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每一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故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重视生活教育理念的应用,帮助学生搭建地理知识和生活现象的联系,促使其更好地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那么如何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呢?笔者围绕该课题展开探索,总结出了实践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076-02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1],且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里的“生活即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知識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材所涉及的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地理源于生活且被应用于生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将地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依靠生活化素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思维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可以理解为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促使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掌握对其能力发展有益的知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生活化教学模式灵活地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很有必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天气预报、温室效应、方位判断等),学习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并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使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得到充分展现。第二,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依靠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可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2],也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索生活的奥秘,确保学生注意力始终放在知识的学习上。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探究热情
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就要求教师对该模式有正确认识,从而能够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学生架设起知识和生活间的联系,让学生能轻松理解相关知识点,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共同思考分析,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
如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结合前不久开展的人口普查工作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开展人口普查?当前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是怎样的?”这些热点时事的新鲜感能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人口相关的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气候”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与降水分布特征,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提出生活化问题,如“为何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而不是东北地区?”该问题被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地展开讨论,经分析思索得出原因,即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势非常高,故而温度非常低;东北地区虽然纬度高,但是海拔低,因此东北地区并非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样将生活中各种值得思索的问题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呈现地理知识点
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或创设形象具体、情感丰富的情境,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教学模式[3]。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关键是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情境、生活情境等,将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以及自己遇到的地理事件表达出来,使学生达到对各类地理现象的准确理解,确保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
如在“多变的天气”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我国不同地理位置的降水特征,以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情境的内容如下,暑假时一位美国游客到我国游玩,他最开始去首都北京游玩,清晨出门前晴空高照,不过下午时却突下暴雨,随后他购买了一把雨伞,避免自己被淋湿。后来他又到西北的新疆地区玩耍,由于当地居民相当好客且风土民情相当独特,所以他在该地逗留了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没有下一滴雨,他购买的雨伞未能发挥作用,考虑到出游的便利性,他将雨伞扔掉了。他又到了四川省玩耍,到了四川后就下了一场大雨,他也被淋成了“落汤鸡”,因此又非常后悔当时把伞丢掉,并无奈喊道:“老天爷,您是故意和我作对吗,我怎么这么倒霉。”教师向学生展示这一生活化情境,随后让学生基于降水分布规律解释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游客“倒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点,转变了过去枯燥的记背式的学习方法。
(三)激发乡土情感,开展德育
人对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的情感是浓厚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气候水文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教师借助乡土地理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帮助其认识与了解家乡的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还可使学生逐渐实现从爱家乡到爱人民、爱祖国与爱社会的升华。
如在“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南、北方土地资源与农作物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间农业种植的差异性,明白要实现农业发展还应做到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同时,还可为学生展示新中国刚成立时家乡的村风村貌情况,以及现在家乡的居住环境、道路状况等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让学生明白因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家乡都在经历着改变,而这些改变承载着不朽的记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地理
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可行路径。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地理现象的浓缩,因版面受限以及课时安排比较紧张,书本中所提到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十分全面。因此,教师需转变以往的按照课本进行知识讲解的观念,多组织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各种真实的地理素材,开阔学生的眼界,解放学生的天性,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
如在讲解“水体污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访并收集附近污染严重的河流的信息。当在教学“自然灾害”时,教师则可结合我国西南地区频频出现3—5级地震的情況,讲讲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多发,以及自己生活的城市与地震带的关系等。而在“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中,教师则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以及播种时间,还可让学生通过寻访等方式了解家乡的特产,使学生对家乡更有全面的了解,关心家乡发展。在“交通运输”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则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出行时乘坐的是什么类型的交通工具(飞机、汽车、火车或轮船等),讨论、总结各类交通方式的利弊。开展这些生活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可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与生活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因此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来进行地理知识讲解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生活化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心理特征相符,将其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正确地理解与看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信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确保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彬.浅谈回归生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29).
[2]董平练.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浅析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应用[J].新课程,2020(41).
[3]薛刚超.生活时时有地理 地理处处见生活——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索[J].新教育,2020(23).
【作者简介】
周天娥(1976~),女,汉族,湖北襄阳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076-02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1],且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里的“生活即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知識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材所涉及的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地理源于生活且被应用于生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将地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依靠生活化素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思维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可以理解为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促使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掌握对其能力发展有益的知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生活化教学模式灵活地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很有必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天气预报、温室效应、方位判断等),学习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并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使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得到充分展现。第二,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依靠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可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2],也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索生活的奥秘,确保学生注意力始终放在知识的学习上。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探究热情
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就要求教师对该模式有正确认识,从而能够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学生架设起知识和生活间的联系,让学生能轻松理解相关知识点,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共同思考分析,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
如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结合前不久开展的人口普查工作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开展人口普查?当前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是怎样的?”这些热点时事的新鲜感能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人口相关的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气候”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与降水分布特征,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提出生活化问题,如“为何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而不是东北地区?”该问题被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地展开讨论,经分析思索得出原因,即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势非常高,故而温度非常低;东北地区虽然纬度高,但是海拔低,因此东北地区并非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样将生活中各种值得思索的问题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呈现地理知识点
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或创设形象具体、情感丰富的情境,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教学模式[3]。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关键是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情境、生活情境等,将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以及自己遇到的地理事件表达出来,使学生达到对各类地理现象的准确理解,确保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
如在“多变的天气”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我国不同地理位置的降水特征,以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情境的内容如下,暑假时一位美国游客到我国游玩,他最开始去首都北京游玩,清晨出门前晴空高照,不过下午时却突下暴雨,随后他购买了一把雨伞,避免自己被淋湿。后来他又到西北的新疆地区玩耍,由于当地居民相当好客且风土民情相当独特,所以他在该地逗留了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没有下一滴雨,他购买的雨伞未能发挥作用,考虑到出游的便利性,他将雨伞扔掉了。他又到了四川省玩耍,到了四川后就下了一场大雨,他也被淋成了“落汤鸡”,因此又非常后悔当时把伞丢掉,并无奈喊道:“老天爷,您是故意和我作对吗,我怎么这么倒霉。”教师向学生展示这一生活化情境,随后让学生基于降水分布规律解释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游客“倒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点,转变了过去枯燥的记背式的学习方法。
(三)激发乡土情感,开展德育
人对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的情感是浓厚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气候水文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教师借助乡土地理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帮助其认识与了解家乡的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还可使学生逐渐实现从爱家乡到爱人民、爱祖国与爱社会的升华。
如在“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南、北方土地资源与农作物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间农业种植的差异性,明白要实现农业发展还应做到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同时,还可为学生展示新中国刚成立时家乡的村风村貌情况,以及现在家乡的居住环境、道路状况等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让学生明白因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家乡都在经历着改变,而这些改变承载着不朽的记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地理
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可行路径。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地理现象的浓缩,因版面受限以及课时安排比较紧张,书本中所提到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十分全面。因此,教师需转变以往的按照课本进行知识讲解的观念,多组织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各种真实的地理素材,开阔学生的眼界,解放学生的天性,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
如在讲解“水体污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访并收集附近污染严重的河流的信息。当在教学“自然灾害”时,教师则可结合我国西南地区频频出现3—5级地震的情況,讲讲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多发,以及自己生活的城市与地震带的关系等。而在“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中,教师则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以及播种时间,还可让学生通过寻访等方式了解家乡的特产,使学生对家乡更有全面的了解,关心家乡发展。在“交通运输”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则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出行时乘坐的是什么类型的交通工具(飞机、汽车、火车或轮船等),讨论、总结各类交通方式的利弊。开展这些生活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可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与生活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因此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来进行地理知识讲解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生活化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心理特征相符,将其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正确地理解与看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信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确保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彬.浅谈回归生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29).
[2]董平练.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浅析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应用[J].新课程,2020(41).
[3]薛刚超.生活时时有地理 地理处处见生活——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索[J].新教育,2020(23).
【作者简介】
周天娥(1976~),女,汉族,湖北襄阳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