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一步增强自身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对于降低单位管理风险,提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规范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了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建议措施。
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相比,性质上相对特殊,在具体实践中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也存在不健全、不完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内控管理体制的监督作用,也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能力,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职能也形成了阻碍。一般情况下,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来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财务控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不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同时,内部控制有效性需要提升;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环节衔接性不足;会计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实效。大多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受制于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内部控制体系大都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内控要素都不够健全,同时在内部会计控制体制机制和管理中,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规划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也仅仅是财务层面。尤其是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讲,往往会出现不相容职务兼职的问题,同时对于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业务流程,在管理过程中也不够规范,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比较差,在监督功效的发挥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不仅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出现很大的漏洞,会计工作规范性不足影响到工作秩序,同时也会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失控。管理层不能够真实了解和把握单位的财务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加大了财务舞弊的空间和风险。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缺乏有效性,没有有效结合单位管理实际需求。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增强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单位要实施内部控制,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结合单位管理实际和管理需求来制定。一些事业单位所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有效发挥实际监督作用,效果和效益比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时没有充分结合单位管理需求和行业特点。在具体的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其规范和操作不能严格执行。比如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监督不到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不受重视,财务管理活动不规范,财务风险比较大,财务收支环节规范性不足。这些都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薄弱的重要表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内控管理体制的监督作用,也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能力,比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不合理,就会导致后续的预算执行环节跟预算管理目标相脱节,预算管理应有的约束性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会进一步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规范性比较差。尤其是对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薄弱,会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出现比较多的收支漏洞,甚至有违规操作。从这个角度来讲,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不科学、不健全、不完善,会很大程度上加剧单位运行的管理风险,制约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三)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基础薄弱,内部控制跟日常管理衔接性不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有自身的特点,尽管与企业一样具有相似的性质,但是也具有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多数都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机制设计上,单纯按照事业单位或企业来进行操作,就具有不科学性。在管理实践中,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基础往往比较薄弱。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尤其在资金管理和资金运作方面,决策规范性不足。特别是在面临单位改革转型,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稳定的财政拨款收入,往往会导致决策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论证。假如在內部控制管理中出现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就会导致财务基础管理薄弱,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除此之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上,跟自身生产经营环节衔接性也不错。所涉及的内部控制体制机制,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管理需求。正是由于内部控制跟日常经营管理的衔接不足,也导致了后续内部控制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相关经济管理和管控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和运营管理之间的漏洞,不仅会增加管理成本,同时为单位资金的正常运行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健全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机制的建议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强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首先要对体制机制进行完善。单位管理层必须充分增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强化对内部控制作用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效果,增强内部控制效益和效率。除此之外,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约束,不少单位员工都倾向于满足现状,风险管理意识和危机意识不足。因此要在全体职工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和培训教育,转变原有的思维和模式,提高风险意识、现金流意识,要结合管理需求和行业特点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组织机构,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进行提升细化,通过实施岗位职责授权,对重点环节和重点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围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岗位责任制度、报销制度、采购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收入支出核算制度等,强化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
(二)进一步强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外审计监督。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来讲,审计监督是增强其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途径,要紧紧依靠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相互交叉,增强审计的监督效率和效益,通过实时交叉审计监督,增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完善自我监督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进一步增强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确保审计结论的公平性,要围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及时查找和纠正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缺陷,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效率,进一步借助于外部审计的力量,通过调整、优化监督机制,实施交叉审计,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与单位经营管理的关系。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来讲,增强单位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将内部控制体系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紧紧围绕资金运作管理和成本控制管理手段,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成本分别入账,单独管理,通过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减少财务管理风险,提高单位经营效益和经营效率,增强组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作者单位为沂水县市政工程公司)
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相比,性质上相对特殊,在具体实践中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也存在不健全、不完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内控管理体制的监督作用,也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能力,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职能也形成了阻碍。一般情况下,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来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财务控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不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同时,内部控制有效性需要提升;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环节衔接性不足;会计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实效。大多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受制于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内部控制体系大都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内控要素都不够健全,同时在内部会计控制体制机制和管理中,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规划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也仅仅是财务层面。尤其是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讲,往往会出现不相容职务兼职的问题,同时对于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业务流程,在管理过程中也不够规范,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比较差,在监督功效的发挥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不仅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出现很大的漏洞,会计工作规范性不足影响到工作秩序,同时也会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失控。管理层不能够真实了解和把握单位的财务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加大了财务舞弊的空间和风险。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缺乏有效性,没有有效结合单位管理实际需求。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增强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单位要实施内部控制,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结合单位管理实际和管理需求来制定。一些事业单位所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有效发挥实际监督作用,效果和效益比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时没有充分结合单位管理需求和行业特点。在具体的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其规范和操作不能严格执行。比如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监督不到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不受重视,财务管理活动不规范,财务风险比较大,财务收支环节规范性不足。这些都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薄弱的重要表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内控管理体制的监督作用,也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能力,比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不合理,就会导致后续的预算执行环节跟预算管理目标相脱节,预算管理应有的约束性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会进一步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规范性比较差。尤其是对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薄弱,会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出现比较多的收支漏洞,甚至有违规操作。从这个角度来讲,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不科学、不健全、不完善,会很大程度上加剧单位运行的管理风险,制约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三)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基础薄弱,内部控制跟日常管理衔接性不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有自身的特点,尽管与企业一样具有相似的性质,但是也具有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多数都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机制设计上,单纯按照事业单位或企业来进行操作,就具有不科学性。在管理实践中,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基础往往比较薄弱。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尤其在资金管理和资金运作方面,决策规范性不足。特别是在面临单位改革转型,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稳定的财政拨款收入,往往会导致决策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论证。假如在內部控制管理中出现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就会导致财务基础管理薄弱,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除此之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上,跟自身生产经营环节衔接性也不错。所涉及的内部控制体制机制,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管理需求。正是由于内部控制跟日常经营管理的衔接不足,也导致了后续内部控制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相关经济管理和管控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和运营管理之间的漏洞,不仅会增加管理成本,同时为单位资金的正常运行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健全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机制的建议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强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首先要对体制机制进行完善。单位管理层必须充分增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强化对内部控制作用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效果,增强内部控制效益和效率。除此之外,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约束,不少单位员工都倾向于满足现状,风险管理意识和危机意识不足。因此要在全体职工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和培训教育,转变原有的思维和模式,提高风险意识、现金流意识,要结合管理需求和行业特点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组织机构,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进行提升细化,通过实施岗位职责授权,对重点环节和重点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围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岗位责任制度、报销制度、采购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收入支出核算制度等,强化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
(二)进一步强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外审计监督。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来讲,审计监督是增强其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途径,要紧紧依靠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相互交叉,增强审计的监督效率和效益,通过实时交叉审计监督,增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完善自我监督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进一步增强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确保审计结论的公平性,要围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及时查找和纠正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缺陷,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效率,进一步借助于外部审计的力量,通过调整、优化监督机制,实施交叉审计,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与单位经营管理的关系。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来讲,增强单位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将内部控制体系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紧紧围绕资金运作管理和成本控制管理手段,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成本分别入账,单独管理,通过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减少财务管理风险,提高单位经营效益和经营效率,增强组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作者单位为沂水县市政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