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矛盾吗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jie8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在牙克石市二中举行。其中有一组参赛教师抽到的课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前两节课中都没有课堂生成的问题,到第三节课上,教师在与学生探究问题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课文中的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不是有矛盾啊?”
  授课教师一愣,本能地问道:“为什么有矛盾呢?”
  学生解释道:“书中的注释说:‘调’是‘调弄’的意思,‘素琴’是‘不加修饰的琴’,调素琴就是‘弹琴’;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注释为‘琴瑟、箫管等乐器’,指的是‘奏乐的声音’,这不是矛盾吗?”
  面对学生的问题,可以看出,一是授课教师的文化底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二是教学机智显得不够:一方面她思考着看了许久课文,另一方面,她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堂尴尬了起来。我听见许多听课的教师在下面窃窃地议论着,学生们也都紧张地寻找着答案的突破口,而此时的授课教师面颊上已是热汗涔涔了……可想而知这节课的结果了。
  那么,学生的这一问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刘禹锡是唐朝贞元年间的进士,曾官任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运动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长庆四年(824年)8月,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通判。按规定,刘禹锡应住衙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小人,看到刘禹锡被贬至通判,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了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仍旧悠然自得,于是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想是这个县官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上立于门前。由此,《陋室铭》在民间流传着是被“气”出来的说法。
  其次,在《教师用书》和其他文献中,都将《陋室铭》的文本主题表述为“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其理由是,文本中环境的宁静、交往人物的平淡以及日常生活的清雅都能表现这一主题,特别是文本的最后两句,以“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并引古贤人孔子的名言以佐证“陋室不陋”,更加突出了文本的主题。
  但是,文本的主题与“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另据《宋书隐逸传》:“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见“素琴”最早见于陶渊明的“无弦琴”。为此,笔者认为,文本中的“素琴”是作者刘禹锡将自己与陶渊明自况:陶渊明是一个隐君子,他也曾先后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最后在出任彭泽县令时,因自己不愿“束带”迎接上面派来的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家。此后,陶渊明一直躬耕隐居,其居所也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是一个“安贫乐道”的隐君子形象。可见,文本中运用“素琴”这一典故,是说刘禹锡像陶渊明一样,都是安贫乐道之人。
  至于“丝竹”一词,除了课文中的注释外,推敲一点说,因作者曾居高官,在宫廷中一些酒宴上会经常听到“丝竹”之音,而这里的陋室已然听不到这些乐声。
  所以,“调素琴”与“无丝竹”并不矛盾。
  (作者单位:13771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教研室)
其他文献
群众篮球运动是广大群众以篮球运动为手段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它作为篮球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其参与者和参与目的的特殊性区别于学校篮球和竞技篮球;同时作为群众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广大民众的健身娱乐服务。群众篮球运动的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运动负荷可大可小,根据参与者的需要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娱乐要求。所以,开展群众篮球运动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篮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参
期刊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是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学者,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甚至如钱梦龙、权延赤等都是由此从“低能儿”奇迹般地进入优等生的行列。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可见一斑。  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  高中语文教本《说明》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千真万确的。从课本中要得什么法?就是得分析要点之法,得统摄全篇之法,得咬文嚼字之法,得
期刊
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班主任必须与学生进行“以心换心”的心灵对话。用我们的爱心温暖良心、用诚心换取真心、用平等心激活信心、用耐心铸就恒心。本文试就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可敬畏的严师益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帮助初一学生卸去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我认为,小学升初中是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是帮助每一个新生超越自我的良好
期刊
由于先天条件、环境及学习上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发展不平衡,导致每个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数量的后进生,因此转化后进生就成为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那么,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怎样才能“对症下药”并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下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情况、分析原
期刊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纽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有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培养兴趣是前提,培养习惯是关键。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
期刊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迪,我深深地认识到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真挚的爱,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一扇扇心灵之窗,优化教育效果。曾经有人这么说: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爱均匀地撒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爱分给学生。  一
期刊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综合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三个要素。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这三方面创新能力的挖掘和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在创新教育方面得到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展现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在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
期刊
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必须通过表达才能到达行动,思想需要交流,需要碰撞,需要交锋,只有在交流、碰撞、交锋中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高中语文教学中解放思想,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要以解决问题来产生更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而不是以外力来结束学生的疑惑。“启疑”是“悟”的开始,是自己寻求答案的起点和动力,也是语文课的根本要求。  一、上活语文课的必要性  就语文的
期刊
新课改对高效课堂只有两个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笔者学习了有关新课改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改变授课模式,试图改变自己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从而提高授课的效率。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