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教学与试题情境,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_wsx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情境是深化课程改革中的热词,情境既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又是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表现的“平台”,前者为教学情境,后者为试题情境,两者在内涵、功能及应用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其共同指向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情境与试题情境的内涵不同。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思维、渗透学科思想、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借助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介搭建而成的学习场景,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和纽带。试题情境是命题者为了考生能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地理问题,借助文字和地理图表呈现典型的真实事物、现象的信息平台,是考生与生活、社会及学术情境对话并表达所思所想的场域,是测评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结果的工具和诊断教师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载体。
  教学情境与试题情境的功能不同。教学情境功能侧重于凸显学生的“学习”,以聚焦学习主题、遵循学生认知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基础知识和传授与培养基本能力为出发点,具有形象直观、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由远及近、身临其境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体验、观察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地理思维品质。试题情境侧重于凸显学生的“应用”, 以立德树人、选拔人才、引导教学为命题宗旨,以考查学生对试题情境的解读水平、对任务或问题链的解决水平作为落脚点。要求有利于考查学生信息获取、迁移调用、描述和阐述、推理和论证四大地理能力;有利于测评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观。
  试题情境和教学情境之间不应滥用。教学实践中有的地理教师将试题情境与教学情境混为一谈,试题情境蕴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目的,文本阅读量、图表的类型及呈现方式、叙事方式等的设计,对难度、区分度、时长、情境与设问关联性、设问与答案推理等命题要素进行了考量。若把试题情境不加处理直接当教学情境使用,将脱离学生现有学习基础和课标要求,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而导致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同理,将教学情境用于试题情境,其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教学情境和试题情境创设应以育人为本。教学情境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需要教学情境,需要什么类型的教学情境及何时使用教学情境等问题需要授课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学生学力水平及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量,更重要的是以落实新概念、发现新规律、形成新思维、突破重难点作为落脚点。教学情境要具备主题性、开放性、探究性及动态性,要做到“四适”,即适用、适当、适量、适时。例如,教学情境呈现方式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供知识产生的背景及演化过程图景,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关于教学情境来源,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收集,让学生深度参与;关于情境中要探讨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利于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形成。以素养立意的情境通常把学科本质、学科育人价值、地理特征及过程、地理思想方法等“镶嵌”于试题情境中,旨在引导学生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學生信息加工、语言表达、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及创新等能力。试题情境需具备“五有”,即有情怀、有时间、有空间、有情节、有问题,旨在既渗透家国情怀等正确价值观,又蕴含待解决的问题和解题思路,指向以情境载道、以情境载理等考试育人价值。
  教学情境和试题情境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和评价方式转变、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教师需要提升选择和创设“四有”教学情境的能力,即创设有趣、有用、有效、有育人价值的情境,发挥教学情境在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具备创设既能反映“一核”(为什么考),又能串联“四层”(考什么)和“四翼”(怎么考)的试题情境的能力,充分发挥考试的育人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早期单核细胞数增高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相关性,为MP肺炎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肺炎诊断标准住院患者513例,根据外周血单核细胞数分为外周血单核细胞增高组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正常组,采用金标法检测MP抗体(Ig G、Ig M),统计各组阳性病例数.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增高组中统计组内阳性病例数,并统计支原体感染阳性病例数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结果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增高组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血单核细胞正常组(χ2=
针对传统长距离光纤预警系统识别入侵事件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神经网络的光纤预警系统并研究了该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泛化适应性.系统的分布式传感部分应用Phi-OTDR技术,信号识别部分采用一种改进型的神经网络对入侵事件进行识别分类.最后通过3种情况下的实验,探究了系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光纤振动信号识别中有优秀的分类效果,并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具备良好的适应性.
以氯化锌(ZnCl2)、氢氧化钠(NaOH)和硝酸银(AgNO3)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和紫外光照射法制备花状Ag/ZnO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测试与表征;通过紫外光照射降解罗丹明B(RhB)研究Ag/Zn O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Ag添加可以有效提高ZnO的光催化性能;Ag添加量及复合物的形貌对Ag/ZnO复合光催化剂降解RhB具有协同调控作用.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COPD合并PF患者临床资料(COPD合并PF组),并纳入同期入院治疗的34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对照组,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GOLD)分级分为Ⅰ、Ⅱ、Ⅲ、Ⅳ级组;评估COPD合并PF患者入院后血清TGF-β1、IL-6、TNF-α水
将聚乙烯醇(PVA)改性制备聚电解质-羧甲基化聚乙烯醇(CMPVA),木质素(AL)改性制备木质素季铵盐(TLQA).加入微量营养素Fe(Ⅲ),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均一体型TLQA/CMPCA/Fe聚电解质缓释肥,同时制备未改性的AL/PVA/Fe普通缓释肥,探究聚电解质对微量元素Fe(Ⅲ)的缓释效果.结果表明:微量元素Fe(Ⅲ)与聚电解质中C O和OH中的氧元素配位,形成配合物.AL/PVA/Fe普通缓释肥和AL/PVA薄膜的接触角分别为90.0°和60.8°;TLQA/CMPVA/Fe聚电解质缓释肥和TL
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和试验验证相结合对某复合隔热结构活塞的隔热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性能仿真计算及经验公式确定了活塞换热边界条件,然后利用有限元热分析方法得到了该活塞的温度场及热流分配模型,并探讨了复合隔热结构活塞热流分配模型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通过复合隔热结构活塞温度场模拟试验对活塞的隔热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隔热垫、气隙等隔热结构提高了活塞的热、机载荷承载能力,活塞隔热度超过了60%;复合隔热结构活塞温度场模拟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之间误差在5%以内,说明有限元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工程参考
针对冲击波测试的高效、准确和安全性需求,利用4G无线通信技术和存储测试方法研制出一套无线冲击波超压测试系统.开展了平地天线传输性能研究,建立了表征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与
由于传统KNN算法在应用于高分辨一维距离像进行目标识别时,存在全局使用固定k值和未考虑各特征分量对分类的影响等不足,使得目标识别性能较差.提出一种改进的KNN算法:FLAKNN.通过提取目标高分辨率一维距离像的尺寸、熵、中心距、不规则度、去尺度特征、对称度等稳定特征,使用Fisher判别分析将所有特征分量投影至低维空间,使不同类别间具备最大可分性;结合相邻样本局部的分布情况和k取值的调整,最终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原则决定测试样本的类别.结果表明,相对传统KNN算法,该算法进一步提升了识别性能.
基于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建立了反映闭孔泡沫铝真实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闭孔泡沫铝准静态和动态压缩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闭孔泡沫铝的变形特性及力学性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准静态压缩下,试件主要沿加载轴45°方向产生塑性变形.压缩速率为低速时,其变形模式与准静态相同.闭孔泡沫铝试件截面上结构薄弱处首先出现应力集中,材料达到塑性屈服.在高速压缩下,试件加载端首先达到塑性屈服.比较闭孔泡沫铝不同应变率下的屈服强度,动态压缩下的屈服强度远高于准静态压缩下的.应变率280~700
针对实测爆破振动信号中存在的趋势项干扰问题,基于改进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提出一种趋势项消除方法,并进行了模拟信号的仿真计算和爆破振动信号的实例分析.信号仿真计算结果显示:对于持续振动信号,该方法的趋势项提取结果与已有的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或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趋势项消除方法较为接近;但当测试信号呈间歇振动时,该方法对趋势项的提取更为充分,体现了其对分段爆破振动信号中趋势项消除的优越性和适用性.同时,爆破振动速度信号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