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校教育担负着振兴国家、民族的历史重任。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的地位。
那么,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呢?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就是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1 名家作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李四光不轻信权威,创立中国冰川学说;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1.2 当学生有异议时,引导、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学生心存疑虑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御外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提出问题的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2.遵循创造规律、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他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应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宇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 ……学生们对问题的创见性,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也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完成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兴致盎然、各抒己见。主要有四种看法:1、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遭人踢,损害自己;2、做人不能像瘪皮球一样没有活力;3、球要打气,人要争气;4、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竞技场有所作为。学生们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要冲破写作篱笆,提倡“扬个性、抒心灵”,让学生放胆作文,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提高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课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提高。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利用好节假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二是考察环境,举办征文比赛;三是寻古揽胜,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和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与能力。
当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营造和谐宽松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会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全国课题协作组)。
[2] 于漪. 语言教学谈艺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 朱慕菊等 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那么,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呢?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就是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1 名家作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李四光不轻信权威,创立中国冰川学说;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1.2 当学生有异议时,引导、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学生心存疑虑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御外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提出问题的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2.遵循创造规律、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他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应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宇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 ……学生们对问题的创见性,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也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完成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兴致盎然、各抒己见。主要有四种看法:1、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遭人踢,损害自己;2、做人不能像瘪皮球一样没有活力;3、球要打气,人要争气;4、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竞技场有所作为。学生们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要冲破写作篱笆,提倡“扬个性、抒心灵”,让学生放胆作文,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提高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课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提高。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利用好节假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二是考察环境,举办征文比赛;三是寻古揽胜,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和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与能力。
当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营造和谐宽松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会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全国课题协作组)。
[2] 于漪. 语言教学谈艺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 朱慕菊等 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