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建设应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高校翻译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外语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基于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研究,以河北传媒学院英语翻译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翻译课堂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德育素养、精选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翻译教学;思政教育;融合
【作者简介】王九敏(1985-),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张淑红(1979-),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9YYJG09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把“德”(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应该相互统一,同等重要。高校外语英语专业是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学科。实际教学中,忽视思政教育,生搬硬套思政理论或是强行说教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翻译课程的有机融合,改善翻译课堂中母语文化的缺失、思想认识落后的状况,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的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人才,这是高校翻译教学应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与翻译教学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人才培养。新时期,高校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门各类课程都应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把正向、积极的思想价值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普遍化、协同化、多样化,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正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长足的发展,很多高校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有关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有一些是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辩证关系及其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陈霁霞等人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能力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三维功能的融通进行了探索。另一些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致力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相结合体系建设”的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创新,从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构筑全校“大思政”格局。此外,还有一些是基于一类外语专业单一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例如:王文臣的“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育的策略研究”、许晏玮的“融入思政元素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探索”、师莹的“科技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挖掘及案例分析”等。然而从翻译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研究却非常少,尚在初级阶段。
三、翻译课堂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法策略
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政教育与翻译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三个重要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师是实现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并深挖其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涵,避免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结合时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思政教育落实的成效。
1.提高教师的思政德育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思政教育的引导者,因此实现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德育素养。对于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德育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专业教师首先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其次,高校应帮助专业教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内容,理解其内涵和逻辑,掌握德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并引导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学校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树牢师生人生观、价值观,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学校还注重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沟通,并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帮助专业教师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和内涵。
(2)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翻译专业教师要善于在翻译课堂植入思政元素,更要善于利用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双方的相互促进,协调统一,最终使得“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能够同频共振。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的思政内涵,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不断培养自身挖掘思政内涵的能力。
(3)积极在课程思政方向上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翻译专业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钻研探索,不断激发对于翻译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方向的研究兴趣,并积极将课程思政引入翻译课堂的教学改革中,从而为翻译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方向和指导,实现教研相长。
2.精选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是思政教育内涵的来源。翻译课堂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选择既有思想内涵又能体现学科专业的相关材料。
河北传媒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较好的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传媒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够在媒体、外事、文化、语言服务机构和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口笔译、译后编辑、文化推介、语言教育及其他语言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本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特色,翻译课程设计优先选取新闻翻译、影视字幕翻译类的相关文本,以彰显传媒特色。 (1)在新闻翻译教学中,教师在英译汉新闻报道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选取能够提高学生鉴别和批判思维的材料。世界各国因文化差异、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立场角度不同、利益考量等诸多因素,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会从不同的视角、主题进行宣传、评论,因此教师需精选翻译素材来不断培养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的能力,以科学的批判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分辨新闻事件的是非黑白,不被某些外国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所迷惑,从而加强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学会用辩证、科学、客观的思维认识判断评价外国媒体的新闻报道,这是当代大学生在翻译课堂上应收获的重要能力之一。精选不同国家主流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报道作为翻译素材,解决了学生在大量鱼龙混杂的网络媒体信息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以期真正实现“传业授道解惑”的教育目标。
(2)在影视字幕翻译教学中,教师主要选取汉译英翻译素材,力足本土文化与特色,精选各种能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影视素材进行英译,如介绍中国思想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曲艺、工艺制品、风景名胜、民族习俗、音乐建筑、地域特色、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宣传片、纪录片等。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在慢慢变成一种时尚,不但冲击着传统文化,也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有碎片化、片面化的倾向,很多学生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知。因此精选能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精髓的影视素材进行翻译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在翻译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礎上不断提高其母语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培养其成为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英语人才,为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奠定基础。
3.创新教学方法。翻译专业教师在课堂中融合思政教育要注意方法策略。在传授知识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引领和教育不是强行输入而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在自然的教学中水到渠成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效。
以河北传媒学院英语新闻翻译教学的一次课为例,教师选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在课前发送给学生并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Description层面:每篇报道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否与事实相符?哪些词汇或语句体现了外媒报道的不实之处?2.Interpretation层面:报道源自哪些媒体?这些媒体的背景、立场是什么?是否与不实报道有关?3.Explanation层面:外媒报道与事实不符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分析)课上先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总结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抨击中国隐瞒疫情,在疫情相关问题上一直抹黑中国,举着言论自由的大旗肆无忌惮地将他们自我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抛诸脑后,充分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歧视心态和意识形态偏见。而事实证明,中国在抗疫上信息是透明的,方法是成功的,贡献是巨大的。教师秉持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引导学生对国外涉华报道进行梳理分析,深入解读外媒新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做到客观、理性、敏锐,时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外媒对客观事实进行刻意歪曲。对外媒涉华报道进行深刻解析之后,翻译工作才能真正开始,译文才能做到如实还原外媒的真正意图。课后布置作业“If the facts are contrary to the mainstream opinion, would you report the facts directly?And why?”,学生提交后进行互评,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并对思政教育进行巩固。
四、结语
翻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浸透在每一个教学文本和每一堂课中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翻译课堂融合思政教育,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思政德育素养,精选翻译素材,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课堂活动,科学布置作业,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学生在翻译中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寻和自我探寻,自觉完成良好品格的塑造和正向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2]J.F.Herbart.普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陆梅,邓琳.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J].西藏教育,2019,(3):7-10.
【关键词】翻译教学;思政教育;融合
【作者简介】王九敏(1985-),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张淑红(1979-),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9YYJG09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把“德”(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应该相互统一,同等重要。高校外语英语专业是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学科。实际教学中,忽视思政教育,生搬硬套思政理论或是强行说教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翻译课程的有机融合,改善翻译课堂中母语文化的缺失、思想认识落后的状况,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的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人才,这是高校翻译教学应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与翻译教学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人才培养。新时期,高校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门各类课程都应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把正向、积极的思想价值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普遍化、协同化、多样化,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正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长足的发展,很多高校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有关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有一些是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辩证关系及其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陈霁霞等人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能力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三维功能的融通进行了探索。另一些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致力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相结合体系建设”的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创新,从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构筑全校“大思政”格局。此外,还有一些是基于一类外语专业单一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例如:王文臣的“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育的策略研究”、许晏玮的“融入思政元素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探索”、师莹的“科技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挖掘及案例分析”等。然而从翻译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研究却非常少,尚在初级阶段。
三、翻译课堂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法策略
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政教育与翻译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三个重要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师是实现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并深挖其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涵,避免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结合时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思政教育落实的成效。
1.提高教师的思政德育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思政教育的引导者,因此实现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德育素养。对于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德育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专业教师首先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其次,高校应帮助专业教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内容,理解其内涵和逻辑,掌握德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并引导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学校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树牢师生人生观、价值观,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学校还注重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沟通,并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帮助专业教师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和内涵。
(2)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翻译专业教师要善于在翻译课堂植入思政元素,更要善于利用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双方的相互促进,协调统一,最终使得“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能够同频共振。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的思政内涵,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不断培养自身挖掘思政内涵的能力。
(3)积极在课程思政方向上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翻译专业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钻研探索,不断激发对于翻译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方向的研究兴趣,并积极将课程思政引入翻译课堂的教学改革中,从而为翻译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方向和指导,实现教研相长。
2.精选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是思政教育内涵的来源。翻译课堂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选择既有思想内涵又能体现学科专业的相关材料。
河北传媒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较好的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传媒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够在媒体、外事、文化、语言服务机构和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口笔译、译后编辑、文化推介、语言教育及其他语言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本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特色,翻译课程设计优先选取新闻翻译、影视字幕翻译类的相关文本,以彰显传媒特色。 (1)在新闻翻译教学中,教师在英译汉新闻报道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选取能够提高学生鉴别和批判思维的材料。世界各国因文化差异、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立场角度不同、利益考量等诸多因素,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会从不同的视角、主题进行宣传、评论,因此教师需精选翻译素材来不断培养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的能力,以科学的批判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分辨新闻事件的是非黑白,不被某些外国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所迷惑,从而加强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学会用辩证、科学、客观的思维认识判断评价外国媒体的新闻报道,这是当代大学生在翻译课堂上应收获的重要能力之一。精选不同国家主流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报道作为翻译素材,解决了学生在大量鱼龙混杂的网络媒体信息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以期真正实现“传业授道解惑”的教育目标。
(2)在影视字幕翻译教学中,教师主要选取汉译英翻译素材,力足本土文化与特色,精选各种能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影视素材进行英译,如介绍中国思想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曲艺、工艺制品、风景名胜、民族习俗、音乐建筑、地域特色、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宣传片、纪录片等。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在慢慢变成一种时尚,不但冲击着传统文化,也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有碎片化、片面化的倾向,很多学生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知。因此精选能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精髓的影视素材进行翻译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在翻译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礎上不断提高其母语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培养其成为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英语人才,为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奠定基础。
3.创新教学方法。翻译专业教师在课堂中融合思政教育要注意方法策略。在传授知识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引领和教育不是强行输入而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在自然的教学中水到渠成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效。
以河北传媒学院英语新闻翻译教学的一次课为例,教师选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在课前发送给学生并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Description层面:每篇报道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否与事实相符?哪些词汇或语句体现了外媒报道的不实之处?2.Interpretation层面:报道源自哪些媒体?这些媒体的背景、立场是什么?是否与不实报道有关?3.Explanation层面:外媒报道与事实不符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分析)课上先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总结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抨击中国隐瞒疫情,在疫情相关问题上一直抹黑中国,举着言论自由的大旗肆无忌惮地将他们自我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抛诸脑后,充分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歧视心态和意识形态偏见。而事实证明,中国在抗疫上信息是透明的,方法是成功的,贡献是巨大的。教师秉持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引导学生对国外涉华报道进行梳理分析,深入解读外媒新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做到客观、理性、敏锐,时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决不允许任何外媒对客观事实进行刻意歪曲。对外媒涉华报道进行深刻解析之后,翻译工作才能真正开始,译文才能做到如实还原外媒的真正意图。课后布置作业“If the facts are contrary to the mainstream opinion, would you report the facts directly?And why?”,学生提交后进行互评,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并对思政教育进行巩固。
四、结语
翻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浸透在每一个教学文本和每一堂课中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翻译课堂融合思政教育,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思政德育素养,精选翻译素材,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课堂活动,科学布置作业,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学生在翻译中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寻和自我探寻,自觉完成良好品格的塑造和正向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2]J.F.Herbart.普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陆梅,邓琳.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J].西藏教育,2019,(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