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意安排了许多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示的、黄色“小泡泡”圈起的“阅读提示语”。这每一个“小泡泡”都传递着编者的思想和意图,都具有教学的导向功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完全忽略了这些“小泡泡”的存在价值,就是一些观摩课甚至优质课,也难以见到发挥“小泡泡”作用的例子。如何合理使用课文中的“阅读提示语”,让“小泡泡”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提示语,找准学习着眼点
有些“小泡泡”中的提示语,大有统领全文之势,教师可以以它为教学着眼点、切入点展开教学,使教学主线清晰,学习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如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文中的第2个“小泡泡”提出:“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 四年级上册《猫》中的第1个“小泡泡”提出:“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这些“小泡泡”中的提示语,都是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出的,有提纲挈领的功能。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以它为着眼点切入教学,不仅能紧扣文本的教学重难点,还能实现人文熏陶与语言学习的很好结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执教《猫》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认真读读“小泡泡”中的提示语,看看咱们的学习伙伴在跟大家说什么?
(生齐读“小泡泡”中的提示语)
师:你知道“古怪”是什么意思吗?
生■:“古怪”是跟一般情况很不同。
生■:“古怪”是非正常,让人觉得诧异的意思。文中是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让人难以捉摸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如此利用“小泡泡”来设计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感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到猫的性格古怪,认识到这是一只集极端矛盾于一身的猫,从而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巧用提示语,落实语言训练
学习和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新课标高度重视“语用”的视野下,如何落实文本之中的语言训练呢?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发现语言的训练点。“小泡泡”就应是其中的一个注意点。如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的第三自然段,有个“小泡泡”:“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
师:谁来说说课前你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迫在眉睫”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事情已经到了眼前,十分紧迫。
师: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情况十分紧迫?请读出来。
(生读有关句子)
师:情况多么紧迫啊!咱们像他一样读一读。
师:这么多危急的情况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你会给“迫在眉睫”换个词吗?
(生的答案有危在旦夕、千钧一发、燃眉之急、火烧眉毛、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等 )
这样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还让学生感悟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感悟到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不仅体验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还扎实地进行了语言实践。
三、巧用提示语,点拨学习方法
许多 “小泡泡”提示语,以商量的口吻在温馨地提示学生,学习文本的关键词句或段落时,应采用哪个方法来更有效地学习,以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中“‘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三年级上册《掌声》中“从这两次掌声中,我体会到……”等,都是在提示学生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研读,品词析句。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声音》中的“联系现实,我读懂了这句话”,是在提示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鱼游到了纸上》中“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提示了联系上下文及自主感悟的学习方法。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第二个“小泡泡”:“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是在提示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感悟文本,加深体验,再交流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谈谈对盘古开天辟地的感受。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中的“小泡泡”:“这是我搜集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的图片”,是提示学生用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学习。此外,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中的许多“小泡泡”,都旨在提示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
四、巧用提示语,开展课外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间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一些“小泡泡”的提示语体现了这些理念。这类“小泡泡”一般出现在课文的结尾,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例如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后的“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 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课后的“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课后的“我要再找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此类“小泡泡”意在拓宽语文学习实践的领域,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纵向延伸,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整体素养。
“泡泡”虽小,功能无限。只要我们巧妙合理地使用它们,充分发挥它们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就能促进语文学习整体效应的提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一中心小学)
一、巧用提示语,找准学习着眼点
有些“小泡泡”中的提示语,大有统领全文之势,教师可以以它为教学着眼点、切入点展开教学,使教学主线清晰,学习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如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文中的第2个“小泡泡”提出:“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 四年级上册《猫》中的第1个“小泡泡”提出:“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这些“小泡泡”中的提示语,都是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出的,有提纲挈领的功能。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以它为着眼点切入教学,不仅能紧扣文本的教学重难点,还能实现人文熏陶与语言学习的很好结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执教《猫》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认真读读“小泡泡”中的提示语,看看咱们的学习伙伴在跟大家说什么?
(生齐读“小泡泡”中的提示语)
师:你知道“古怪”是什么意思吗?
生■:“古怪”是跟一般情况很不同。
生■:“古怪”是非正常,让人觉得诧异的意思。文中是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师: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让人难以捉摸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如此利用“小泡泡”来设计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感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到猫的性格古怪,认识到这是一只集极端矛盾于一身的猫,从而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巧用提示语,落实语言训练
学习和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新课标高度重视“语用”的视野下,如何落实文本之中的语言训练呢?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发现语言的训练点。“小泡泡”就应是其中的一个注意点。如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的第三自然段,有个“小泡泡”:“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
师:谁来说说课前你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迫在眉睫”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事情已经到了眼前,十分紧迫。
师: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情况十分紧迫?请读出来。
(生读有关句子)
师:情况多么紧迫啊!咱们像他一样读一读。
师:这么多危急的情况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你会给“迫在眉睫”换个词吗?
(生的答案有危在旦夕、千钧一发、燃眉之急、火烧眉毛、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等 )
这样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还让学生感悟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感悟到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不仅体验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还扎实地进行了语言实践。
三、巧用提示语,点拨学习方法
许多 “小泡泡”提示语,以商量的口吻在温馨地提示学生,学习文本的关键词句或段落时,应采用哪个方法来更有效地学习,以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中“‘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三年级上册《掌声》中“从这两次掌声中,我体会到……”等,都是在提示学生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研读,品词析句。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声音》中的“联系现实,我读懂了这句话”,是在提示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鱼游到了纸上》中“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提示了联系上下文及自主感悟的学习方法。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第二个“小泡泡”:“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是在提示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感悟文本,加深体验,再交流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谈谈对盘古开天辟地的感受。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中的“小泡泡”:“这是我搜集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的图片”,是提示学生用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学习。此外,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中的许多“小泡泡”,都旨在提示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
四、巧用提示语,开展课外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间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一些“小泡泡”的提示语体现了这些理念。这类“小泡泡”一般出现在课文的结尾,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例如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后的“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 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课后的“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课后的“我要再找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此类“小泡泡”意在拓宽语文学习实践的领域,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纵向延伸,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整体素养。
“泡泡”虽小,功能无限。只要我们巧妙合理地使用它们,充分发挥它们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就能促进语文学习整体效应的提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