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集识字、阅读、理解、观察、思考、书写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生活情感的书面语言形式。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三年作文教学由审题到语言再到升格的教学方法,以期师生共同关注、探索初中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题 立意 语言 升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尚存很多不足之处,总的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尝试“三层次循环教学法”,从初一至初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所谓“三层次循环教学法”是指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作文的语言、作文的切题和升格三个教学阶段,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学不教的原则,依据先行组织者理论、系统优化原理、互动学习理论、情境教学理论所创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较好地以教师教的方式转变带动学生学的方式转变,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达成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
一、过程回放
(一)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文不对题是写作的大忌,审题失误,作文就会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提高考场作文的审题能力和立意能力呢?我以近年来各地的中考作文题为材料,从审“准”题、多角度审题和提高思维品质等三个审题能力层次及其思维过程,对作文审题和立意进行训练,从中把握教学的切入口。
1.审题。
1.1审“准”题,定准思路,有的放矢。对于命题作文,必须审准命题意图。
1.1.1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思路,例:非走不可的弯路
1.1.2用填补要素的形式使命题内容更具体。例如:奖励自己
1.2多角度审题,打开思路,写出作文。审“活”切入点,审“活”立意,审“活”内容。
2.立意。
2.1立意的技巧:出奇制胜法、高屋建瓴法、以小见大法。
2.2.1确定立意的角度:“人·物”角度立意:任何一个全命题或半命题,都可以从“人·物”角度构建与众不同的立意,人指古今、亲疏、高贵、普通、个体、群体……物指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风云雷电……
2.2.2情感角度立意,肯定立意:从歌颂、赞美人、事、景、物的真、善、美的角度立意,从肯定、赞成某种思想、行为、潮流的正确性、正义性、积极性的角度立意。否定立意:就是着重从贬抑、鞭挞人、事、景、物的假、丑、恶的角度立意,从否定、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风气的错误性、消极性、反动性的角度立意。
2.2.3逆向思维立意: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与传统的观点、看法一致的角度来确立中心。如:“班门弄斧”的顺向思维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逆向思维是“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大大提高自己的技艺,更快地向别人推销自我,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二)作文的语言——让你的笔下文采飞扬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古今中外驰名的作品,哪一部没有出彩的语言?从重章叠唱的《诗经》,到优美如画的唐诗宋词;从犀利深刻的鲁迅杂文,到意蕴丰厚的秋雨散文;从动情激越的莎翁戏剧,到细腻独特的托翁小说,它们隽永的思想激动人心,它们灵美的语言魅力无限。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语言更优美、更靓丽呢?
1.“美”是“包装”出来的!世界万物都需要“包装”,文学也不例外,活泼、灵动出彩的语言正是文学的“包装”的精髓所托和魅力所在!什么是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因此,作文应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
2.让你的笔下神采飞扬。
2.1多炼字(准确、生动、传神),找到更有表现力的字词、灵活运用近义词。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做到语言生动。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2多感官(多角度)。
“傍晚,我打着伞走在路上,突然一位同学跑来说,‘咱俩挤挤吧。’”加上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后:“(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一个人]打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身后窜上来]一位同学,[一下子用手搭住我的肩膀]说:‘雨真大,咱俩挤挤吧。’”(风雨交加的景象和借伞者的恳切诙谐情态跃然纸上)
2.3多修饰(修饰语)。
例:一篇记叙文的开头,运用恰当的修辞格,使语句生动起来。“春天的雨本是那么迷人,雨丝很细很细的,可是这一切在这个运动员的心中都成了惹人心烦的东西。刚才那被玻璃罐一砸的事,把他的雅兴全赶跑了。”
2.4多修辞。
例:句子选用某个句式,使语意更突出。
人生都要把风雨化作进取的春风,让生命呈现出明亮和绿色。
改变成:
人生不能不把风雨化作进取的春风,否则,生命怎样能呈现出明亮和绿色?(语意突出,语气加强,说理更有力)
2.5多句式。
用把字句、被字句强调,用双否句、反问句加强语气,用设问句警示,用排比句加强气势……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感到心旷神怡。”
2.6整散句。
整句节奏和谐之美、散句活泼多变之美。
(三)作文的“切题”与升格。
1.点题法:开头扣题,中间点题,结尾升华主题。
“灯不点不亮,意不说不明”,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及文章的主体中添加能够表现主题的语句,用富有哲理的句子提升立意,加大抒情性语言的运用,特别是结尾部分,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处,是文章情感的喷发点。用适当的抒情议论扣回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
2.裁剪法:围绕中心,裁剪详略,凸显文章主题。
裁剪法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对文章的材料进行增删。“文章贵剪裁”,繁简得当的剪裁能有效地突出中心,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会散漫无所归统。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应该详写,就应该浓墨重彩;与中心意思有些许关联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大胆舍弃。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主题。
二、问题反思
1.猜题与审题,何为本位。
每年中考作文题,考生和老师,总在想方设法押题、背范文。在应试大环境下,这种猜题,毁了作文考查本意,其实作文鼓励不拘一格,考生尽可以根据既定命题提炼自己的观点,写出独创性,并没有什么得高分的模式。
“三层次循环教学法”试图打破这种教学态势,树立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立足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审清题意,切题升格,灵活运用,抒发作者自己的内心情感,提升写作素养。
2.模式与能力,如何定位。
在现今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做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3.课堂与生活,怎样统一。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参考文献:
1.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1-15.
2.丁锦锋.刍议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6.1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费寒芳.积淀、训练、讲评——我的作文教学经.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题 立意 语言 升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尚存很多不足之处,总的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尝试“三层次循环教学法”,从初一至初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所谓“三层次循环教学法”是指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作文的语言、作文的切题和升格三个教学阶段,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学不教的原则,依据先行组织者理论、系统优化原理、互动学习理论、情境教学理论所创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较好地以教师教的方式转变带动学生学的方式转变,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达成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
一、过程回放
(一)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文不对题是写作的大忌,审题失误,作文就会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提高考场作文的审题能力和立意能力呢?我以近年来各地的中考作文题为材料,从审“准”题、多角度审题和提高思维品质等三个审题能力层次及其思维过程,对作文审题和立意进行训练,从中把握教学的切入口。
1.审题。
1.1审“准”题,定准思路,有的放矢。对于命题作文,必须审准命题意图。
1.1.1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思路,例:非走不可的弯路
1.1.2用填补要素的形式使命题内容更具体。例如:奖励自己
1.2多角度审题,打开思路,写出作文。审“活”切入点,审“活”立意,审“活”内容。
2.立意。
2.1立意的技巧:出奇制胜法、高屋建瓴法、以小见大法。
2.2.1确定立意的角度:“人·物”角度立意:任何一个全命题或半命题,都可以从“人·物”角度构建与众不同的立意,人指古今、亲疏、高贵、普通、个体、群体……物指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风云雷电……
2.2.2情感角度立意,肯定立意:从歌颂、赞美人、事、景、物的真、善、美的角度立意,从肯定、赞成某种思想、行为、潮流的正确性、正义性、积极性的角度立意。否定立意:就是着重从贬抑、鞭挞人、事、景、物的假、丑、恶的角度立意,从否定、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风气的错误性、消极性、反动性的角度立意。
2.2.3逆向思维立意: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与传统的观点、看法一致的角度来确立中心。如:“班门弄斧”的顺向思维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逆向思维是“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大大提高自己的技艺,更快地向别人推销自我,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二)作文的语言——让你的笔下文采飞扬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古今中外驰名的作品,哪一部没有出彩的语言?从重章叠唱的《诗经》,到优美如画的唐诗宋词;从犀利深刻的鲁迅杂文,到意蕴丰厚的秋雨散文;从动情激越的莎翁戏剧,到细腻独特的托翁小说,它们隽永的思想激动人心,它们灵美的语言魅力无限。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语言更优美、更靓丽呢?
1.“美”是“包装”出来的!世界万物都需要“包装”,文学也不例外,活泼、灵动出彩的语言正是文学的“包装”的精髓所托和魅力所在!什么是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因此,作文应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
2.让你的笔下神采飞扬。
2.1多炼字(准确、生动、传神),找到更有表现力的字词、灵活运用近义词。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做到语言生动。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2多感官(多角度)。
“傍晚,我打着伞走在路上,突然一位同学跑来说,‘咱俩挤挤吧。’”加上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后:“(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一个人]打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身后窜上来]一位同学,[一下子用手搭住我的肩膀]说:‘雨真大,咱俩挤挤吧。’”(风雨交加的景象和借伞者的恳切诙谐情态跃然纸上)
2.3多修饰(修饰语)。
例:一篇记叙文的开头,运用恰当的修辞格,使语句生动起来。“春天的雨本是那么迷人,雨丝很细很细的,可是这一切在这个运动员的心中都成了惹人心烦的东西。刚才那被玻璃罐一砸的事,把他的雅兴全赶跑了。”
2.4多修辞。
例:句子选用某个句式,使语意更突出。
人生都要把风雨化作进取的春风,让生命呈现出明亮和绿色。
改变成:
人生不能不把风雨化作进取的春风,否则,生命怎样能呈现出明亮和绿色?(语意突出,语气加强,说理更有力)
2.5多句式。
用把字句、被字句强调,用双否句、反问句加强语气,用设问句警示,用排比句加强气势……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感到心旷神怡。”
2.6整散句。
整句节奏和谐之美、散句活泼多变之美。
(三)作文的“切题”与升格。
1.点题法:开头扣题,中间点题,结尾升华主题。
“灯不点不亮,意不说不明”,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及文章的主体中添加能够表现主题的语句,用富有哲理的句子提升立意,加大抒情性语言的运用,特别是结尾部分,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处,是文章情感的喷发点。用适当的抒情议论扣回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
2.裁剪法:围绕中心,裁剪详略,凸显文章主题。
裁剪法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对文章的材料进行增删。“文章贵剪裁”,繁简得当的剪裁能有效地突出中心,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会散漫无所归统。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应该详写,就应该浓墨重彩;与中心意思有些许关联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大胆舍弃。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主题。
二、问题反思
1.猜题与审题,何为本位。
每年中考作文题,考生和老师,总在想方设法押题、背范文。在应试大环境下,这种猜题,毁了作文考查本意,其实作文鼓励不拘一格,考生尽可以根据既定命题提炼自己的观点,写出独创性,并没有什么得高分的模式。
“三层次循环教学法”试图打破这种教学态势,树立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立足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审清题意,切题升格,灵活运用,抒发作者自己的内心情感,提升写作素养。
2.模式与能力,如何定位。
在现今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做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3.课堂与生活,怎样统一。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参考文献:
1.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1-15.
2.丁锦锋.刍议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6.1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费寒芳.积淀、训练、讲评——我的作文教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