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写的链接,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语文课堂浅阅读的泥潭,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博读与强写相结合。这就要求写与读必须在同一频道上,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在读写结合中养成学生的阅读分析与逻辑表达能力。
【关键词】读写链接;阅读;支架;情境;体验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读书节”“读书月”“全民悦读”这些词汇可以说是不绝于耳,流动“图书角”也常见于公园角、绿道旁等,让社区群众时有一种文化浸润的幸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回遇见此番阅读的景象诚然欣喜,但也不得不思索: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堂应该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博读与强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出语文课堂浅阅读的泥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手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课前导自读:重在方法指引,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
“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倡导的是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真实感悟,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课前自读的习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培养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自读课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自读课文的热情,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兴趣。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交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教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自读方法的指引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展开自学,既能培养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预习效率。笔者还考虑到学生能力及兴趣需求各异,将自读方法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捕鱼”,把“因材施教”亦落实在课前自读课文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可攀越的阅读支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阅读提供的阅读支架主要体现在:一是体现在平时教学中阅读方法的指导;二是体现在对学生课前阅读任务的布置要明确与具体。
笔者在《手指》教学的具体做法是,结合本学期语文预习计划及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提升下以几个阅读方向,为学生的阅读提升方法指引:1.从课文题目(课文内容)中联想到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古诗词、文章、书籍、歌曲、电视节目、电影、人物、一件事……2.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3.读懂课文的写作特点;4.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5.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懂得这些词语的解释;6.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7.会仿写课文的这句话(这段话、这篇文章)……8.读完课文,我有一个疑惑,想问问同学们和老师,为什么……9.我很欣赏课文的这句话(这段话),因为……10.文章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刻,我的体会是……11.文章读完后,我感受深刻,因为我收获了(懂得了、明白了)……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通过前面的几个课前阅读指引,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也能初步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和认识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课中诱自悟:重在情境诱导,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对语文教学来说强调的是课堂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至关的作用。“课堂上没有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课堂上只有读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所以,深度的阅读教学强调读与悟相得益彰。课堂阅读能否顺利生悟,需要教师以读为基础,寻找问题切入点,通过情境诱导,为其提供思维支架。所谓“以入情,循路而入境”,创设以渗透教学目的、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将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情感融入文本内容,其思维便会变得活跃。
在这一环节,笔者首先播放音乐,和学生合唱班歌《琵琶行》,并通过寻找诗中手指的蛛丝马迹,来创造课堂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活跃的课堂自悟和踊跃的课堂交流奠设基础。然后笔者通过两个方向诱导学生来自阅读之悟:一是诱导学生之说,通过说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具体做法是通过问题与任务驱动:“同学们通过课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让学生分组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汇报作出相应的点评、指导、鼓励、表扬、指正等。二是分享教师之思,通过分享来丰富学生之思。笔者通过一句“老师也想向大家说说读后的体会好吗?”很自然把自己变成学生平等的角色,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说出文章中被学生忽略的重点内容,进行针对性纠偏。
以学生的课前自读为基础,在课堂分享環节,其实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入的过程。因而这个环节,关键是教师要以思维为支点,借助多种独立思维和合力思维等等脚手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深化阅读感知的效果。这一环节教师的操作要通过问题和任务驱动,再融入赏识教育,培养学生敢问、敢说、敢于交流的意识。
三、课堂及时链:重在仿作体验,为学生提供深悟支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还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各自孤立进行,既不利于引导学生阅读的深入和内化,也不利于写作的及时有效开展。[5]特级教师于永正也强调:“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课堂上“及时”的仿作体验,如“小练笔、仿写”等片段文体,它因文而生,也因思而盛。课文上的一切巧合皆可撷取让学生学写一些小片段。通过发挥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高效语文课堂加油助力。 此环节笔者先播放学生综合实践学习视频,视频为该班学生本学期到惠州市惠阳区秋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培训场景,然后出示学生在实践基地摆拍“千手观音”图片,提问:“你可以为这张照片取个名字吗?”此问意在让学生联想到身边的人和事,旨在渗透写作方法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学生为图片取了些名字,如“团结的宿舍”“团结就是力量”“千手猪蹄”“千手观音”“百足之虫”等,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自己为图片取的名字——“让我助你一臂之力”。师生不吝分享课堂上真实的想法,在拓宽思维空间的同时亦紧紧围绕着“团结”的主题顺势而为。最后出示仿写第一道例句:“当你哭泣的时候,让我助你一臂之力;当你委屈的时候,让我助你一臂之力;____,____。”因仿写例句较简单,学生很轻易可完成。根据现场的教学效果,(下转第14版)(上接第13版)笔者把仿写训练难度升级,例句出示:“当你哭泣的时候,让我助你一臂之力,你将不再沮丧;当你委屈的时候,让我助你一臂之力,你将不再受伤;____,____ 。”仿写难度的升级体现了“备学生”的现场学习效果,而提取生活中身边的素材,更能令学生感兴趣,所续的仿写内容恰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及切身的体会,不再重现过去但凡看到仿写训练题就产生抵触的心理。按仿写中例句的提示及时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联想起自己曾遇到的困难,回忆起曾帮助他人之事,激发起学生对“援助之手”的真正理解。此环节的设计为本课重难点的升华,引发了学生对文本深悟提供了思维的支架。
以学生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掌握习作方法。笔者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服务课堂,激发兴趣,拓展课外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课本中,由于学生所学内容有限,课本中的话题和场景也有限,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育素材,及时抓住教育契机,结合语言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如此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及时教会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
四、课后深入链:重在内化提升,为学生提供生成支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老师在教学上不仅要体现这一理念,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亦然。语文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积淀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巧设小练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课后习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在课堂上意犹未尽的“小练笔”环节得以内化提升,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生成支架。
作文教學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靠每单元一次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语文老师们深有同感,学生每次习作时,总会看到学生“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甘为咬手指”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笔者会将课堂上的小练笔于课后作业设计上“升级”,如《手指》的推荐作业为三种选择:“1.以《五官》为题仿写《手指》;2.仿照本文结构写法,以《我幸福的一家》为题写篇小短文;3.把课堂上你写的小练笔扩充为一篇400字的文章,并为文章取上合适的题目。”
笔者想用这样的作业告诉学生:现在的课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编入教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为教师更应有效发掘教学资源,课后引导学生将课时进行的“小练笔”进一步内化提升,使学生在课堂中未说完的话,未诉尽的情在课后习作作业上获得展示的机会和平台。然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6]因此三种选项的课后习作设计以不同程度的要求进行训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作业。如选项“1.以《五官》为题仿写《手指》”教师从课堂上小练笔的“扶”到课后习作作业的“放”,学生便掌握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抓住事物具体特征的方法,并且在自己的文字中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为了达成语文知识系统的内化提升,教者把课堂上的“小练笔”升级为课后习作训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练笔的乐趣,而不再感到往日在习作上坡度高、提笔难的困惑。熟能生巧,持之以恒,这是孩子书面语言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也是检验教法的重要手段。
五、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升华,课外阅读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必须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二者有机整合。”实现课外自读和课内自悟,然后读与悟要通过写的实践与体验才能内化与巩固,写强调与读必须在同一频道上,及时且不断深入,学生的读与悟才能变成学生阅读分析与逻辑表达能力之得。所以,没有写的链接,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只有读写链接,才能帮助学生出课堂浅阅读的泥潭。
参考文献:
[1]陈桂萍.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与“悟”结合探析[J].宁夏教育科研,2015(03).
[2]王天增.浅谈小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的方法[J].理论与实践(实践讲堂),2016(2).
[3]鄂汉东.情境教学成就灵动的数学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1)
[5]刘娟.以读促写 结合有“法”——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及示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05).
【关键词】读写链接;阅读;支架;情境;体验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读书节”“读书月”“全民悦读”这些词汇可以说是不绝于耳,流动“图书角”也常见于公园角、绿道旁等,让社区群众时有一种文化浸润的幸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回遇见此番阅读的景象诚然欣喜,但也不得不思索:在语文课堂上,该如何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堂应该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博读与强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出语文课堂浅阅读的泥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手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课前导自读:重在方法指引,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
“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倡导的是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真实感悟,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课前自读的习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培养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自读课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自读课文的热情,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兴趣。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交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教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自读方法的指引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展开自学,既能培养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预习效率。笔者还考虑到学生能力及兴趣需求各异,将自读方法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捕鱼”,把“因材施教”亦落实在课前自读课文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可攀越的阅读支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阅读提供的阅读支架主要体现在:一是体现在平时教学中阅读方法的指导;二是体现在对学生课前阅读任务的布置要明确与具体。
笔者在《手指》教学的具体做法是,结合本学期语文预习计划及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提升下以几个阅读方向,为学生的阅读提升方法指引:1.从课文题目(课文内容)中联想到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古诗词、文章、书籍、歌曲、电视节目、电影、人物、一件事……2.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3.读懂课文的写作特点;4.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5.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懂得这些词语的解释;6.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7.会仿写课文的这句话(这段话、这篇文章)……8.读完课文,我有一个疑惑,想问问同学们和老师,为什么……9.我很欣赏课文的这句话(这段话),因为……10.文章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刻,我的体会是……11.文章读完后,我感受深刻,因为我收获了(懂得了、明白了)……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通过前面的几个课前阅读指引,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也能初步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和认识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课中诱自悟:重在情境诱导,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对语文教学来说强调的是课堂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至关的作用。“课堂上没有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课堂上只有读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所以,深度的阅读教学强调读与悟相得益彰。课堂阅读能否顺利生悟,需要教师以读为基础,寻找问题切入点,通过情境诱导,为其提供思维支架。所谓“以入情,循路而入境”,创设以渗透教学目的、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将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情感融入文本内容,其思维便会变得活跃。
在这一环节,笔者首先播放音乐,和学生合唱班歌《琵琶行》,并通过寻找诗中手指的蛛丝马迹,来创造课堂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活跃的课堂自悟和踊跃的课堂交流奠设基础。然后笔者通过两个方向诱导学生来自阅读之悟:一是诱导学生之说,通过说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具体做法是通过问题与任务驱动:“同学们通过课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让学生分组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汇报作出相应的点评、指导、鼓励、表扬、指正等。二是分享教师之思,通过分享来丰富学生之思。笔者通过一句“老师也想向大家说说读后的体会好吗?”很自然把自己变成学生平等的角色,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说出文章中被学生忽略的重点内容,进行针对性纠偏。
以学生的课前自读为基础,在课堂分享環节,其实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入的过程。因而这个环节,关键是教师要以思维为支点,借助多种独立思维和合力思维等等脚手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深化阅读感知的效果。这一环节教师的操作要通过问题和任务驱动,再融入赏识教育,培养学生敢问、敢说、敢于交流的意识。
三、课堂及时链:重在仿作体验,为学生提供深悟支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还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各自孤立进行,既不利于引导学生阅读的深入和内化,也不利于写作的及时有效开展。[5]特级教师于永正也强调:“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课堂上“及时”的仿作体验,如“小练笔、仿写”等片段文体,它因文而生,也因思而盛。课文上的一切巧合皆可撷取让学生学写一些小片段。通过发挥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高效语文课堂加油助力。 此环节笔者先播放学生综合实践学习视频,视频为该班学生本学期到惠州市惠阳区秋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培训场景,然后出示学生在实践基地摆拍“千手观音”图片,提问:“你可以为这张照片取个名字吗?”此问意在让学生联想到身边的人和事,旨在渗透写作方法以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学生为图片取了些名字,如“团结的宿舍”“团结就是力量”“千手猪蹄”“千手观音”“百足之虫”等,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自己为图片取的名字——“让我助你一臂之力”。师生不吝分享课堂上真实的想法,在拓宽思维空间的同时亦紧紧围绕着“团结”的主题顺势而为。最后出示仿写第一道例句:“当你哭泣的时候,让我助你一臂之力;当你委屈的时候,让我助你一臂之力;____,____。”因仿写例句较简单,学生很轻易可完成。根据现场的教学效果,(下转第14版)(上接第13版)笔者把仿写训练难度升级,例句出示:“当你哭泣的时候,让我助你一臂之力,你将不再沮丧;当你委屈的时候,让我助你一臂之力,你将不再受伤;____,____ 。”仿写难度的升级体现了“备学生”的现场学习效果,而提取生活中身边的素材,更能令学生感兴趣,所续的仿写内容恰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及切身的体会,不再重现过去但凡看到仿写训练题就产生抵触的心理。按仿写中例句的提示及时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联想起自己曾遇到的困难,回忆起曾帮助他人之事,激发起学生对“援助之手”的真正理解。此环节的设计为本课重难点的升华,引发了学生对文本深悟提供了思维的支架。
以学生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掌握习作方法。笔者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服务课堂,激发兴趣,拓展课外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课本中,由于学生所学内容有限,课本中的话题和场景也有限,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育素材,及时抓住教育契机,结合语言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如此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及时教会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
四、课后深入链:重在内化提升,为学生提供生成支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老师在教学上不仅要体现这一理念,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亦然。语文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积淀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巧设小练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课后习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在课堂上意犹未尽的“小练笔”环节得以内化提升,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生成支架。
作文教學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靠每单元一次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语文老师们深有同感,学生每次习作时,总会看到学生“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甘为咬手指”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笔者会将课堂上的小练笔于课后作业设计上“升级”,如《手指》的推荐作业为三种选择:“1.以《五官》为题仿写《手指》;2.仿照本文结构写法,以《我幸福的一家》为题写篇小短文;3.把课堂上你写的小练笔扩充为一篇400字的文章,并为文章取上合适的题目。”
笔者想用这样的作业告诉学生:现在的课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编入教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为教师更应有效发掘教学资源,课后引导学生将课时进行的“小练笔”进一步内化提升,使学生在课堂中未说完的话,未诉尽的情在课后习作作业上获得展示的机会和平台。然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6]因此三种选项的课后习作设计以不同程度的要求进行训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作业。如选项“1.以《五官》为题仿写《手指》”教师从课堂上小练笔的“扶”到课后习作作业的“放”,学生便掌握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抓住事物具体特征的方法,并且在自己的文字中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为了达成语文知识系统的内化提升,教者把课堂上的“小练笔”升级为课后习作训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练笔的乐趣,而不再感到往日在习作上坡度高、提笔难的困惑。熟能生巧,持之以恒,这是孩子书面语言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也是检验教法的重要手段。
五、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升华,课外阅读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必须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二者有机整合。”实现课外自读和课内自悟,然后读与悟要通过写的实践与体验才能内化与巩固,写强调与读必须在同一频道上,及时且不断深入,学生的读与悟才能变成学生阅读分析与逻辑表达能力之得。所以,没有写的链接,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只有读写链接,才能帮助学生出课堂浅阅读的泥潭。
参考文献:
[1]陈桂萍.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与“悟”结合探析[J].宁夏教育科研,2015(03).
[2]王天增.浅谈小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的方法[J].理论与实践(实践讲堂),2016(2).
[3]鄂汉东.情境教学成就灵动的数学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1)
[5]刘娟.以读促写 结合有“法”——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及示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