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深刻更重要的……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幼化”几乎成了学生议论文的最大问题。于是,教师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写出深刻来。其方法不少,真正能起到效果的不多。因为学生总是能以低幼化的方式来应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教师强调“不妨设想一下(假设论证)”,就有学生写道:假如司马迁没有被处以腐刑,他怎么能写出史学巨著《史记》呢?教师强调“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有学生写道:其实司马迁受刑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帮助他写出了《史记》这本巨著。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即使在立意时,那些所谓的深刻立意也有不少是套出来的,是典型的伪深刻。通过研究一些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什么样的立意讨巧,什么样的立意显得深刻。因此,学生的作文立意总会往人生、文化、精神等方面去靠,其实,不少情况下都显得很牵强,属于贴标签。这样的所谓深刻并没经过学生的大脑,而只是投机取巧。正如有人所言,有些学生“脸上稚气尚未消失,却满口‘命运’‘人生’,努力将自己装扮成一位历经风雨的哲人……”
  我想,先不要一味指望学生写的议论文有多深刻。大家都知道,议论文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应先看看文中有多少是他们心里说出来的话。我平常看到的不少同学的议论文,去掉几个事例,去掉几个固定句式(如反之……、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怎么样……等等),去掉几句装点门面的引用,真正自己说的话有多少?真是干瘪极了!因此,抛开作文的分数,抛开阅卷老师的印象,我们在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时,还是先鼓励、引导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说自己的话
  要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教师提供的议论文训练题目(包括话题等)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来自生活,贴近生活。这方面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的微作文起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道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做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显然,第二小题是侧重议论的。我把这道题展示给学生时,不少同学都有点发懵,因为自己习惯于用素材说话,而现在忽然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那些素材用不上了。关于评价“送考”现象,学生搜肠刮肚,翻遍“素材积累本”也没找到称心的、合适的素材。这种“素材依赖症”使学生失去了最起码的思考能力。
  接下来,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则高分的微写作:
  我认为,“家长送考”现象并无不妥,反而十分合适。在高考这个重要的日子,考生心中大都有些担忧与紧张,有家长在旁,反而可以缓解压力,给考生以支持,让考生知道父母就在身边。同时,让阅历明显多于我们的家长送考,可防止赶考途中发生意外,使考生安心备考。况且,考生高考,家长难道毫不担忧?前来送考也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放心。所以,我的父母今日也来送考。
  看后,学生觉得这些理由自己也能想得到,并没有多深奥。让他们简单点评一下这段文字,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一些优点:
  ①文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②注意运用一些副词或连词,如“反而”“同时”“况且”“所以”等,使结构更清晰,语义更明确。
  ③注意句式的多样,如穿插否定句、反问句等。
  ④多角度说明理由,如从考生角度,从家长角度等。
  ……
  接下来我请同学试着写一段文字,观点是不赞同家长送考。写完后,出示了例文,让他们和自己的文字进行比较。
  今天父母并未送我来考场。我认为“家长送考”会平添考生的紧张心情。首先,送我们到考场的家长,哪个不是白发满头?我们看着家长的白发,心中便会想自己考不好怎么办,加大我们的紧张情绪。考场外面人员复杂,车流量大,人多,再加上家长来临会增加考场外人员,使得人群过大,不便考生出场。所以说,我认为“家长送考”是不对的。
  有不少同学表示自己的家长(父母)还很年轻,不到40岁,并没如文段所说“白发满头”,我便引导他们从别的角度找理由,想办法说服人。结果学生大多能写出一段有理有据的文字。我又将第一题简单改了一下:请向学弟学妹推荐一条你认为最有效的语文学习经验,并说明理由,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尽管写作质量不是很高,学生也基本能完成。我想,学生写议论文都没说自己的话,没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只会反复要求他们写得深刻,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确实,平时学生一听到“深刻”,就顿生畏意,觉得离自己太过遥远。久而久之,形成了机械化的思维方式,“写”议论文变成了“填”议论文:根据作文材料,填一个好看的标题,填一个精彩的开头,填几个具体的分论点,填几个平时积累的素材,填一句“高大上”的名言,填一个简短的结尾……结果一篇文章只有局部,没有整体;只有骨架,没有生命。
  要想让学生喜欢议论文写作,就要激发他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而不是将写议论文变成找素材,背素材,填素材。这样既消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收不到预想的效果。不少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平时的一些考试,自己的素材好像还能用得上,一到高考,发现大多都失效了。于是乎,凭着感觉往下写,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的作文训练带来的恶果。题目陈旧迂腐,远离学生生活,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常见问题并有理有据地说话(有少数高考作文题也有这个问题)。常看到有些老师高三的议论文训练,纯粹是以题目带动训练,写完后教师围绕这个题目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然后要同学去背,去默写,确保“熟悉”,以期直接使用,方便快捷。老师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要只靠几个古人、死人说事,一方面又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训练的平台,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只有老师提供的题目贴近生活,学生的写作才可能贴近生活。不然,一些“高大上”的作文题逼得学生写不出来却不得不硬写,只好东拼西凑,素材“一锅烩”,这势必会让学生越来越怕思考,越来越不思考,至于深刻,就更谈不上了。   贴近生活,当然也包括贴近学生的“阅读生活”。读和写本就是一体的,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时多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写时多想想自己该怎么写,读过的哪些文章可以给自己以借鉴。而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大多是阅读文本的课)就是要围绕文本,贴近生活,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训练。比如有老师教某一篇课文,拓展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外练习:
  以下内容是从某学生“成长记录”中节选的,请为该学生写一段评价性文字。要求:评价要客观,语气要委婉,要有利于该学生的发展,不超过60字。
  ①某月某日,在值日时与同学发生争执,并辱骂该同学。
  ②某月某日,上课迟到20分钟,扰乱了课堂秩序。
  ③某月某日,在校外遇到一不法分子抢劫同学财物,我挺身而出,将其制止。
  ④某月某日,在“校园文化节”上一曲萨克斯精彩绝伦,为班级争得荣誉。
  ⑤某月某日,上课迟到5分钟。
  这样的写作训练,源自于课文,又直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考查学生怎么想问题,怎么看待问题,怎么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这样的训练,学生怎么还会冥思苦想是该用司马迁还是苏东坡呢?再比如我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有一位男同学开玩笑:“李白胆子挺大啊,敢直接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顺势鼓励他查阅一些资料,比较苏轼的“乌台诗案”,写一篇探究式的议论性文章。字数不限,注意用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就行。他对此很有兴趣,也果然写出了一篇还不错的文章。我还把王栋生老师的一段话给他看:
  我们都讴歌唐诗的伟大,“唐朝的诗,诗的唐朝”……中国有文字狱的时代,都不是文学艺术的盛世,也不会出杰出的思想家。在唐代,我们没有听说有“反动诗人”,也没有听谁说过“利用诗歌谋反是一大发明”,所以唐诗的辉煌不是偶然的。经典的出现也和自由思想有关。
  有时我想,教师看惯了学生作文中的假话套话空话,对此只会责备,毫无作为,却老想着学生能写出真正深刻的文章来,是不是有点“南辕北辙”的感觉呢?当然,除了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鼓励他们大胆说自己的话,还要训练学生如何表达。
  二、把话尽可能说准确一点
  先看一个故事。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有一次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张三是李四的粉丝”然后问学生:这句话对不对?大家面面相觑,没人看出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俞教授解释道:在英语中有个单词fan,解释“迷”,它的复数是 fans,而汉语中的“粉丝”正是fans的谐音,而张三在人称上却是单数。因此,不能说“张三是李四的粉丝”,而应该说“张三是李四的‘粉’(fan)”,或者“张三是李四的粉丝之一(one of fans)”。在细致地分析了这个案例后,俞老师从哲学上发挥道,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熟知非真知。也就是说,你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你真正知道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哲学思维应该从我们想当然的,即从不怀疑的东西开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话说得不正确或不准确,有时是因为对所说词语的含义不够清楚。比如上文中的“粉丝”,《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为:
  指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的人。(英fans)
  例句:这位歌星拥有大批粉丝。
  通过查词典,细心的同学都可看出它是复数的形式。但他们又常常说错:我是周杰伦的粉丝。学生的表达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成语“曾几何时”,学生用错的时候就太多了。议论文是讲究逻辑的文体,能否先引导学生把常见的句子说准确一些呢?
  再看著名特级教师张悦群老师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导入。
  师:请大家齐背《蜀道难》。
  生:(齐背诵。)
  师: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生:李白。
  师:能这么称呼吗?这么称呼准确吗?
  生:(迟疑,不知错在哪里。)
  师:我们是文化人,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李白这样受我们尊敬仰慕的古代先贤,能直呼其名吗?就像我们在家里能直呼我们父母的名字吗?
  生:不能。
  师:我们可以怎么称呼?
  生:“李太白”“青莲居士”“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
  师:我们平时讲话一定要注意我们用语的准确性,要知道该怎么表达更为合理,其实写作也一样,怎样表达尤为重要。
  这个并不花哨的导入,却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把话说准确(从用语得体的角度)。事实上,学生说话、写作时很不注意准确性。我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经常发现有的段落竟然没有一句话经得起推敲。这样,你再怎么喊要深刻想必也是徒劳。
  既然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生提高说话和写文章的水平,那么,教师就是要时时地去引导、去要求学生把话说得尽可能准确一点。不管是课堂上的口头回答,课下的师生聊天,还是日常的写作训练……慢慢地,学生说话越来越准确,越来越严谨,那些绝对化的、片面化的句子越来越少,我相信在向着深刻的道路上也必定前进了。至于学生说话、写作不够准确的表现、原因以及改进策略,本文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谈了。
  参考资料:
  1.漆永祥《微写作漫议——以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
  2.童庄莉《语文味,魂兮归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4年第11期。
  3.王栋生《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初中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其中实验探究作为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为学生能构互动式、实践性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思考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验参与的过程中自主性讨论与探索,实现学生思考、实践、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网格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如何构建轻松的问题教学氛围呢?我们不妨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揣摩学生的心理,教师与学生形成共鸣,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一、换位思考,让学生做问题的提出者  课堂问题的提出者只能是教师吗?新课程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早已不该再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想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学得好。学生想知道什么?这是教师进行教
[摘 要:家庭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家庭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复习课堂知识、拓宽知识面,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作为农村英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家庭作业的重要性,仔细分析留守儿童不能有效完成家庭作业的成因,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解决,通过整改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提升家庭作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小学;留守儿童农村;家庭作业;成因;策略]  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
夕阳染红了窗棂,窗外的梧桐树在风中低声悄语,每当这时,我总会放下手中的笔,任思念将我带回到那熟悉的地方,回到您的身边。  春始,新桐初乳。嫩黄的小芽在虬枝上探头探脑,跃跃欲试。那时的我,最喜欢看您在梧桐树下和别人下象棋。棋子时而进,时而退,在棋盘上跳跃,最后棋局常常是以您的一声“将军——”来结束。斑斓的夕阳照在您的脸上,您就像一个英姿飒爽的女将军。我央求道:“姥姥,姥姥,您教我下象棋好不好。”“好
一、幽默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剂  语文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就像一支兴奋剂,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正如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学会幽默,你便拥有了受大家欢迎的第一大资本!”  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在学生理解了前两行诗句的意思后,我发问了:“同学们,鸟儿飞走了,云儿也飘远了,李白还一个人傻乎乎地留在山上干嘛?”学生一阵大笑后,马上就反驳
【活动意图】  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生以单元为单位学习文言文的开始,需要学习自晋代以来的9位大家和10位诗人的作品。但从这些诗文的学习来看,仍然缺乏整体感。借学期末完成“怎样搜集资料”综合性学习的契机,我设计了“我们眼中文人的梦”主题阅读活动。通过系列诗文的学习,既初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又使同学们对古代的文化现象也能有所了解,这是我设计这次活动的初衷。引导学生从独立篇去学习整体类,由课内到课外拓展,从
[摘 要:小学语文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很重要,而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包括对词语、句子、段落、古诗的记忆,也不只是遣词造句和写作文,小学语文还需要进行朗读。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背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语文教师也积极探寻各种方法来加强语文朗读教学。笔者在总结前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
近日,一位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自述文章在微博上引爆热议——《你担心孩子被学校教坏吗?》该文中提到,学校里教师要求小学生3分钟内完成100道口算题,下课除了上厕所不准走出教室,一天上厕所不准超过三次,所有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笔尖都一样粗细。  这是教育吗?这样的教育就是反教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也一直坚持着以学
[摘 要:古典小说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主动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虽然古典小说导读的价值显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和处理。如何上好古典小说导读课已经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记录了古典小说《水浒传》节选《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课例。  关键词:语文;古典小说;教学策略]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部
梁启超年轻时在万木草堂受业于康有为(1858—1927),从他那里接受了今文经学的启蒙教育,懂得了变法图存的改良主义的救国之道,康有为是影响他一生的恩师。梁启超曾回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说:“启超年十三,与其友陈千秋同学于学海堂……越三年,而康有为以布衣上书被放归,举国目为怪;千秋、启超好奇,相将谒之,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共请康开馆讲学,则所谓万木草堂是也。”民国建立后,康有为仍然充当保皇派,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