色混凝土构筑。
  临街店面的门头样式、招牌、窗户等完全一致,缺少变化;现代气息浓重,没有古风感;空调外机裸露;电线水管线路杂乱。
  3.景观
  陶公庙历史街区缺少行道树,绿色植物覆盖率极低;仅一侧道路有红灯笼景观装饰物。
  (二)现存问题总结
  除了庙会期间,陶公庙街区的人流量并不大。近年来,长沙城区飞速发展,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不够重视。陶公庙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在逐渐消退,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造与保留,但样板化的设计并没有达到延续历史的目的。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空间,改建后的陶公庙街区充满了现代风与古风的混合气息。
  三、保护改造方案
  (一)整体规划内容
  1.整体格局
  陶公庙历史街区的主要景观为陶公庙及梨江景观广场。临湘路贯穿陶公庙历史街区内的主要景观,形成“一点(陶公庙)、一线(临湘路)、多点(主街入口-街道拐角节点-主街出口)”的整体格局。
  2.历史建筑及主要建筑物
  陶公庙历史街区的沿街建筑一层为商业小店,2~5层为生活住宅。沿街建筑的主要改造内容为建筑外立面、牌坊、院墙、门窗、屋脊以及分支里巷的门额等。
  陶公廟历史街区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延续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细节设计上要突出长沙与道教特有的符号,彰显陶公庙特有的文化内涵,突出表现坡屋顶、封火墙、歇山顶、石库门、木门窗等独特的建筑构造。
  3.非物质类
  设计师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具体的设计实物之中,体现长沙湖湘文化的发展变迁以及陶公庙街区的历史沿革;保护陶公庙街区在历经几百年的变化发展之后依然留存下来的传统工艺、民俗和文化。
  (二)整体规划目标
  陶公庙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目标是要打造成以陶公庙为核心,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题,集食、宿、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历史街区,使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缩影图,让人们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三)重要节点设计
  陶公庙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主要有三个节点,分别是北节点、南节点、中心节点。
  北节点位于陶公庙历史街区临湘路与龙华路交汇处,南侧的多层建筑与北向的高层商业建筑形成较为强烈的反差。以牌坊营造进入陶公庙街区的仪式感,对入口周边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形成统一的风格。
  南节点位于陶公庙历史街区街临湘路与梨江景观广场相接处。由于梨江景观广场的面积较大,与整个街区有些脱离,所以应在街道与广场交接处增加景墙、高大乔木等能阻隔视线的设计,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协调整体景观。
  中心节点位于陶公庙历史街区临湘路与小街巷相交处。此处的建筑风格不统一,缺少主街与小巷的过渡,可仿太平街小巷的设计方式,建筑小坊门,营造进入主街或小巷的仪式感;利用建筑内部种植的植物向外蔓延;更改道路铺装,采用麻石或砖块铺路;小巷道实行人车分流,以人行道为主。
  (四)建筑立面改造
  1.建筑界面形式与风格
  陶公庙历史街区的建筑风格以白墙青瓦风格为主,融合传统特色,沿街建筑以商住楼为主。
  建筑整体风格以与陶公庙契合的暗色为主,融入道教传统文化,通过加设仿木窗框、装饰性立面构架等进行改造;用封火墙作为商业店铺的隔断,既可以增加安全性,又能使建筑的天际线富有变化。
  2.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主要选用长沙当地的材料,这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可以突出长沙特色;墙面用青砖,梁柱门窗、栏杆等采用深红色仿木结构,屋面为小青瓦铺成的坡顶,整体造型简洁明了。
  3.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以青、白、红为整体色彩基调,比较简单古朴,显得端庄沉稳,富含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宗教气息。墙面以青色及白色为主,多用青砖垫底,墙身以白色涂料为主;屋面为深灰色,并采用错落有致的小青瓦坡屋面;梁、柱、花窗、合页门、栏杆等物件以暗红色为主要基调;地面铺装以青灰色砖石为主,辅以小条石,整体色彩较为古朴沉稳。
  (五)景观改造
  1.绿色景观
  小巷两侧的山墙面可种植藤本类植物,比如常青藤、爬山虎等;在比较低矮的一层商铺楼顶可设计屋顶花园,同时增加街道绿视率;在不妨碍交通的地方,比如承重柱或墙根摆放盆栽;店门口也可放置可移动花盆。
  2.景观构筑物
  陶公庙历史街区中统一使用木制路标牌,突出陶公庙特色;道路两侧对称布置路灯和垃圾桶。
  (六)市政工程
  1.消防交通道路
  陶公庙历史街区的机动车道宽约7米,是主要的消防通道,支端巷道也应保证3.5米以上的通行宽度,并在街道末端预留出足够的消防回转空间,从而保证整个街区的交通可达性。
  2.基础设施
  历史商业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改造不仅要注重传承文脉,同时也要解决古旧街区遗留下来的各种不便利、累赘式结构等,要在保护性改造历史街区时将现代化的功能设施融入到传统商业街的风貌特色中去,并保证它们之间的协调统一。
  为保证街区内整体风貌不被破坏,各种基础设施的管线设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采用地下敷设或者综合管沟敷设的布置方式,从而减少对外部的影响。
  四、结语
  历史的车轮给每个城市留下了不同的辙痕,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不同的故事,每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属于城市的魅力。保护历史街区不是对场地进行封存式保存,只有当人参与进去,才能给历史街区带来永久的生命力。改造不是改变、破坏,而是让历史街区能够跟上人类发展的步伐,让它们重新搭上时代的列车,不断绽放光芒。
  (湖南农业大学)
  通信作者:吕长平;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美声作为歌唱艺术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和文化融合,成为歌唱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重视歌唱等艺术的发展,在歌唱中吸收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唱法和形式。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将美声唱法融入汉语歌曲的演唱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美声唱法已经成为我国歌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歌唱形式。每个
期刊
中国书法是一种传统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其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着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广大中华儿女更要重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学习,通过学习书法鉴赏原则及方法,深刻感受书法艺术魅力,促使文化得到全面传承。本文主要描述书法鉴赏的基本原则,并对鉴赏的主要方法提供一些个人看法。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长河中,书法鉴赏和书法创作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般来说,中国书
期刊
《鼠疫》《丁庄梦》以疫病作为叙述主题,聚焦人类在恶性传染病肆虐之时的命运浮沉。虽说两部作品是加缪、阎连科在不同时期、不同创作意图下的文学产物,但在叙事技巧、书写方式,以及有关权力、死亡、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却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文本与内涵上的共通之处。  对于文学生产活动而言,疫病不限于医学角度上的病症指代,实则被赋予了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及社会影响,折射出作家对疾病苦痛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态度、对
期刊
无论是伟大的建筑学家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诺伯特·舒尔茨所说的“场所精神”,还是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吴良镛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抑或是现代提倡的“生态文明”,本质都是对人们生产生活场所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学科,追求与自然共融共生的中国传统自然观是它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中国传统自然观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
期刊
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名窑名瓷之一。茶发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明鲜明的特征,亦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建窑建盏与茶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建盏建窑与茶文化交融,凸显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支撑。  一、建
期刊
插花艺术并非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更不是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辈们就开始在佛前供花。换言之,插花艺术在我国的初始用途是供奉神灵。  唐代时期,插花逐渐开始出现在宫廷以及一些达官贵人的家中。这时的插花不再用于供奉神灵,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让人愉悦的居家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插花艺术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插花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呈现出东方插花艺术的独特韵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的顺利实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促进作用;同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能从侧面反映当地的人文风采和文化特色,可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项目。但是,现阶段,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缺少特色,有些设计内容过于固定和陈旧,使得城市发展无法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效结合。因此,确保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够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
期刊
书法欣赏属于书法创作的延伸,能够揭示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但是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层次、欣赏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可能存在误读或夸大书法作品的情况,所以需要对书法作品进行递进性欣赏。此外,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可以提出自身的见解、作出相应的批评。  书法作品进入欣赏渠道之后,欣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欣赏路径对其进行评论,而书法作者为了引导欣赏评论,通常会公布一段创作自白
期刊
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元代的书法复古风潮占有重要地位。赵孟頫是元代帖学书风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一方面秉承和延续宋高宗提倡的“学书必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另一方面,开创了复古的书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元书法的发展方向。而在赵孟頫书风的形成过程中,《兰亭十三跋》是其书学思想的集成体现,本文结合元代社会历史背景,以赵孟頫书写的《兰亭十三跋》为对象,探究赵孟頫书风中的文艺复古思
期刊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民间艺术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突出艺术成就,因而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精神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群众文化活动是促进民间艺术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在促进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具体策略,旨在为相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