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工作”“灵活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活动”“挖掘音乐曲目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新时代视域下乡镇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与开展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乡镇中学;音乐教学;信息技术;音乐合唱;德育教育
身为一名乡镇中学的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自身的音乐教育实践中针对如何做好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大量探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例针对新时代视域下乡镇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工作
21世纪,信息技术得以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育教学行业也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各学科教学的效益获得了质的飞跃与提升。身处这一时代背景,我们乡镇中学也广泛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其恰当运用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效果,音乐学科自然也不例外。综合当前实践来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乡镇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及其手段,学生们音乐学习兴趣大增不说,音乐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与发展。
对此,我感受颇为深刻。例如,在教学《七子之歌——澳门》这一首音乐曲目时,我没有急于向学生们讲解具体的音乐演唱技巧,而是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们展示了有关澳门的众多信息,包括澳门的地理位置、面积、著名景点、市花、回归时间及其盛况等等,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澳门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距离他们格外遥远的“澳门”名词,相反,其有了更多的温度,是学生们已经有所了解的澳门,这让接触外界事物较少但同时有着极强探究性与了解欲望的乡镇中学学生有了对澳门更多的探索兴趣,以此为基础,他们对《七子之歌——澳门》这一音乐曲目也有了更多的学习积极性,想透过这首歌曲了解更多关于澳门的相关知识,如此,我接下来的音乐教学活动便能自然而然的开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所具有的切实可行性。
二、灵活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活动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乡镇中学的学生们虽然接触外界的事物较少,但是他们拥有一颗探索外界陌生事物的心,想知道自己不熟悉的外界中究竟存在着哪些有趣的、好玩的事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一些自己之前未曾接触或者很少接触的事物格外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音乐合唱作为城市地区学校广泛流行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乡镇中学却较少见到,为此,我认为我们乡镇中学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出发,灵活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活动,这样学生们既能感受到自己不了解的音乐合唱的魅力与趣味,同时还能切实从中学到丰富的音乐合唱技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在“七·一建军节”之际,我便组织所教的学生们进行《当兵的人》这一音乐曲目的合唱活动,该音乐曲目由王晓岭作词,臧云飞作曲,刘斌演唱,歌词更是表达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特别适合进行大型的音乐合唱。在进行合唱演练的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们要怀着激昂的情绪、用饱满有力的声音演唱,这样才能将新时期士兵的豪迈心声以及阳刚之气演唱出来,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很快便领悟到了这首音乐曲目之中所蕴含有的情绪,也能将这种情绪以大合唱的方式展示出来。如此,《当兵的人》这一首歌的教学质量便得到了极大的保障,灵活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活动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挖掘音樂曲目中的德育教育资源
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的音乐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只要将教材上的音乐歌曲教给学生即可,至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不是自己所能负责的了,而是需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所承担起来。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德育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教师的职责,我们每一学科的教师都应当携起手来共同为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而努力。为此,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乡镇音乐教师也应当积极挖掘本学科所蕴含有的德育教育资源,对学生们进行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一二三四歌》时,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音乐曲目bB宫大调式、拍号4/4拍、采用进行曲的演唱速度、结构是三段体曲式等具体的音乐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透过高亢有力的曲调细细体会其中战士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有利于学生内心形成热爱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崇高情感,也能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向我们的战士一样具备高度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学生们在既学到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道德品质方面的更好发展。挖掘音乐曲目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对于乡镇音乐教师有效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得到了有力论证。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此大的背景下,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同时,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针对新时代视域下乡镇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旨在得出更多有效的、好用的教学方法,切实推动我们乡镇中学音乐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俊秀.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贯彻新课改理念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7(3):69-69.
【2】高捷.试论乡土音乐资源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新校园(阅读),2018(2):154-154.
关键词:乡镇中学;音乐教学;信息技术;音乐合唱;德育教育
身为一名乡镇中学的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自身的音乐教育实践中针对如何做好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大量探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例针对新时代视域下乡镇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工作
21世纪,信息技术得以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育教学行业也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各学科教学的效益获得了质的飞跃与提升。身处这一时代背景,我们乡镇中学也广泛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其恰当运用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效果,音乐学科自然也不例外。综合当前实践来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乡镇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及其手段,学生们音乐学习兴趣大增不说,音乐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与发展。
对此,我感受颇为深刻。例如,在教学《七子之歌——澳门》这一首音乐曲目时,我没有急于向学生们讲解具体的音乐演唱技巧,而是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们展示了有关澳门的众多信息,包括澳门的地理位置、面积、著名景点、市花、回归时间及其盛况等等,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澳门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距离他们格外遥远的“澳门”名词,相反,其有了更多的温度,是学生们已经有所了解的澳门,这让接触外界事物较少但同时有着极强探究性与了解欲望的乡镇中学学生有了对澳门更多的探索兴趣,以此为基础,他们对《七子之歌——澳门》这一音乐曲目也有了更多的学习积极性,想透过这首歌曲了解更多关于澳门的相关知识,如此,我接下来的音乐教学活动便能自然而然的开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所具有的切实可行性。
二、灵活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活动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乡镇中学的学生们虽然接触外界的事物较少,但是他们拥有一颗探索外界陌生事物的心,想知道自己不熟悉的外界中究竟存在着哪些有趣的、好玩的事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一些自己之前未曾接触或者很少接触的事物格外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音乐合唱作为城市地区学校广泛流行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乡镇中学却较少见到,为此,我认为我们乡镇中学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出发,灵活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活动,这样学生们既能感受到自己不了解的音乐合唱的魅力与趣味,同时还能切实从中学到丰富的音乐合唱技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在“七·一建军节”之际,我便组织所教的学生们进行《当兵的人》这一音乐曲目的合唱活动,该音乐曲目由王晓岭作词,臧云飞作曲,刘斌演唱,歌词更是表达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特别适合进行大型的音乐合唱。在进行合唱演练的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们要怀着激昂的情绪、用饱满有力的声音演唱,这样才能将新时期士兵的豪迈心声以及阳刚之气演唱出来,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很快便领悟到了这首音乐曲目之中所蕴含有的情绪,也能将这种情绪以大合唱的方式展示出来。如此,《当兵的人》这一首歌的教学质量便得到了极大的保障,灵活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合唱活动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挖掘音樂曲目中的德育教育资源
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的音乐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只要将教材上的音乐歌曲教给学生即可,至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不是自己所能负责的了,而是需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所承担起来。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德育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教师的职责,我们每一学科的教师都应当携起手来共同为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而努力。为此,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乡镇音乐教师也应当积极挖掘本学科所蕴含有的德育教育资源,对学生们进行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一二三四歌》时,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音乐曲目bB宫大调式、拍号4/4拍、采用进行曲的演唱速度、结构是三段体曲式等具体的音乐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透过高亢有力的曲调细细体会其中战士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有利于学生内心形成热爱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崇高情感,也能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向我们的战士一样具备高度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学生们在既学到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道德品质方面的更好发展。挖掘音乐曲目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对于乡镇音乐教师有效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得到了有力论证。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此大的背景下,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同时,音乐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针对新时代视域下乡镇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旨在得出更多有效的、好用的教学方法,切实推动我们乡镇中学音乐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俊秀.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贯彻新课改理念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7(3):69-69.
【2】高捷.试论乡土音乐资源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新校园(阅读),2018(2):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