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有效渗透方法,更好地启发小学生热爱劳动,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劳动教育的实际渗透价值更高,对于学生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言大有助益。如何选择渗透方法?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有的放矢等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想方设法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升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方法;分析;探究
引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势在必行。教师尊重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意识、综合实践意识等,目标明确改进了教学不足,更好地渗透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异常精彩,小学生非常期待后续的劳动活动,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有意义,极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笔者具体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
1、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以“劳动”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比较多,如古诗词《锄禾》、《秋浦歌》,童话故事《小母鸡种稻子》,歌词《劳动最光荣》、《幸福是什么》等等,这些文章统统赞美了劳动人民,充分体现了劳动的艰辛,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的时候,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意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尝试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1]。比如,鼓励小学生情感朗读,主动联系生活实际,配合提问教学法的应用,增强学生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信心。或让孩子角色扮演,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明白劳动是幸福的活动,强化培养他们对于劳动活动的热爱之情,促使更多学生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道理,细细品读,收获更多,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涵,这样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才更符合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比如,《插秧》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那么富于诗情画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和劳动之美。再如,课文《快乐的小公鸡》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学生可以在朗读中或角色表演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学会用自己的劳动给他人带去帮助更是一种快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开放性单元“集市和超市”活动中,不妨把学生带到的广阔的市场,让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体验等活动中,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再如《白桦林的低语》和《尊敬普通人》是对林业个人、对普通劳动者的赞歌。《养花》则讲述了老舍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增长知识,也能给人们带来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2、语文课外阅读中渗透劳动教育
众所周知,阅读可以浸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2]。但凡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推荐引领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向孩子推荐一些赞美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著等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如《平凡的世界》等。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能够反映劳动题材的课外读物、期刊杂志和文艺作品,摘抄并阅读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劳动教育也得到了强化。
3、语文习作指导中渗透劳动教育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阅读相辅相成,结合教材中的课文,引导写出学生自己的相关作文,由此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开放性单元活动“集市与超市”,课外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购物,写下自己的购物的经历,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收获。还如语文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一天的劳动,或者参与某种职业一天的劳动(如交通警察、医生、清洁工、农民等等),然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观察想象、写作记录,使学生在感情上与劳动人民站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使得同学能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及时的、有效的渗透劳动教育,更利于小学生劳动能力、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提升他们主体优势,开阔学生视野范围的关键所在[3]。比如,请劳动模范讲述自己的劳动历程,让学生进行感悟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所得。再如,校内做好值日、大扫除,假期到社区参加公益劳动(如到公园帮助捡拾垃圾,清洁社区公共场所等)、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社将劳动场面记录下来,在作文课堂中可以写描述劳动过程、劳动场面的文章。这可以使学生切身體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劳动,给学生带来的不单单是技能的提升,劳动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的“死水”,只会一味的模仿和编造,而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滋润学生习作这一片田地。持之以恒,定能抽出鲜嫩的幼苗,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如举行相应的话剧演出。由老师挑选反映劳动光荣等赞扬劳动的小话剧剧本,指导学生排练,在台词的记忆中,在行为的模仿中,学生很容易融入到农民、工人、一线劳动者的身份中,切身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挥洒汗水的酣畅。小话剧的表演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使学生对劳动有新的诠释。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基地,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采访劳动模范、先进典型,教授如何写通讯报告、人物特写等。通过此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还使学生对建设祖国的美好家园更加有信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必须加强对以上方法的重视,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去,改进相关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对于劳动教育的思维观念,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的点点滴滴。
参考文献:
[1]高天琪,徐生生.论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渗透——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21)110-111.
[2]李霞,韩雪松.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劳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9(03)255-256.
[3]张桂林,杨明建.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9(25)107-108.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中心小学校 408400)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方法;分析;探究
引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势在必行。教师尊重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意识、综合实践意识等,目标明确改进了教学不足,更好地渗透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异常精彩,小学生非常期待后续的劳动活动,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有意义,极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笔者具体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
1、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以“劳动”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比较多,如古诗词《锄禾》、《秋浦歌》,童话故事《小母鸡种稻子》,歌词《劳动最光荣》、《幸福是什么》等等,这些文章统统赞美了劳动人民,充分体现了劳动的艰辛,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的时候,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意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尝试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1]。比如,鼓励小学生情感朗读,主动联系生活实际,配合提问教学法的应用,增强学生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信心。或让孩子角色扮演,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明白劳动是幸福的活动,强化培养他们对于劳动活动的热爱之情,促使更多学生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道理,细细品读,收获更多,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涵,这样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才更符合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比如,《插秧》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那么富于诗情画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和劳动之美。再如,课文《快乐的小公鸡》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学生可以在朗读中或角色表演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学会用自己的劳动给他人带去帮助更是一种快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开放性单元“集市和超市”活动中,不妨把学生带到的广阔的市场,让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体验等活动中,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再如《白桦林的低语》和《尊敬普通人》是对林业个人、对普通劳动者的赞歌。《养花》则讲述了老舍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增长知识,也能给人们带来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2、语文课外阅读中渗透劳动教育
众所周知,阅读可以浸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2]。但凡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推荐引领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向孩子推荐一些赞美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著等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如《平凡的世界》等。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能够反映劳动题材的课外读物、期刊杂志和文艺作品,摘抄并阅读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劳动教育也得到了强化。
3、语文习作指导中渗透劳动教育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阅读相辅相成,结合教材中的课文,引导写出学生自己的相关作文,由此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开放性单元活动“集市与超市”,课外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购物,写下自己的购物的经历,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收获。还如语文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一天的劳动,或者参与某种职业一天的劳动(如交通警察、医生、清洁工、农民等等),然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观察想象、写作记录,使学生在感情上与劳动人民站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使得同学能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及时的、有效的渗透劳动教育,更利于小学生劳动能力、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提升他们主体优势,开阔学生视野范围的关键所在[3]。比如,请劳动模范讲述自己的劳动历程,让学生进行感悟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所得。再如,校内做好值日、大扫除,假期到社区参加公益劳动(如到公园帮助捡拾垃圾,清洁社区公共场所等)、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社将劳动场面记录下来,在作文课堂中可以写描述劳动过程、劳动场面的文章。这可以使学生切身體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劳动,给学生带来的不单单是技能的提升,劳动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的“死水”,只会一味的模仿和编造,而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滋润学生习作这一片田地。持之以恒,定能抽出鲜嫩的幼苗,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如举行相应的话剧演出。由老师挑选反映劳动光荣等赞扬劳动的小话剧剧本,指导学生排练,在台词的记忆中,在行为的模仿中,学生很容易融入到农民、工人、一线劳动者的身份中,切身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挥洒汗水的酣畅。小话剧的表演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使学生对劳动有新的诠释。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基地,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采访劳动模范、先进典型,教授如何写通讯报告、人物特写等。通过此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还使学生对建设祖国的美好家园更加有信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必须加强对以上方法的重视,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去,改进相关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对于劳动教育的思维观念,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的点点滴滴。
参考文献:
[1]高天琪,徐生生.论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渗透——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21)110-111.
[2]李霞,韩雪松.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劳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9(03)255-256.
[3]张桂林,杨明建.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9(25)107-108.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中心小学校 40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