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具与学具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注重巧妙运用。其具体要巧在教具学具准备有序,巧在教具学具创新使用,巧在抓住时机灵活操作,巧在课内与课外教具学具相结合。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具与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巧妙运用教具与学具的做法。
一、要巧在教具学具准备有序上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教具学具的数学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将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笔者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设有序,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1+3=4时,学生拿着豆子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粒,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就拿着豆子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豆子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6+9=15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6粒,再数出9粒,笔者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5粒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6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了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要巧在教具学具的创新使用上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具学具创新使用。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笔者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4<5”、“5>4”,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教学习加减法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笔者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笔者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笔者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笔者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笔者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三、要巧在抓住时机灵活操作上
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兴趣高涨,很快摆出了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大众的众字、篱笆等形状。这时教师趁机启发学生思考: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摆法最多?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性格,把学生由直观操作引入抽象分析,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几组数。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甚至6个1组成6。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好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由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求得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充分尝试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火花。
四、要巧在课内与课外教具学具相结合上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笔者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桌同学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总之,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科学有效的使用教具和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巧妙运用好数学教具与学具,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目的,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558303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泳河小学)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具与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巧妙运用教具与学具的做法。
一、要巧在教具学具准备有序上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教具学具的数学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将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笔者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设有序,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1+3=4时,学生拿着豆子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粒,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就拿着豆子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豆子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6+9=15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6粒,再数出9粒,笔者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5粒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6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了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要巧在教具学具的创新使用上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具学具创新使用。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笔者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4<5”、“5>4”,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教学习加减法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笔者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笔者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笔者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笔者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笔者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三、要巧在抓住时机灵活操作上
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兴趣高涨,很快摆出了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大众的众字、篱笆等形状。这时教师趁机启发学生思考: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摆法最多?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性格,把学生由直观操作引入抽象分析,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几组数。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甚至6个1组成6。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好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由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求得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充分尝试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火花。
四、要巧在课内与课外教具学具相结合上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笔者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桌同学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总之,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科学有效的使用教具和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巧妙运用好数学教具与学具,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目的,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558303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泳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