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术课程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整合/融合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理论探讨方面,而进行课程整合,并且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技术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概念解析
苏辛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在内涵层面深刻而有机地作用于教育观念更新、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绝不仅仅只有工具或手段的意义”。
[2] 也就是说,要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看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例如,在教育观念方面,信息技术不仅仅要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更应将技术渗透到教与学的各环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提供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整合生活、科技、教材内容,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以探究模式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体创造性地加以表达,并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在教学内容呈现方面,不再只是文本、PPT等演示文稿,而是以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显示等创建生动的情境;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参观体验、交流讨论等方法取代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法。从词源本意来理解, “深度融合”可以看作“融合”和“深度”的结合。从学科教学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深度融合”需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方式,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其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才能达到“深度”的标准。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课程整合
《春天的畅想》案例设计
《春天的畅想》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笔者设置“欣赏感受”和“创作表现”两个学习活动,旨在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课授課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对移动终端的使用已有一定基础,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绘画技巧及色彩表现的能力,通过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学习,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认识到了表现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已经成为了艺术家普遍的永恒主题。本课主题是围绕春天展开畅想,同时也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与体会。在这样的主题中,学生们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如:过春节、迎新春、春游、植树等,在其它学科中也学过许多有关春的诗词、散文、春联、歌舞、音曲等等,每个学生从这些经历中所获得的和要释放的是不同的感想与收获,对春天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领会与理解。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感受、解读、品味春天,让学生喜欢春天,赞美春天,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运用绘画、剪纸、书法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大胆地想象,构思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并用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春天。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情感。
(2)难点: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欣赏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3设计思路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所以课堂上教师做了两点:一是提供分享学习收获,产生思想碰撞的机会和舞台;二是通过音乐、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间的彼此联系,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前置学习→课堂互补式交流互动→课堂中的云空间互动交流→课后“互联网+”分享交流……
4.教学过程
(1)课前:A微课自学,了解技法
基于钉钉的前置学习,以微课等形式提供学习资料,以互动交流等形式指引
学生活动:利用钉钉平台,观看微课教学视频,学习肌理绘画技法。
设计意图: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与所有能形成学习伙伴关系的人的交流沟通,产生“新质”,互动交流有了生成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达到课前自觉学习的状态。
支撑条件:教师在课前通过利用钉钉平台。
学习成果:掌握了肌理绘画技法,并对后续课堂绘画创作奠定基础。
B.借助网络,搜集资料
学生可以去发现、选择及重构互联网上丰富的科学资源。也解放了时空,更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更乐意在班级论坛里学习、交流,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知识或资源,更提供了一个平台。 (2)课上: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
教师活动:以诵读朱自清散文《春》片段导入教学;活动一:引领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文学、摄影及绘画作品引发对春天的感受;活动二:教学从自然形态过渡到绘画欣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概念及艺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活动三:引导学生品鉴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并分析美术各种创作形式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
学生活动:
1. 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通过感受和收集的资料积极参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课堂创作,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热爱。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高效的互动交流平台上,学生进行更高层面的师生、生生互动,高度参与课堂探究,在自由、互助的氛围中轻松突破重难点,课堂上可以自主探究
支撑条件:教师利用平板电脑,把学生的绘画过程进行了采集,传到了云平台。这让同学可以及时看到其他同学的绘画细节,有了不同体验。
学习成果:本节课带领学生从赞美春天出发,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其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其次,教学从自然形态过渡到绘画欣赏,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概念及其关联;品鉴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美术各种创作形式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
(3)课后上传作品,欣赏点评
课后,学生继续创作绘画作品,并上传至钉钉平台,学生相互赏析,学生还可以为喜欢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文字的再创作。
教师活动:课后利用钉钉进行作业拓展,鼓励学生相互赏析、点评交流。
设计意图:基于钉钉平台的课后扩展,作业的设计可以更加生动,探究的问题更加开放,学生能保持学习热情,课后能自发研究。
支撑条件:学生利用学习平台对学习伙伴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沟通。
学习成果:评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的重要途径。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他人的快乐。
5.教学评价
整节课既能让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作品做出自己的评述,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表达能力,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
智慧反思
本节课内容量大,要融入诗歌创作、文学诵读、音乐赏析、绘画技法学习,用傳统授课方式授课,很难在40分钟解决;本课运用新媒体技术,使课堂更为高效,内容也更为丰富,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同时,该案例为学生提供多种路径,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分层教学。学习者通过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学习,在任务的引导下,逐步构建,自主梳理总结掌握知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交互工具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监控,及时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行智慧学习,更有效地经历思维的发现、构想和归纳。
引言
美术课程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整合/融合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理论探讨方面,而进行课程整合,并且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技术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概念解析
苏辛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在内涵层面深刻而有机地作用于教育观念更新、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绝不仅仅只有工具或手段的意义”。
[2] 也就是说,要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看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例如,在教育观念方面,信息技术不仅仅要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更应将技术渗透到教与学的各环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提供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整合生活、科技、教材内容,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以探究模式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体创造性地加以表达,并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在教学内容呈现方面,不再只是文本、PPT等演示文稿,而是以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显示等创建生动的情境;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参观体验、交流讨论等方法取代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法。从词源本意来理解, “深度融合”可以看作“融合”和“深度”的结合。从学科教学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深度融合”需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方式,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其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才能达到“深度”的标准。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课程整合
《春天的畅想》案例设计
《春天的畅想》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笔者设置“欣赏感受”和“创作表现”两个学习活动,旨在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课授課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对移动终端的使用已有一定基础,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绘画技巧及色彩表现的能力,通过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学习,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认识到了表现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已经成为了艺术家普遍的永恒主题。本课主题是围绕春天展开畅想,同时也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与体会。在这样的主题中,学生们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如:过春节、迎新春、春游、植树等,在其它学科中也学过许多有关春的诗词、散文、春联、歌舞、音曲等等,每个学生从这些经历中所获得的和要释放的是不同的感想与收获,对春天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领会与理解。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感受、解读、品味春天,让学生喜欢春天,赞美春天,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运用绘画、剪纸、书法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大胆地想象,构思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并用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春天。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情感。
(2)难点: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欣赏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3设计思路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所以课堂上教师做了两点:一是提供分享学习收获,产生思想碰撞的机会和舞台;二是通过音乐、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间的彼此联系,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前置学习→课堂互补式交流互动→课堂中的云空间互动交流→课后“互联网+”分享交流……
4.教学过程
(1)课前:A微课自学,了解技法
基于钉钉的前置学习,以微课等形式提供学习资料,以互动交流等形式指引
学生活动:利用钉钉平台,观看微课教学视频,学习肌理绘画技法。
设计意图: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与所有能形成学习伙伴关系的人的交流沟通,产生“新质”,互动交流有了生成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达到课前自觉学习的状态。
支撑条件:教师在课前通过利用钉钉平台。
学习成果:掌握了肌理绘画技法,并对后续课堂绘画创作奠定基础。
B.借助网络,搜集资料
学生可以去发现、选择及重构互联网上丰富的科学资源。也解放了时空,更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更乐意在班级论坛里学习、交流,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知识或资源,更提供了一个平台。 (2)课上: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
教师活动:以诵读朱自清散文《春》片段导入教学;活动一:引领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文学、摄影及绘画作品引发对春天的感受;活动二:教学从自然形态过渡到绘画欣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概念及艺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活动三:引导学生品鉴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并分析美术各种创作形式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
学生活动:
1. 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通过感受和收集的资料积极参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课堂创作,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热爱。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高效的互动交流平台上,学生进行更高层面的师生、生生互动,高度参与课堂探究,在自由、互助的氛围中轻松突破重难点,课堂上可以自主探究
支撑条件:教师利用平板电脑,把学生的绘画过程进行了采集,传到了云平台。这让同学可以及时看到其他同学的绘画细节,有了不同体验。
学习成果:本节课带领学生从赞美春天出发,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其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其次,教学从自然形态过渡到绘画欣赏,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概念及其关联;品鉴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美术各种创作形式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
(3)课后上传作品,欣赏点评
课后,学生继续创作绘画作品,并上传至钉钉平台,学生相互赏析,学生还可以为喜欢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文字的再创作。
教师活动:课后利用钉钉进行作业拓展,鼓励学生相互赏析、点评交流。
设计意图:基于钉钉平台的课后扩展,作业的设计可以更加生动,探究的问题更加开放,学生能保持学习热情,课后能自发研究。
支撑条件:学生利用学习平台对学习伙伴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沟通。
学习成果:评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的重要途径。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他人的快乐。
5.教学评价
整节课既能让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作品做出自己的评述,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表达能力,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
智慧反思
本节课内容量大,要融入诗歌创作、文学诵读、音乐赏析、绘画技法学习,用傳统授课方式授课,很难在40分钟解决;本课运用新媒体技术,使课堂更为高效,内容也更为丰富,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同时,该案例为学生提供多种路径,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分层教学。学习者通过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学习,在任务的引导下,逐步构建,自主梳理总结掌握知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交互工具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监控,及时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行智慧学习,更有效地经历思维的发现、构想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