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品德课的公民意识教育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Fland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存在契合之处,这就为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可能。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应注意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的凸显和教学内容的融合,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
  公民意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颇多关注的一个问题。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各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其概念、价值与意义。虽然学者们关于公民意识概念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是在公民意识对于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意义上却是认识统一的。在公民意识培育和提高的过程中,高校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品德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角度,谈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公民意识教育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体系。学理上对于其含义的理解并不一致,简单地讲,公民意识主要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作为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等的自觉意识。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优良成熟的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而具备优良成熟公民意识的公民又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主体要素。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时代的诉求;而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1]因为,只有具备优良成熟的公民意识的公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并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管理,才能树立起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并正当地行使权利和自觉地履行义务。所以,民主政治的实现和法治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公民意识的支撑。另一方面,公民意识也是社会个体成为现代社会主体的重要标志。只有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的社会个体,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并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然而,公民意识并不是公民零散的个人意识,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作为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公民意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2]所以,必须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加以培育和提高。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的、家庭的和社会的,等等。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生群体作为公民,而且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其公民意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公民意识水平。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关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和一定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距离现代社会理想状态的积极公民还有很大的差距,[3]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仍然处于一种不自觉的或模糊的状态,以致现实中出现这样一些消极的意识倾向,例如: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当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冲突时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不能正确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片面强调权利的享有而忽视义务的履行;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定位,缺乏充分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事务关心不够、参与不足;不能正确处理知行统一的关系,公民行为意识差甚至出现知、行错位的现象,等等。上述现实状况,说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进一步的培育,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二、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高校思想品德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应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而且,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看,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是契合的。
  第一,教育目标的契合。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起到大学,都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尽管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实质的教学目标却是统一的。高校思想品德课,相较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其他课程,更侧重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培养,侧重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和爱国情操的提升,根本目标定位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这使高校思想品德课在目标上更接近于公民意识教育,而后者,更是以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为直接追求。
  第二,教育内容的契合。综观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从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从规则的角度分析,则主要涉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公民意识教育,一般来说,主要包含主体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规则意识教育等内容,其中自然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涉及涉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可见,两者在内容上也是契合的。
  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的契合,为两者在教学中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此外,长期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庞大的教育资源,也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产生实效。高校思想品德课作为高校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注意教育目标的凸显和教学内容的融合。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因而,须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思想品德课来说,虽非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但在课程教学计划中也应凸显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应基于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重点加强主体意识、关系意识和规范意识等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并将其融合到各个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中。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公民作为参与或监督现代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管理的独立主体,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一个公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主人身份,是公民意识的前提、基础。[4]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须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教学中,可以结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等章节内容,使学生理解“公民”的丰富内涵,确立公民角色的自我意识。只有具备明确的主体意识,学生们才能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参与意识,才能以国家主人的姿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才能具有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才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系意识教育。作为社会个体,公民始终处于与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之中。公民的清晰的关系意识,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谐,从而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教学中,可以结合“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等章节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定位,把握各种关系的处理原则,从而在具体行为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再次,加强对大学生的规范意识教育。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规范。对于公民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规范意识,才能尊重道德、遵守法律,才能依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行为。教学中,可以结合道德和法律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理解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从而使其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守法公民。
  第二,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处于18到22岁这一年龄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不稳定,自我意识较强但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尚不深刻、全面;并且,经过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对公民教育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为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大学生的个体特征。首先,要考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虽然说必要的灌输仍然是需要的,但单一的灌输和重复的说教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可以尝试通过讨论、恳谈、对话、辩论等方式,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要重视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效果,而且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教育效果。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表现,才能体现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所以,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实践教学的意义非同一般。然而,事实上,实践环节恰恰是教学的薄弱之处。虽然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一定的实践环节,但是,实践教学并未在较大范围和较多层面上展开。为此,一方面,应增加高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另一方面,应拓展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教学的渠道。要努力寻求校内有关部门和校外社会资源的配合,使实践教学在校内和校外通过多渠道在更多层面上展开,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生成和提升公民意识。目前来说,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的公德实践活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加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公民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应担负起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为社会输送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群.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的构建[J].江淮论坛,2009..5.
  [2]纪政文.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探析 [J].东岳论丛,2009.3.
  [3]李俊卿.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证研究与培育途径[J].社会科学家,2010.11.
  [4]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8.8.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其他文献
摘要:家政教育能使人掌握经营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本文在回顾我国家政教育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施家政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偏见、缺乏、课程标准和教材、师资力量匮乏、缺少学科设备、教学效果难以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困境,并针对每一个困境提出对家政教育的发展构想。  关键词:家政教育;历史;困惑;初步构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社会发展起着基础而又关键的作用。家政是对家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提高其实效性,必须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比较好的模式,即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开展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实行知行合一,改革评价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教学模式;五位一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
期刊
摘要:分阶段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大学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主渠道、专业课、各年级、课内外、教学与活动、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贯穿始终的教育链,为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分阶段;实施;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  一、分
期刊
摘要: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是指学科建设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的三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中,要明确各管理层级的职责,重视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和目标完成程度的考核,建立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学科建设;三级管理;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学科是一定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合,学科水平是衡量
期刊
摘 要:构词法中的“同位”或“同位关系”原本是传统语法中的术语,表示一种句法关系。关于同位复合词,学界有过一些讨论,但一直不够深入。虽然提出了一些检验方法,却过于严格,把有些例词堵在了门外。从例词的类型来看,学者们心目中的同位复合词实际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同位双心复合词,另一类是同位孤心复合词。要使这两类词都能通过验证,有必要设定一套更有效的标准。本文试图提供这样一套的标准。另外,同位复合词一直是汉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校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为众多家庭蒙上了阴影,教训十分惨痛。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我国校车安全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校车安全管理仍然存在安全意识薄弱、资金不足、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其次,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我国校车安全管理的建议与措施,着重强调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高度重视校车安全问题
期刊
一年多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取得重要进展。全体共产党员通过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党员意识更加浓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通过活动助推了本单位、本部门的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服务了人民群众,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个好措施、一种好方式、一项好载体。这种作法,值得充分肯定,应该认
期刊
摘 要: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单纯偏重于教学过程或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同步开展,导致相当部分高职毕业生“会做事,欠做人”。 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应对建议,强调高职教改应注重与德育教学融合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改;德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颁发,使得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得以确立,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老子庄子围绕“和”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和谐内涵,阐明了老子庄子的“和”与当今社会和谐思想的联系,老子庄子的“和”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当今借鉴老子庄子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和谐思想;和谐社会;和谐的利益关系  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是世界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论证我国义务教育应该向学前教育延长,并且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着很大成功的可能性。  关键词:义务教育;延长;必要性;可能性  一、世界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学前教育义务化崭露头角  近年来,世界义务教育快速发展,发达国家把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发展中国家正努力提高普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