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德育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历史课与政治课的关系,如何侧重其重要的德育地位等问题都摆在教师面前。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更有非常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无疑是一门历史课,但是作为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又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侧重其德育的作用,在德育上要得到足夠的重视。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新时期德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纳入德育目标,使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生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主要内容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起,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为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可歌可泣的斗争。通过学习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爱国运动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自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现在的学习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思政课中的德育凸显
  
  胡锦涛总书记说:“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该注意从近现代历史教育中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意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体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使大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国家,关心国家政策、方针。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逐渐的90后也走进了大学的校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在拜金主义日益强势的今天,大学生对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发帝反封的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所以,在课堂上要要引导他们明确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大学生学习中困惑的重大问题,通过启发式教学,激起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切实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消除一些模糊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反复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其中强调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就包括了利用《纲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年人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问题,更是培养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问题。民族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民族气派、民族风格、民族感情,民族气节、民族气概、民族气韵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通过《纲要》的教学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认真学习革命烈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展现的祟高风范,陶冶自己的情操,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使青年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国主义思想。
  其次,能够帮助大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科学史观。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生产力决定历史进步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观点、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必须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坚持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理论创新,用历史研究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养成必须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来训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一般要注意两个层面:首先是将历史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用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但这还不够。还要将历史问题放到历史长河中去定位,去分析其价值”。比如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是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等问题等。如果将其放到当时的背景下去分析,再从历史进程的发展来定位,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分析,会有多方面的认识。这就告诉我们要全面地、多角度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再次,能够教育学生用发展开放的思维去面对未来。学史不仅能使人明智,也能使人放宽视野。大学生必须培养开放意识,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重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内容体系中,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倡导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向往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都说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是在以开放的意识、改革的理念来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这百年历程包含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从器物方面的引进到制度方面的学习进而认识到中国人要“强体魄,达心智”,这样的基于拯救国家危亡而求索于世界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改革进取的雄心壮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民终于以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信念、开放的胸襟和气魄,吸纳并有选择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是百年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深刻的教训和经验,《纲要》以历史的视角、世界的视角让现代大学生领悟到改革开放之理念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将承载着这样的使命,让我们的大学生增强更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强盛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摘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进行分析和论证;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手段进行阐述和论证。  关键词:创新;教学观念;远程多媒体教育;新时代的素质教育    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其中“创”示为开始,而“新”指为制作。由此可见“创”为先,而“造”为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世界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为我们“创”下了宝贵的文化资产。在当今的世界文化大潮中,我们的教育
期刊
摘要: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对“四有”进行了初步阐释,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时期的“四有”是指我们所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德品质、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以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关键词:共产主义;共青团;社会主义;“四有”    1920年10月,列宁发表了著名演说《青年团的任务》。当今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青年团的任务》中的许多观点仍然有着
期刊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结束高中学习生活,步入高等学府,来到这个新奇、陌生的医学殿堂,这是一名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是一名医学生的重要起点。他们要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习惯到适应这样一个过程——即“适应期”。    一、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    1“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新生入学前对大学了解不多,不透彻,并且带有很多幻想,入学后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和理想中的相差甚远
期刊
摘要: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新时期师德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本文将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师德;新时期;建设;思考    我国有着优良的师德传统,如“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德者,师之帅也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论述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阶段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刚刚升人大学的新生由于生活环境、
期刊
一、技工学生的特点需要直观教学    目前技工学生基本上都是经过高考筛选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初中未毕业就流入社会的。而初中未毕业的这部分学生,在初中只接觸过简单的平面几何,缺乏空间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由于一贯以来成绩差,没有信心,总认为自己学不会,一遇到困难就立即打退堂鼓,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另一个原因,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机械零件,如果仅从抽象的投影理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期刊
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密切。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成长顺境化,使中学生面对变化的社会、学校和紧张的学业时,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根据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们应从时代特征和中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出发,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素养。具體而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方式着手。    一
期刊
摘要:在高校工科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使其符合就业岗位要求,采取统筹配置实践环节、优化安排实验内容、合理配备实践教学资源的方法,构建起高效率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工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近年来,我校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一部分人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大部分人直接就业。随着国家经济体
期刊
摘要:现代重彩花鸟画充分利用现代装饰性及肌理的概念,大胆地把装饰美感和抽象理念引进绘画中来,以装饰性及肌理表现强化了绘画的本来特征,不仅令中国画坛耳目一新,而且受到西方市场的欢迎。  关键词:现代重彩;装饰性;肌理    中国现代重彩画始于上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重彩画独放异彩,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重彩”是从“重着色”而来,它主要使用天然矿石颜料,覆盖力强
期刊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船舶专业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正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优化教学质量。    一、船舶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缺陷    1,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传统的船舶教育理念认为只要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今后就能适应各船舶企业的任何工作,因此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缺陷。各地方船校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