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要引导他们学习语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尝试从这几个方面做起:为学生创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以教材为点,以生活为面,进行生活化教学;知识延伸,深入生活;践行生活,感悟内容。只有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堂 情境化 生活化 延伸 践行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85-02
“拿着课本进课堂,以一纸试题定乾坤”这是对传统教育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正随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理念的确立而发生着改变,引导我们走出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贴近儿童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把学生体验生活的渠道拓展开来,给学生一个重感自己生活的机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
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要引导他们学习语文。那么,应该怎样去做呢?
其一,为学生创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看看教室:课桌摆放齐整,优秀作业栏、图书角等分布均匀,班报上写满了学习内容等。然而,要更好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环境加以改善,应该让其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儿童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如老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成多种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绿绿的草地上、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在丰收的原野里、在雪花的祝福中学习语文。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和动物角,让孩子种花养草……这样的具有特色、充满童趣的教学环境,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的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浓厚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二,以教材为点,以生活为面,进行生活化教学。
以往,学生好比一个个小鸟,张大嘴巴等着老师来喂食。而老师呢,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新标准下的新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其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不再墨守成规,要跳出教材,走进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理解、去体会。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5》识字环节,在交流各自的识字小窍门时,有的学生说“老师,《西游记》里有个‘火焰山’,我认识那个‘焰’字。”“在生活中学习生字,你有心。”有的学生说:“‘易’字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请勿打扰太阳’就是了,以前爸爸曾让我猜过。”“这个很有意思!”有的学生说:“老师,把书从这个地方挪到那个地方就是‘移’。”“这个方法真不错……”我的话还没说完,就又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认识‘斤’,昨天我跟妈妈去超市买米还看到了呢。”看!学生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记字的方法也不同。对此,都一一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认识、去学习,那样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其三,知识延伸,深入生活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时,引导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春天,课前交流时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 “柳树长叶了”;“我看见小草长出来了”;“桃花开了”;“蝴蝶、蜜蜂飞来飞去”……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看一看作者是从哪里找到了春天。”学生此时迫不及待地纷纷打开书认真读起来……学完课文,问学生,你对自己刚才说的春天满意吗?学生一个个摇起头。“好!那你学完了课文能改一改么?”学生不甘示弱。 “蜜蜂们忙着采蜜”;“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舞”;“小草钻出头看我们玩”……虽然说的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两次截然不同。在知识拓展中,学生开阔了眼界,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
其四,践行生活,感悟内容
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为了不让体谅父母的难处,替他们分忧,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有的“我昨天吃完饭帮妈妈洗碗了,让妈妈多休息一会。”“我昨天帮爸爸捶背了。”“我帮妈妈看弟弟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体谅父母是一种美德的道理。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堂 情境化 生活化 延伸 践行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85-02
“拿着课本进课堂,以一纸试题定乾坤”这是对传统教育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正随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理念的确立而发生着改变,引导我们走出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贴近儿童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把学生体验生活的渠道拓展开来,给学生一个重感自己生活的机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
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要引导他们学习语文。那么,应该怎样去做呢?
其一,为学生创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看看教室:课桌摆放齐整,优秀作业栏、图书角等分布均匀,班报上写满了学习内容等。然而,要更好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环境加以改善,应该让其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儿童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如老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成多种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绿绿的草地上、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在丰收的原野里、在雪花的祝福中学习语文。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和动物角,让孩子种花养草……这样的具有特色、充满童趣的教学环境,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的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浓厚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二,以教材为点,以生活为面,进行生活化教学。
以往,学生好比一个个小鸟,张大嘴巴等着老师来喂食。而老师呢,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新标准下的新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其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不再墨守成规,要跳出教材,走进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理解、去体会。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5》识字环节,在交流各自的识字小窍门时,有的学生说“老师,《西游记》里有个‘火焰山’,我认识那个‘焰’字。”“在生活中学习生字,你有心。”有的学生说:“‘易’字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请勿打扰太阳’就是了,以前爸爸曾让我猜过。”“这个很有意思!”有的学生说:“老师,把书从这个地方挪到那个地方就是‘移’。”“这个方法真不错……”我的话还没说完,就又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认识‘斤’,昨天我跟妈妈去超市买米还看到了呢。”看!学生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记字的方法也不同。对此,都一一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认识、去学习,那样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其三,知识延伸,深入生活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时,引导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春天,课前交流时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 “柳树长叶了”;“我看见小草长出来了”;“桃花开了”;“蝴蝶、蜜蜂飞来飞去”……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看一看作者是从哪里找到了春天。”学生此时迫不及待地纷纷打开书认真读起来……学完课文,问学生,你对自己刚才说的春天满意吗?学生一个个摇起头。“好!那你学完了课文能改一改么?”学生不甘示弱。 “蜜蜂们忙着采蜜”;“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舞”;“小草钻出头看我们玩”……虽然说的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两次截然不同。在知识拓展中,学生开阔了眼界,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
其四,践行生活,感悟内容
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为了不让体谅父母的难处,替他们分忧,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有的“我昨天吃完饭帮妈妈洗碗了,让妈妈多休息一会。”“我昨天帮爸爸捶背了。”“我帮妈妈看弟弟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体谅父母是一种美德的道理。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