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足语文思维的“燃料”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支持语文思维产生并得以持续下去的动力主要是情感与意志。情感与意志是一种特殊认识,情感是对“外物”的感性价值的认识,意志是对“行为”的理性价值的认识。情感与意志是语文思维的“燃料”,要发展积极情感和积极意志,为语文思维提供充足的“燃料”。
   关键词 孟晚舟;中国红;情感;意志;语文思维
   2021年9月25日晚,华为副董事长、任正非长女孟晚舟乘坐的中国政府包机落地深圳宝安机场。三年前的2018年12月1日,由于美国政府原因,她在加拿大温哥华被逮捕,无理扣押,失去人身自由。三年来,她多次出庭受审。最终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获得自由,于9月24日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在飞机上,她用手机发了一条名为“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微信推文;在机场,身着一袭红衣发表了动情的现场演讲。其推文和演讲表达了鲜明的“中国红”主题,展现了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而分析她这一段惊心动魄、百感交集的人生经历,解读这两篇文章,又可以让我们从学理上一窥情感、意志与语文思维的关系。
   语文思维是一种理性认识活动,要想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思维主体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支持语文思维产生并得以持续下去的动力主要是情感与意志。火箭需要燃料提供升空的能量,否则将无法顺利到达预定轨道。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情感与意志便是语文思维的主要“燃料”。
   一、情感与意志
   1.情感
   广义的情感包含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要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两个层次:本能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本能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成长性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此相似的还有另一种说法,需要包括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而社会需要包括学习的需要、交际的需要和修养的需要。其实天然需要相当于本能性需要,社会需要相当于成长性需要。
   若能满足“需要”,则产生亲近、喜欢的积极情感;若不能满足“需要”,则产生疏离、厌恶的消极情感。孟晚舟被加拿大无理拘押,想要自由而不得,其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都受到限制与剥夺,更不可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她对加拿大政府自然产生反感;而中國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不懈努力予以解救,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予以道义支持,使她自由的需要获得满足,孟晚舟自然亲近、感激祖国与人民。在深圳机场,她和欢迎的人群一起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祖国》)
   当然,情感也不仅仅与“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被军阀逮捕后,尽管中国共产党也组织力量千方百计营救,但始终未能成功。李大钊获得自由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受到非人的酷刑折磨,但他仍然热爱中国共产党。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慷慨就义。这份热爱的情感,不是因为某种名利“需要”的满足,而是因为心中坚不可摧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更有无数青年革命者,抛弃优厚的家庭条件提供给自己的名利“需要”,投身革命,甚至献出生命。他们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也是因为信念、信仰。
   狭义的情感并不包括情绪,专指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社会需要(成长性需要),主体对这一事物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心理倾向(亲近或远离)。比如,一位语文教师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产生对阅读知识的需要。那么,这位语文教师就会对阅读知识产生亲近之感,对阅读知识常常会越来越喜欢,就会主动去探索这些知识,只要一碰到这类知识就会如饥似渴地掘取、占有。如果自己探索出了这些知识,就会感到无比兴奋。这种现象就是主体成长性需要(如满足了主体求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得到满足,主体对特定事物(阅读知识)就产生喜爱之情。这种情感是比较持久的——除非这位语文教师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其他需要代替了对阅读知识的需要,否则这种喜爱的情感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2.意志
   意志是人对某种行为的一种心理反映。人对某种行为采取怎样的态度,要以这种行为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若行为能满足需要,则产生使行为发生、维持的愿望,对行为产生积极的意志;若行为不能满足需要,则产生阻止行为发生或中止行为的愿望,对行为产生消极的意志。
   积极的意志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1)坚韧不拔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表现在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目标始终如一;(2)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在恶劣环境或状态下能保持健全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操作功能;(3)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及时地自觉调整自我的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孟晚舟被无理扣押1028天,“一次次坠入深渊,又一次次闯入暗夜”,但她没有屈服,坚强的意志给了她力量,也使他悟得了人生哲理。
   泪水抱怨化解不了愁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冲出阴霾。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在人的意志过程中,人的“需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不过这里的“需要”不同于情感中对“外物”的需要,而是对“行为”的需要。孟晚舟坚持斗争的行为满足了她人格的需要、尊严的需要、热爱祖国的需要,使她的意志越来越坚强,正如他所说:“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
   意志在读写过程中也充分地发挥着作用。某语文教师阅读一本关于语文思维的书,如果这种阅读行为能够满足他对于语文思维教学的需要,他就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并克服困难(比如挤出时间,减少约会,专程请教他人等)使阅读行为不断维持下去,直到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当然,意志过程中的“需要”仍然有天然需要(生理性需要)和社会需要(成长性需要)之分。基于天然需要而产生的意志行为,属于本能意志,如饥饿时对于食物掘取的心理过程;基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意志行为,属于高级意志,如审美创造时对于制作艺术品的心理过程。    3.情感与意志
   情感与意志的产生都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他们有如下关系。
   情感與意志本质上都属于哲学“认识”范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即客观事物“是什么”和对人“有什么价值”的认识。意志是对方法行为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
   无论情感还是意志,都是以对客观事物原始特点的认识为基础的。情感属于感性价值认识,意志属于理性价值认识。理性价值认识常常是在感性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观事物由于具备了自身的原始特点而对人有了价值,人对这种价值的认识属于感性价值认识,这种认识常常通过人们的感知觉或者直觉就能够完成。比如“语文思维”。一听到这个概念,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语文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对自己有用吗?当了解到语文思维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时,凭直觉就能感觉到语文思维对学习语文有很大作用,那么想把语文学好进而提高语文成绩的人,就会对语文思维产生一定的心理倾向,从而对语文思维产生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实际上是在对客观事物感性价值认识的前提下而产生的。
   意志属于理性价值认识,这种认识常常需要通过人们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比如,人们已经认识到语文思维对提高语文成绩很有用,对语文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这时便会产生提高语文思维水平的欲望——对语文思维施加影响的想法。施加影响的相关方法行为也就会提出来,此时便开始了对这些方法行为的认识,对这些方法行为是否能够满足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的需要进行判断。
   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孟晚舟正是对华为公司、对祖国充满热爱,所以能够坚强不屈地坚持1028天,经受住美国和加拿大的威逼利诱,始终不认罪,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维护了企业尊严,更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尊严。对语文热爱的人,在语文学习过程遇到困难时常常表现出坚强的意志。
   情感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消解因素。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特科的负责人顾顺章在1931年被捕后,正是由于对我党事业情感不深,在受到敌人威逼利诱后,意志薄弱,放弃抵抗,投降国民党政府。由于其特殊身份,掌握着大量共产党核心机密,致使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受巨大破坏,多名中共地下党员遇害,被视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当一个人不热爱甚至讨厌语文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感到困惑、焦虑、彷徨以至痛苦,也就会动摇和消蚀继续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情感与意志是语文思维的“燃料”
   1.情感对语文思维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特意摘录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中的一段话:“没有情欲,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也不会成功。”这里所说的“情欲”,实际上包括了人的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两方面需要。
   曹禺曾这样述说自己创作《雷雨》的心理过程: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自一面看,《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这种憧憬的吸引,恰如童稚时谛听脸上划着经历的皱纹的父老们,在森森的夜半,津津地述说坟头鬼火、野庙僵尸的故事。皮肤起了恐惧的寒栗,墙角似乎晃着摇摇的鬼影。然而奇怪,这“怕”本身就是个诱惑。我挪近身去,咽着兴味的口沫,心惧怕地忐忑着,却一把提着那干枯的手,央求:“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所以《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说它为宇宙作一种隐秘的理解,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时性情的趋止,对那些“不可理解的”莫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
   《雷雨》的诞生,不仅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更是个人强烈爱憎之情迸发的结果。正是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才使他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从而留下了震惊文坛的不朽之作。可见创作思维活动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思维方式与技巧的问题,它往往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情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元素。
   (1)情感对语文思维有定向作用
   语文思维并不是全盘地不加选择地接收语文材料,它有着指向性。它对有的语文材料特别重视,加以强化;对有的语文材料则视而不见,予以拒斥。情感使思维集中于与需要、利益有关系的事件和联系,使人在思维中产生迫切感,产生对思维的追求。有的同学对散文或诗歌爱不释手,有的同学却对此毫无兴趣;有的同学常常写表现母爱的作文,有的同学却只字不提,原因就在于此。
   经过1028天的煎熬,孟晚舟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企业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十指相连,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正是这种强烈感情的驱使,孟晚舟在飞机上写下《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推文。她在文中说:
   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也正是这种强烈感情的定向作用,孟晚舟在25日晚飞机降落后,身着中国红(一袭红衣)在深圳机场现场演讲时噙着热泪深情地说:
   感谢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所有关注和关心我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遭遇这样的困境,滞留异国他乡三年,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祖国还有人民的关爱与温暖……    国庆即将来临,提前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我想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正是因为深切感受到国际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中个人命运、企业命运与国家实力“十指相连”的关系,孟晚舟的推文、演讲与之前任何一篇文章、一次演讲都不同,她此刻迫切需要表达的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感谢之情。
   (2)情感对语文思维有推动作用
   情感对语文思维的定向作用不同于思维目的的强定位,而是一种带有“颜色”的“燃料”。作为燃料,情感对语文思维具有推动作用。就像推动火箭腾飞的燃料一样。孟晚舟此次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对祖国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五星红旗的感情更加浓烈。这份感激与热爱就是带有“颜色”(中国红)的“燃料”,“推动”她在飞机上情不自禁地用手机写下一篇推文,“推动”她在机场噙着热泪发表演讲。
   ①推动思维活动的展开
   那种因人的社会性需要(成长性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强烈的情感,能够增进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维的效果,提高思维的效率。达尔文在《回憶录》中曾写道:
   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的成功不管它有多大,是取决于种种复杂的思维品质和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热爱科学,在长期思考任何问题方面,有无限的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资料方面,勤奋努力。
   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需要情感的伴随,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也是如此。林徽因在生下儿子梁从诫后,十分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著名诗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即使不是文学家、艺术家的孟晚舟,在浓烈情感的“推动”下,也会“近乡情更怯,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在语文学习中,情感对语文思维活动的参与性比起其他学科显得更为突出,因为语文思维所用的材料本身大都是作者感情的结晶,甚至就是情感的集合体,很容易使语文学习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将这些情感渗透到语文思维活动中去。
   要想提高学生语文思维水平,首先要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经验。这种经历、经验,既包括亲身体验,也包括通过阅读想象去体验。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独特的体验,会凝聚成浓厚的情感。浓厚、深沉的情感会驱动人用语言文字表达这种情感。
   ②推动思维载体的选择
   情感对语文思维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思维主体心有所动、情有所感,也体现在对思维载体——语言文字本身的选择上。如果没有对某种特定语言文字本身有感情,不热爱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思维也无法运转起来。比如,孟晚舟女士,如果没有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就写不出“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推文。这简单的文字背后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诗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孟晚舟诗句化用巧妙妥帖。如果孟晚舟从小接受的是英语文化教育,即使她也有这番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她写出的东西可能也与故乡月明没有多大关系;心安处也不一定是“归途”“吾乡”,而是与英语文化背景契合的什么地方。
   因此,从语文思维发展来看,丰富学生情感既是一个生活命题,也是一个教育命题。对于前者,此处不再赘述。从教育角度看,我们要让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根据情感产生原理,通过一定教学措施促使学生对语文思维产生积极心理倾向。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通过一定实例(不是简单阐释概念)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语文思维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语文思维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对自己思维提升的帮助,对自己社会交往的好处等,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
   2.意志对语文思维的作用
   (1)意志对语文思维的推动
   语文思维活动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障碍既有对事物、事理的认识差异,也有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缺陷与能力缺陷。比如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语言交往过程中的交际意图、交际对象、交际环境,理解语句时的方法步骤等,这些知识与能力都关系到语文思维能否发生及其顺利推进。一旦语文思维过程中需要的相应知识与能力不具备时,都会阻碍语文思维的延伸。遇到这些困难,怎么办?这就需要意志发生作用。
   有些人在语文思维过程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时,便心灰意懒,轻易就放弃对语文思维的追求;而另一些人,却不急不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把克服困难和挫折当作一种挑战、一种磨练。大凡在语文思维方面有所造诣的人,一般都有非凡的意志力。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演讲家等,他们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所爱好的写作事业有一股百折不挠的干劲。唐代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为了一部近80万字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2)坚定思维主体意志的途径
   如何才能使思维主体的意志坚定呢?关键在于认识到语文思维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符合语用规律的技巧、方法能够满足解决语文问题的需要。对于教师来说,满足“教什么”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满足“学什么”的需要和提升语用能力的需要。然后把这些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意识(包括潜意识)。除此之外,语文思维资源的支持、语文思维活动中的交流、对语文思维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语文思维活动的榜样示范,都有利于语文思维主体增强信心和强化自我成就感,如下图所示。
   ①把对语文思维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潜意识
   一般做法,人们通过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充分认识和理解:语文思维的涵义;语文思维的特点;语文思维能够满足人们哪些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对提升人生质量具有什么功能。一旦将这些认识转化为思维主体的内在意识,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关注语文思维、接近语文思维。如果这些内在意识进一步转化为了思维主体的潜意识,思维主体对语文思维的需求变成一种本能需求,在语文思维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就能激发起思维主体的本能意志,自然而然会去想办法克服困难,使语文思维得以维持下去。    ②为思维主体提供语文思维所需要的基础条件
   有时候,人们在语文思维过程中坚持不下去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语文思维相应的基础条件,如相关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相关的一般思维知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由于基础条件不具备,思维主体会意识到语文思维目标难以实现,自然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语文思维的意志力就明显减弱。所以,要为思维主体奠定相应的语文思维基础,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语法知识、交际知识等,只有当思维主体认为语文思维的基础条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才会更有信心地克服困难,触发语文思维并将语文思维维持下去。
   ③为思维主体搭建语文思维交流的平台
   我们知道,在人们的需要当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性需要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常常会激发思维主体强烈的意志力。为思维主体搭建语文思维交流的平台,如教研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沙龙会议、公众微信平台、学术QQ群等,思维主体常常会在这些平台上展示自己语文思维方式及语文思维活动结果,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中,如果自己的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可,便有一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出思维主体将语文思维进行到底的意志力。
   ④通过评价及时反馈语文思維的质量
   人们的语文思维质量需要及时得到验证,才会使思维主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思维质量得不到及时反馈,在很久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语文思维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很远,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这样就会打击思维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思维主体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语文思维的价值,这样持续进行语文思维的意志力就会明显减弱。所以我们要通过及时的语文思维评价将语文思维的质量及时反馈给思维主体,使思维主体在语文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及时纠偏守正。当他们的质量高的语文思维得到肯定评价时,思维主体便有一种激励感,从而更加坚定地开展语文思维活动。
   ⑤为思维主体提供语文思维的示范榜样
   一个人在语文思维过程中感到孤独时,感到力不从心时,感到浮躁不安时,语文思维的意志力常常压制不住这种寂寞、无耐、烦躁,此时,就需要语文思维的榜样示范。榜样示范,能使人们将心比心,能给人们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为人们提供一条参考的路径,能给孤独的心灵提供慰藉,能为迷茫的奋斗提供一缕阳光。有了榜样示范,就能给自己找到继续进行语文思维的理由,为自己的语文思维提供动力,使自己理智地、更加坚定地、义无反顾地深入语文思维。
   三、利用情感和意志推动语文思维发展
   情感和意志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需要激发人们对语文思维的积极情感和形成语文思维的积极意志。
   1.将语文思维的积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意志
   人们对语文思维的热爱,常常是在充分认识到语文思维能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成长性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以语文思维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为前提。这种热爱是对语文思维的一种积极情感,能使人们对语文思维产生热情,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语文思维。不过,这种价值肯定毕竟属于感性价值认识,当人们凭着热情专注于语文思维时,常常会被语文思维丰富的内涵、复杂的结构、迷乱的关系、广博的旁系等弄得昏头昏脑,当初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因此,当人们已被激发出了对语文思维的积极情感后,还需要把这种积极情感及时升华为对语文思维的积极意志。
   如何升华呢?那就要把感性价值认识上升到理性价值认识。理性价值认识是对行为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语文思维理性价值认识,就是让人们弄清楚,提高语文思维水平的行为,何以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成长性需要),即何以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修养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人们对语文思维的感性价值的肯定,只能使自己爱上语文思维。如果在对感性价值肯定的基础上,开始对语文思维进行探索,接着通过理智地思考,将这一探索行为的理性价值进行肯定,则感性价值认识就上升到了理性价值认识。一旦上升到理性价值认识,对语文思维的积极意志就产生了,这时思维主体便有了持续进行语文思维活动的动力了。
   2.利用语文思维的积极意志抑制消极情感
   如果一个人对语言文字运用并不喜欢,甚至讨厌,在情感上就会逃避语文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这时,我们提倡先使人们对语文思维产生积极意志,然后利用这种积极意志去抑制对语文思维的消极情感。积极意志是在对行为价值肯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提高语文思维水平”行为的价值认识,是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理性思考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理性价值的积极肯定是形成积极意志的基础。有了积极的意志,思维主体就会权衡利弊,从自身社会需要(成长性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去决策行动,把不利于语文思维的情感、情绪抑制下去。平时人们所说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其实也是意志与情感的冲突;所谓“理智对情感的驾驭”,其实是由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实现对情感的驾驭。认识过程本身并不具有控制情感的功能,控制是由意志来完成的。所谓“理智战胜情感”,是指意志的力量根据理智的认识克服了与理智相矛盾的情感;而“情感战胜理智”,是指意志力不足以抑制情感的冲动而成为情感的俘虏,背离了理智的方向。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加深对语文思维感性价值认识,并不断深入“提高语文思维水平”的理性价值认识,牢固建立起语文思维的理性价值体系,使思维主体坚守语文思维的正确方向,坚持语文思维的常规活动,对语文思维产生强烈的意志力,并利用这种意志力去克服对语文思维所产生的消极情感。这样一来,带有满满正能量的“燃料”(如“中国红”)就会被加得满满的,语文思维的动力就会足足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消极因素、艰难险阻,语文思维都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正道语文:百年语文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坚守”(编号:FHB170592),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语文思维学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剑泉,四川双流中学]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印发
  记者 林焕新
   本报北京10月22日讯(记者 林焕新)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这是首次就“党的领导”相关内容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作出的整体设计,是在大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3日
其他文献
摘要:氮杂卓是含有1个氮原子的七元杂环,该骨架存在于Benazepril、Epinastine、Conivaptan等活性分子中,具有抗癫痫、抗惊厥、抗病毒等活性,还可以作为药物中间体。本文报道了关于氮杂卓的合成研究,修饰了该骨架的不同位点。  关键词:合成;氮杂卓;七元杂环  氮杂卓是七元杂环,含有1个氮原子[1-3]。Benazepril、Epinastine、Conivaptan等活性分子均
期刊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从课后练习出发,进一步拓展练习内容以及练习形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凸显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及价值。体育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深入了解课后练习的重要要求,注重训练形式的有效创新以及进一步优化,在融合应用的过程中打造精彩课堂,保障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及成效。  关键词:拓展课后训练;小学体育教学;融合应用  引言  体育是小学教育阶段
期刊
摘要:小学教育时期是孩子们的启蒙时期,所以教学方式极为重要,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和理解知识,还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是需要较强的理科思维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掌握的,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增加了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动力;小学数学;培养;
期刊
开展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利于资源有效分配以及政府机关与企业的科学决策。地理空间框架作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主要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核心,是目前数字城市建设的实质。因此,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为例,通过分析国内外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组成,以三明市2010年时已有的各类标准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开展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三明地区早期积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已达到构建地理空间框架的标准,但部分数据未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在实际教学中忽略新时代教育中所要求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位培养要求,学生没有办法做到全面发展,也就无法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从高中体育教学入手,变革体育教学理念,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主动参与;策略  多数高中学生的生活围绕学校与家庭展开
期刊
摘要:我国一个教育工作者说:课程游戏化建设应当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游戏化是针对“小学化”的现象提出的,集体教学中也应该是游戏化的,让幼儿亲身感知和体验。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游戏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选取适合幼儿的内容,教学目标应该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音乐舞蹈,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在音
期刊
摘要: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为主的新课程,若通用技术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将目光集中在理论的讲解之上,势必会使该技术类课程变得空洞。而鉴于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幼便受到父母的全方位呵护,也因此使得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仍不会做家务且动手能力较差,故为切实改善这样的现象,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引言  通用技術课程的实施,其原初目
期刊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以探究式教学为基础,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保障学生在科学探究意识和精神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其中探究式教学的落实比较复杂,教师需要深化自身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及认知,关注对多种影响要素的分析及研究,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及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養;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引言  在素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当中,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也更加有利于人们的方面发展,这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除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发展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当中,智能机器人的教育也走入到了小学的课堂当中,针对于此,我国在大力的提倡和鼓励,在小学的教育领域当中去设置机器人的课程。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器人还是处于一种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只有很少部分的优秀的学生才能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南京市社区体育发展因素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马群街道社区体育管理职责不明确、对社区体育工作的不重视;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规划不合理;居民个体的经济状况影响健身运动的积极性;运动设备维护周期长,缺乏专业巡查检查人员。  关键词:南京市;社区体育;影响因素  国务院修订的《全民健身条例》[1]中明确全民健身的工作目标及相关要求,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员工开展全民健身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