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学生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再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笔者以为书法进课堂的意义已经被接受接下来需要着重的问题是如何去教的事,这才是真真的从一笔一画影响到学生的实际书写的大事,在此笔者通过介绍梁厚甫及其《科学书法论》希望能对实际教学的老师有所裨益。
一
梁厚甫(1908-1999)原名为梁宽。佛山“梁园”家族是当地的望族。他的父亲梁冠澄当过知县,曾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1933年梁厚甫岭南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到上海工作其间曾在东吴大学学习法律。卢沟桥事变后前往香港,曾在香港的《大公报》以及《工商日报》工作,1959年移居美国,他对汉字优越性和书法的科学性研究有诸多成就。
二
梁厚甫亲身经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变,又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西方文化深有体会,囿于其他原因其的书法理论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书法科学论》是作者对书法学习全面考察继而进行科学性反思后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主要包括书写工具以及字体大小的搭配、临写与摹写的关系、书写姿势与运笔用力方式的关系、结体的外形与内在平衡的关系这几方面内容。其科学性体现在力学原理与几何原理的运用方面:
1,力学原理的应用。
首先,执笔和运笔,古往今来关于执笔法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梁厚甫本着艺术不能违背科学的原则,提出不要迷信古人和权威,去除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具体来说,梁厚甫从生理学和物理学中得到重要的启示,任何物理上的运动必须有固定的支点以及由活动的杠杆。他从生理学和物理学中得到重要的启示,试图通过力学原理来论证最合理的执笔写字方式。“人们写大字、中字和小字借助的支点是不一样的”,对当下书法教育教学者以警示。
其次,关于“力度”的把握与衡量。在古代的书论中大量的描述或比喻的词语充斥着整个对书法笔法中“力”的阐述:“百钧弩发”“多肉微骨的谓之墨猪”“笔能扛鼎”“如屋漏痕”等等,然而这些对小孩子来说太笼统 ?如何教导学生运用这 “恰到好处的”力度,梁氏通过对臂、肘、腕、指的协调搭配合作分析(摇笔是运用指力与腕力的结果,送笔是肩力与肘力的结果)以送笔——“分界线在于是否能送笔”来解答难以捉摸的问题。
2,几何学的应用。
首先,转角。梁厚甫第一次用十分具体的语言甚至是数字来对“提按”予以说明,他认为要转向,除将一笔分为两笔之外,不外乎先提后按和先按后提,而提按又有轻重之分,重提与轻提等于提按,重按与轻按等于按提。梁厚甫总结出一个公式:
75%之提——50%之提=提按
75%之按——50%之按=按提
提按主要为转角的时候所用,而转角通常由三种情况:一是135°转角;二是90°转角;三是45°转角。[1]
如此一来,梁厚甫将汉字书写中很多转折、钩划等用几何中的角度来表明,并区分难易程度,他认为135°转角最易,90°转角难一些,而45°转角最难。再结合古人习惯的写法,得出的结论是古人尽量避开使用最难的四十五度转角。
其次,方圆。梁厚甫着重提到字的方圆主要在于结体,而不是前人所说的用笔。他画出两张葡萄架图,一张图是用圆竹搭成方形,另一张是用方木搭成圆形,用意十分明显,他将葡萄架的形状看作字的结体,木竹的方圆看作字的运笔,就是想要说明结体的重要性实际上要大于运笔。
再次,结构,字的外接多边形。梁厚甫开始提出外接多边形的说法显得十分前卫,他将字的外形分为六种:方形的字;长方形的字;扁形的字;上展的字;下展的字;没有一定规则的字。通过对字外形的分类,可以轻松分析不同书法家的结体习惯,梁厚甫说“写上展的字最多的人是李邕。凡写上展的字,下边必要能收得紧,有如花瓶插了鲜花,下边的花瓶必须使人有凝重的感觉。如果岌岌乎,那就坏了。下展的字,就是把上边的笔划收紧,而下边尽量写得开张,下展的字以米芾写得较多”。[2]
梁氏用西方科学的精神来解读古老的中国书法,相比古代常用的笔法语言更为直观;一方面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相对于文字,儿童对图像更为敏感并且不觉得其苦。
三
“书法作为一种文字书写技巧,从文字诞生至日起,就存在于世。但是作为实用文字书写形式的书法,与后来成为文人士大夫陶冶性灵的书法艺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然而启蒙式的书写技能的培养可以说是兼具实用与审美的[3],把书法作为一门学科,用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去探索去教学是完完全全颠覆了传统书法的“内涵”。“书法进课堂”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书写技法的本身,在目前的时代下我们提倡对传统的接续,那就要要对传统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传统的书法教育无论是官学、私学,掌握书写的基本技术就是临摹,它的目的是通过对范本的临摹掌握技巧。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初学者的描红,映写,甚至是专业的书家通过对经典法帖的不断临摹从而形成自己的肌肉记忆。这种模式是从小小蒙童时代的描红仿写到通过临摹经典掌握基本技术。张怀瓘总结“盖无独断之明,则可询于众议;舍短从长,固鲜有败书,亦探诸家之美,况不遵其祖先乎!”[4]这其中可以有诸多的例子证明此过程的有效性,但我们还是可以客观地来分析探讨这种模式它的优缺点。怎么把古代书法与文字教学难分难解状况解决;简单技术的训练转换为一种艺术智力训练[5]显然这是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思维方式。如民国时期龚启昌实验后认为“宁可写字时间多而每次时间短,而不要练习次数少而每次时间长,这是分配学习的法则。”[6]
梁厚甫的《科学书法论》以现代科学思维理念通过简单明了的阐释,对当前形势下儿童书法基本技法初学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对于儿童写字的效率和兴趣的实验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关注的重点。由此带来的对书法技法习得的途径的实践和反思还需要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检验和升华。
注释:
[1]梁厚甫《科学书法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1页。
[2]梁厚甫《科学书法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5页。
[3]宗白华:“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页。
[4]张怀瓘《六体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4页。
[5]陈振濂《中国现代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第124页。
[6]龚启昌:《书法小中大楷练习成绩之比较实验》,《中华教育界》三卷一期第43页。
一
梁厚甫(1908-1999)原名为梁宽。佛山“梁园”家族是当地的望族。他的父亲梁冠澄当过知县,曾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1933年梁厚甫岭南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到上海工作其间曾在东吴大学学习法律。卢沟桥事变后前往香港,曾在香港的《大公报》以及《工商日报》工作,1959年移居美国,他对汉字优越性和书法的科学性研究有诸多成就。
二
梁厚甫亲身经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变,又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西方文化深有体会,囿于其他原因其的书法理论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书法科学论》是作者对书法学习全面考察继而进行科学性反思后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主要包括书写工具以及字体大小的搭配、临写与摹写的关系、书写姿势与运笔用力方式的关系、结体的外形与内在平衡的关系这几方面内容。其科学性体现在力学原理与几何原理的运用方面:
1,力学原理的应用。
首先,执笔和运笔,古往今来关于执笔法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梁厚甫本着艺术不能违背科学的原则,提出不要迷信古人和权威,去除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具体来说,梁厚甫从生理学和物理学中得到重要的启示,任何物理上的运动必须有固定的支点以及由活动的杠杆。他从生理学和物理学中得到重要的启示,试图通过力学原理来论证最合理的执笔写字方式。“人们写大字、中字和小字借助的支点是不一样的”,对当下书法教育教学者以警示。
其次,关于“力度”的把握与衡量。在古代的书论中大量的描述或比喻的词语充斥着整个对书法笔法中“力”的阐述:“百钧弩发”“多肉微骨的谓之墨猪”“笔能扛鼎”“如屋漏痕”等等,然而这些对小孩子来说太笼统 ?如何教导学生运用这 “恰到好处的”力度,梁氏通过对臂、肘、腕、指的协调搭配合作分析(摇笔是运用指力与腕力的结果,送笔是肩力与肘力的结果)以送笔——“分界线在于是否能送笔”来解答难以捉摸的问题。
2,几何学的应用。
首先,转角。梁厚甫第一次用十分具体的语言甚至是数字来对“提按”予以说明,他认为要转向,除将一笔分为两笔之外,不外乎先提后按和先按后提,而提按又有轻重之分,重提与轻提等于提按,重按与轻按等于按提。梁厚甫总结出一个公式:
75%之提——50%之提=提按
75%之按——50%之按=按提
提按主要为转角的时候所用,而转角通常由三种情况:一是135°转角;二是90°转角;三是45°转角。[1]
如此一来,梁厚甫将汉字书写中很多转折、钩划等用几何中的角度来表明,并区分难易程度,他认为135°转角最易,90°转角难一些,而45°转角最难。再结合古人习惯的写法,得出的结论是古人尽量避开使用最难的四十五度转角。
其次,方圆。梁厚甫着重提到字的方圆主要在于结体,而不是前人所说的用笔。他画出两张葡萄架图,一张图是用圆竹搭成方形,另一张是用方木搭成圆形,用意十分明显,他将葡萄架的形状看作字的结体,木竹的方圆看作字的运笔,就是想要说明结体的重要性实际上要大于运笔。
再次,结构,字的外接多边形。梁厚甫开始提出外接多边形的说法显得十分前卫,他将字的外形分为六种:方形的字;长方形的字;扁形的字;上展的字;下展的字;没有一定规则的字。通过对字外形的分类,可以轻松分析不同书法家的结体习惯,梁厚甫说“写上展的字最多的人是李邕。凡写上展的字,下边必要能收得紧,有如花瓶插了鲜花,下边的花瓶必须使人有凝重的感觉。如果岌岌乎,那就坏了。下展的字,就是把上边的笔划收紧,而下边尽量写得开张,下展的字以米芾写得较多”。[2]
梁氏用西方科学的精神来解读古老的中国书法,相比古代常用的笔法语言更为直观;一方面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相对于文字,儿童对图像更为敏感并且不觉得其苦。
三
“书法作为一种文字书写技巧,从文字诞生至日起,就存在于世。但是作为实用文字书写形式的书法,与后来成为文人士大夫陶冶性灵的书法艺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然而启蒙式的书写技能的培养可以说是兼具实用与审美的[3],把书法作为一门学科,用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去探索去教学是完完全全颠覆了传统书法的“内涵”。“书法进课堂”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书写技法的本身,在目前的时代下我们提倡对传统的接续,那就要要对传统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传统的书法教育无论是官学、私学,掌握书写的基本技术就是临摹,它的目的是通过对范本的临摹掌握技巧。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初学者的描红,映写,甚至是专业的书家通过对经典法帖的不断临摹从而形成自己的肌肉记忆。这种模式是从小小蒙童时代的描红仿写到通过临摹经典掌握基本技术。张怀瓘总结“盖无独断之明,则可询于众议;舍短从长,固鲜有败书,亦探诸家之美,况不遵其祖先乎!”[4]这其中可以有诸多的例子证明此过程的有效性,但我们还是可以客观地来分析探讨这种模式它的优缺点。怎么把古代书法与文字教学难分难解状况解决;简单技术的训练转换为一种艺术智力训练[5]显然这是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思维方式。如民国时期龚启昌实验后认为“宁可写字时间多而每次时间短,而不要练习次数少而每次时间长,这是分配学习的法则。”[6]
梁厚甫的《科学书法论》以现代科学思维理念通过简单明了的阐释,对当前形势下儿童书法基本技法初学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对于儿童写字的效率和兴趣的实验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关注的重点。由此带来的对书法技法习得的途径的实践和反思还需要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检验和升华。
注释:
[1]梁厚甫《科学书法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1页。
[2]梁厚甫《科学书法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5页。
[3]宗白华:“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页。
[4]张怀瓘《六体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4页。
[5]陈振濂《中国现代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第124页。
[6]龚启昌:《书法小中大楷练习成绩之比较实验》,《中华教育界》三卷一期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