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粮食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商品,在国际上更被列入国家必备的战略资源,与能源、军力、淡水等有着同等的地位。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政治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农业粮食的生产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生存问题,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同样对于云南来说,粮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云南非常重视"严守耕地红线"。然而当农业无法满足人民生存的需求,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动荡。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它主要是说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某一投入不断增加会带来边际产量越来越小的结果。马尔萨斯非常关注农业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一句话分析其观点就是,在技术进步几乎不变的前提下,再加上土地的供给总量不变以及人口不断增加这两个条件,就会导致每个额外生产者所耕作的土地数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他们所能提供的额外产出就会下降;这就导致虽然地区粮食的总产出量会不断地增加,但是对于新增农民来说,其边际产量会下降,最终地区范围内人均产量的下降。
对于云南来说,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也是我认为云南为什么要"城镇上山,产业入地",而不是坝子不断地城镇化,人口不断地向坝子上集聚。我认为云南坝子上的土地应该更多地留给产业。通过马尔萨斯的理论,我们能够很好地解释云南山地城镇建设的内核,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分析。首先论证马尔萨斯陷阱假设的前提在云南目前的现状是成立的。
一、假设前提及其论证
1.坝区土地供给量有限
据相关统计,云南大于1km2的坝子共有1699个,坝区面积将近245.35万公顷,仅占云南总面积的6.4%左右。其中海拔在2500m以下的坝子共有1594个,面积将近238.5万公顷,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左右。其中农用地180.8万公顷,占坝子面积的75.80%;建设用地35.9万公顷,占坝子面积的15.10%;其他用地21.7万公顷,占坝子面积的9.10%。云南坝子分布较多并且坝子面积较大的地区为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州、楚雄州,红河州和文山州,这6个州(市)的坝子面积合计占到了全省坝子面积的70.8%。
我们非常清晰、客观地知道,如果不采取"城镇上山"的策略,云南坝区(平原)的土地非常有限,这正符合"马尔萨斯陷阱"的第一个假设前提。
2.人口不断增加
1952年建国初期,云南城镇人口约为82.3万人,城镇化率为11.8%,而到了2012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1831.5万人,城镇化率为39.3%,60多年全省增加了约1749.2万城镇人口。
云南的人口正在逐年增长,而且人们正向城镇不断地聚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就客观地证明了"马尔萨斯陷阱"的第二个假设人口(劳动力)在不断地增加。
3.技术进步缓慢
R&D经费投入强度指的是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R&D经费的投入强度我们不仅能看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而且能够看出政府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地区R&D经费投入与其GDP之比,不仅是衡量这一地区R&D经费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而且许多学者也把它作为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及其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下面就用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来研究云南从2000年至今的技术进步水平。
云南R&D经费投入在逐年增长,而且数量上增加的还是比较大。但相较于全国其它地区,云南R&D经费投入还是相当落后的。本文选取的是R&D经费投入强度来做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的,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26位,很显然云南在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中排名非常靠后,而且我们了解到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虽然有上升的趋势,但是趋势并不是很明显,甚至在2004年和2006年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出现了负增长。通过R&D经费投入强度的指标我们显而易见地得出,云南目前的技术进步是极其缓慢的,近似于技术几乎是不进步的。这样我们就又证明了云南"马尔萨斯陷阱" 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云南目前的技术进步水平不管是从时间纵向地比较趋势而言,还是从全国的横向角度而言,都是非常缓慢的。
二、分析云南的"马尔萨斯陷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的坝子(平原)是极其有限的,但是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再加上技术进步是几乎不变的。因此,根据农业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可以得出云南每个额外的生产者所耕作的土地数量在逐渐减少,他们能够提供的额外产出也在下降;这就导致虽然云南粮食的总产出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对于新增农民来说,其边际产量在不断下降。因此云南整个地区内的人均产量也在下降。人均粮食产出的减少危害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甚至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通过理论我们知道云南要想突破"马尔萨斯陷阱",就要从生存空间上着手,"城镇上山,产业入地"。也就是,云南要把城镇从坝区搬到山上,从而腾出更多的土地留给农业以及产业,以支持云南的产业化,从而支撑人口的需求,进而促进云南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王晶,女,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研究生。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它主要是说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某一投入不断增加会带来边际产量越来越小的结果。马尔萨斯非常关注农业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一句话分析其观点就是,在技术进步几乎不变的前提下,再加上土地的供给总量不变以及人口不断增加这两个条件,就会导致每个额外生产者所耕作的土地数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他们所能提供的额外产出就会下降;这就导致虽然地区粮食的总产出量会不断地增加,但是对于新增农民来说,其边际产量会下降,最终地区范围内人均产量的下降。
对于云南来说,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也是我认为云南为什么要"城镇上山,产业入地",而不是坝子不断地城镇化,人口不断地向坝子上集聚。我认为云南坝子上的土地应该更多地留给产业。通过马尔萨斯的理论,我们能够很好地解释云南山地城镇建设的内核,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分析。首先论证马尔萨斯陷阱假设的前提在云南目前的现状是成立的。
一、假设前提及其论证
1.坝区土地供给量有限
据相关统计,云南大于1km2的坝子共有1699个,坝区面积将近245.35万公顷,仅占云南总面积的6.4%左右。其中海拔在2500m以下的坝子共有1594个,面积将近238.5万公顷,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左右。其中农用地180.8万公顷,占坝子面积的75.80%;建设用地35.9万公顷,占坝子面积的15.10%;其他用地21.7万公顷,占坝子面积的9.10%。云南坝子分布较多并且坝子面积较大的地区为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州、楚雄州,红河州和文山州,这6个州(市)的坝子面积合计占到了全省坝子面积的70.8%。
我们非常清晰、客观地知道,如果不采取"城镇上山"的策略,云南坝区(平原)的土地非常有限,这正符合"马尔萨斯陷阱"的第一个假设前提。
2.人口不断增加
1952年建国初期,云南城镇人口约为82.3万人,城镇化率为11.8%,而到了2012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1831.5万人,城镇化率为39.3%,60多年全省增加了约1749.2万城镇人口。
云南的人口正在逐年增长,而且人们正向城镇不断地聚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就客观地证明了"马尔萨斯陷阱"的第二个假设人口(劳动力)在不断地增加。
3.技术进步缓慢
R&D经费投入强度指的是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R&D经费的投入强度我们不仅能看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而且能够看出政府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地区R&D经费投入与其GDP之比,不仅是衡量这一地区R&D经费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而且许多学者也把它作为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及其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下面就用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来研究云南从2000年至今的技术进步水平。
云南R&D经费投入在逐年增长,而且数量上增加的还是比较大。但相较于全国其它地区,云南R&D经费投入还是相当落后的。本文选取的是R&D经费投入强度来做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的,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26位,很显然云南在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中排名非常靠后,而且我们了解到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虽然有上升的趋势,但是趋势并不是很明显,甚至在2004年和2006年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出现了负增长。通过R&D经费投入强度的指标我们显而易见地得出,云南目前的技术进步是极其缓慢的,近似于技术几乎是不进步的。这样我们就又证明了云南"马尔萨斯陷阱" 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云南目前的技术进步水平不管是从时间纵向地比较趋势而言,还是从全国的横向角度而言,都是非常缓慢的。
二、分析云南的"马尔萨斯陷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的坝子(平原)是极其有限的,但是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再加上技术进步是几乎不变的。因此,根据农业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可以得出云南每个额外的生产者所耕作的土地数量在逐渐减少,他们能够提供的额外产出也在下降;这就导致虽然云南粮食的总产出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对于新增农民来说,其边际产量在不断下降。因此云南整个地区内的人均产量也在下降。人均粮食产出的减少危害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甚至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通过理论我们知道云南要想突破"马尔萨斯陷阱",就要从生存空间上着手,"城镇上山,产业入地"。也就是,云南要把城镇从坝区搬到山上,从而腾出更多的土地留给农业以及产业,以支持云南的产业化,从而支撑人口的需求,进而促进云南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王晶,女,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