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应当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区域游戏往往作为班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在区域游戏开展时幼儿的合作能力影响着幼儿参与游戏的深度与积极性,影响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因此,本文以布艺工作坊的实施、指导为例,解决游戏开展中的问题,提升幼儿和谐共处的能力。
关键词:体验式游戏;合作行为;教师引领
“布一般”是依托于“亲.乐淘人”体验式游戏课程背景下的一个乐淘点。“布一般”创设的初始目标是:让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游戏情境中,从身边最熟悉的情境,最熟悉的材料入手,从满足发展本身的需要出发,引导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真问题,从中自然融入相关的知识、技能,在游戏里中养成儿童合群性、培养独立性,促进合作能力地提升,从而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镜头一:设立初期的“布一般”,老师在这个“点”,投放了针线、胶水、剪刀、废旧布料、各色宝石、珍珠等材料;还通过家长资源,搜集了许多废旧的牛仔裤、T恤衫等等。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布置,跟往常一样,平凡而没有特色。每一次的“乐淘点”开放时间,“布一般”乐淘点总是人烟稀少,只有一两个女生在那儿摆布着各种材料,却始终不见有作品出来。
设“点”初期,看着镜头下的场景,笔者陷入思考,也理清了镜头背后的问题:首先,幼儿的操作目标不明确,缺乏主人翁意识,更是少了一些互动交往的环境;其次,操作材料无法激起幼儿的共同兴趣,缺乏共同话题。再者,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不到位,前期忽视了幼儿的兴趣点,未抓住引导幼儿合作的矛盾点。而且幼儿在游戏中无法链接经验,使游戏不能正常进行。
“布一般”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它还有没有可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呢?在这过程中,笔者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切实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呢?有所思必有所行:
一、定目标,优化合作行为环境
兴趣是引发幼儿活动的内在动机之一。怎样才能让幼儿成为“布一般”体验式游戏的小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过程呢?笔者认为:需要教师引领,师幼共同确立游戏的目标,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创造能够引发互动交往的环境。
【案例一】 自主合作创设“布一般”区域环境
师:“这是一条爸爸的牛仔裤。你们看着觉得怎么样?”
幼:“太丑了。”“好大啊!一条裤腿都能套进我的头了!”
师:“真的太丑了吗?可是我觉得他的这个袋子挺好看的呢。”我继续趁热打铁。
“你最喜欢的是牛仔裤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请你们每个人都把最喜欢的地方剪下来,装饰在‘布一般’的乐淘点上,可好?”
于是,由口袋、有裤腿、有腰带、有牛仔小布块的的特色环境就此形成了。孩子们眼中“丑丑的牛仔”不但都变成了他们喜欢的东西,而且他们还能够相互探讨着喜欢的东西
在此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从丑丑牛仔裤腿也可以让环境变美之后,幼儿的兴趣被调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寻找丑牛仔上的美。就这样,你的美、我的美、他的美,自然而然地合作完成了“布一般”游戏环境的创设。一切都在悄然发生……
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模仿、观察学习、合作、互助、分享等方式积累交往经验,使用交往技能,在交流、倾听中,不断地感知他人会与自我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师幼、幼幼合作中创设了幼儿热爱的一个互动环境。
二、巧介入,创设合作交往契机
体验性游戏是幼儿对人们社会化活动情景的模仿、再展现。教师适时的介入会创设更多适宜的矛盾点,也会引发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对事物的认知提升,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一)一次介入,创设矛盾点,行内互动。例如:在工作坊“牛仔大变身”活动之后,坊里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人也多了,一下子变得热闹了。可是单一的活动让孩子们纷纷表示“太无聊”这时老师提出:“我想买条花围巾,工作坊是否有货?”淘宝行的老板说道:“围巾,没有货”。怎么办?“淘宝行的没货”,孩子们利用缓兵之计,尝试利用手帕的“好”,来说服顾客不要选没货的围巾。
工作坊的开展应当遵循体验性与互动性。在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幼儿由于低水平操作(重复单一活动)而表现出失去兴趣的状态。区域最重要的销售链、生产链断裂时,我们及时通过“买卖无货”这一矛盾点,引发幼儿与行内伙伴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行为,情景再现了日常关注到的爸爸妈妈遇到“无货”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二)二次介入,扩大矛盾点,行外交流。例如:老师再次提出“手帕太小,脖子要冷,只要围巾”来为难淘宝行的老板,于是淘宝行的老板找到了布一般的老板,提出了是否可以下订单出一批围巾的货。布一般的老板详细的问着淘宝行有关于定制围巾的“大小”“布料”“时间”等问题,这时,淘宝行的孩子们又陷入了问题困境。
在幼儿没货苦恼时,我们及时扩大矛盾点,故意难为,促使淘宝行的成员思考解决方法,“应该定制多大的围巾”“围巾的布料如何选择”“需要什么时间完成货物制作”“何时取货”“谁来送货”。幼儿通过游戏主题“定制围巾”的确立,对各自角色進行安排,推动“定制需求了解”等情节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布一般”的体验式游戏工坊的实践中,我们适时介入扩大矛盾点,推动了幼儿与其行内成员、行外伙伴共同合作商讨解决方案。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思考、了解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促进自我意识、和群情感的良好发展以及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是幼儿社会化水平提高,教师有效介入的表现。
(三)三次介入,启发思考,深化游戏,多方联动。例如:孩子们用写、画的方式完成了清单后,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个人画的方式都不一样,看着累。在一番讨论之后,他们觉得爸爸妈妈在淘宝上购物时的清单不错,看起来清晰明了。于是又开始调整清单,随着第一张清单的诞生,孩子的思维忽然就被打开了。
“我们去大舞台、淘宝行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看这张,淘宝行要5个钻石帽子!”
在案例中可以看到,当幼儿的游戏处在无法维持的境地时,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鼓励幼儿在体验中通过分析、发现、合作、创造等方式获得结果,发挥团队协作意识,收获解决问题的过程性知识。
3、享乐趣,体验合作游戏价值
在回顾中换位思考,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感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同伴的合作。
【案例二】问题回顾,忆印象深刻的事
在工作坊制出成品,对成品进行评价总结的环节,教师与幼儿共同回顾了制作裙子最困难的地方,以及是如何解决困难的过程,“让裙子蓬起来是最难得。因为布太软了。所以我们想了好多办法,试了好多次!”“在完成裙子的过程中,你觉得最难忘的是什么?”“我很高兴,因为我不会的时候,他们都一起帮助我!”……
评价是幼儿对经验的再认与总结。在难忘的事件回顾中,感受来自同伴的善意帮助的美好,收到父母夸赞的成就感。通过对活动的回忆,促进师幼、幼幼之间的交流感知,有助于幼儿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形成愿意亲近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情感。
体验式游戏的正常开展需要有教师的良好支持,游戏内容需要贴近幼儿生活。通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情景化问题的解决,引导幼儿在矛盾、冲突产生时通过交流、换位思考、链接生活经验、理解他人等方式尝试主动解决问题,促使有效互动的产生,促进了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在引导、协助幼儿的同时,教师本身也明确了幼儿游戏时自身的定位,明晰了介入的时机感知师幼共同合作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体验式游戏;合作行为;教师引领
“布一般”是依托于“亲.乐淘人”体验式游戏课程背景下的一个乐淘点。“布一般”创设的初始目标是:让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游戏情境中,从身边最熟悉的情境,最熟悉的材料入手,从满足发展本身的需要出发,引导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真问题,从中自然融入相关的知识、技能,在游戏里中养成儿童合群性、培养独立性,促进合作能力地提升,从而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镜头一:设立初期的“布一般”,老师在这个“点”,投放了针线、胶水、剪刀、废旧布料、各色宝石、珍珠等材料;还通过家长资源,搜集了许多废旧的牛仔裤、T恤衫等等。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布置,跟往常一样,平凡而没有特色。每一次的“乐淘点”开放时间,“布一般”乐淘点总是人烟稀少,只有一两个女生在那儿摆布着各种材料,却始终不见有作品出来。
设“点”初期,看着镜头下的场景,笔者陷入思考,也理清了镜头背后的问题:首先,幼儿的操作目标不明确,缺乏主人翁意识,更是少了一些互动交往的环境;其次,操作材料无法激起幼儿的共同兴趣,缺乏共同话题。再者,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不到位,前期忽视了幼儿的兴趣点,未抓住引导幼儿合作的矛盾点。而且幼儿在游戏中无法链接经验,使游戏不能正常进行。
“布一般”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它还有没有可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呢?在这过程中,笔者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切实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呢?有所思必有所行:
一、定目标,优化合作行为环境
兴趣是引发幼儿活动的内在动机之一。怎样才能让幼儿成为“布一般”体验式游戏的小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过程呢?笔者认为:需要教师引领,师幼共同确立游戏的目标,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创造能够引发互动交往的环境。
【案例一】 自主合作创设“布一般”区域环境
师:“这是一条爸爸的牛仔裤。你们看着觉得怎么样?”
幼:“太丑了。”“好大啊!一条裤腿都能套进我的头了!”
师:“真的太丑了吗?可是我觉得他的这个袋子挺好看的呢。”我继续趁热打铁。
“你最喜欢的是牛仔裤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请你们每个人都把最喜欢的地方剪下来,装饰在‘布一般’的乐淘点上,可好?”
于是,由口袋、有裤腿、有腰带、有牛仔小布块的的特色环境就此形成了。孩子们眼中“丑丑的牛仔”不但都变成了他们喜欢的东西,而且他们还能够相互探讨着喜欢的东西
在此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从丑丑牛仔裤腿也可以让环境变美之后,幼儿的兴趣被调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寻找丑牛仔上的美。就这样,你的美、我的美、他的美,自然而然地合作完成了“布一般”游戏环境的创设。一切都在悄然发生……
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模仿、观察学习、合作、互助、分享等方式积累交往经验,使用交往技能,在交流、倾听中,不断地感知他人会与自我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师幼、幼幼合作中创设了幼儿热爱的一个互动环境。
二、巧介入,创设合作交往契机
体验性游戏是幼儿对人们社会化活动情景的模仿、再展现。教师适时的介入会创设更多适宜的矛盾点,也会引发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对事物的认知提升,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一)一次介入,创设矛盾点,行内互动。例如:在工作坊“牛仔大变身”活动之后,坊里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人也多了,一下子变得热闹了。可是单一的活动让孩子们纷纷表示“太无聊”这时老师提出:“我想买条花围巾,工作坊是否有货?”淘宝行的老板说道:“围巾,没有货”。怎么办?“淘宝行的没货”,孩子们利用缓兵之计,尝试利用手帕的“好”,来说服顾客不要选没货的围巾。
工作坊的开展应当遵循体验性与互动性。在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幼儿由于低水平操作(重复单一活动)而表现出失去兴趣的状态。区域最重要的销售链、生产链断裂时,我们及时通过“买卖无货”这一矛盾点,引发幼儿与行内伙伴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行为,情景再现了日常关注到的爸爸妈妈遇到“无货”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二)二次介入,扩大矛盾点,行外交流。例如:老师再次提出“手帕太小,脖子要冷,只要围巾”来为难淘宝行的老板,于是淘宝行的老板找到了布一般的老板,提出了是否可以下订单出一批围巾的货。布一般的老板详细的问着淘宝行有关于定制围巾的“大小”“布料”“时间”等问题,这时,淘宝行的孩子们又陷入了问题困境。
在幼儿没货苦恼时,我们及时扩大矛盾点,故意难为,促使淘宝行的成员思考解决方法,“应该定制多大的围巾”“围巾的布料如何选择”“需要什么时间完成货物制作”“何时取货”“谁来送货”。幼儿通过游戏主题“定制围巾”的确立,对各自角色進行安排,推动“定制需求了解”等情节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布一般”的体验式游戏工坊的实践中,我们适时介入扩大矛盾点,推动了幼儿与其行内成员、行外伙伴共同合作商讨解决方案。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思考、了解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促进自我意识、和群情感的良好发展以及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是幼儿社会化水平提高,教师有效介入的表现。
(三)三次介入,启发思考,深化游戏,多方联动。例如:孩子们用写、画的方式完成了清单后,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个人画的方式都不一样,看着累。在一番讨论之后,他们觉得爸爸妈妈在淘宝上购物时的清单不错,看起来清晰明了。于是又开始调整清单,随着第一张清单的诞生,孩子的思维忽然就被打开了。
“我们去大舞台、淘宝行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看这张,淘宝行要5个钻石帽子!”
在案例中可以看到,当幼儿的游戏处在无法维持的境地时,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鼓励幼儿在体验中通过分析、发现、合作、创造等方式获得结果,发挥团队协作意识,收获解决问题的过程性知识。
3、享乐趣,体验合作游戏价值
在回顾中换位思考,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感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同伴的合作。
【案例二】问题回顾,忆印象深刻的事
在工作坊制出成品,对成品进行评价总结的环节,教师与幼儿共同回顾了制作裙子最困难的地方,以及是如何解决困难的过程,“让裙子蓬起来是最难得。因为布太软了。所以我们想了好多办法,试了好多次!”“在完成裙子的过程中,你觉得最难忘的是什么?”“我很高兴,因为我不会的时候,他们都一起帮助我!”……
评价是幼儿对经验的再认与总结。在难忘的事件回顾中,感受来自同伴的善意帮助的美好,收到父母夸赞的成就感。通过对活动的回忆,促进师幼、幼幼之间的交流感知,有助于幼儿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形成愿意亲近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情感。
体验式游戏的正常开展需要有教师的良好支持,游戏内容需要贴近幼儿生活。通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情景化问题的解决,引导幼儿在矛盾、冲突产生时通过交流、换位思考、链接生活经验、理解他人等方式尝试主动解决问题,促使有效互动的产生,促进了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在引导、协助幼儿的同时,教师本身也明确了幼儿游戏时自身的定位,明晰了介入的时机感知师幼共同合作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