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中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基础学科,在高中教育阶段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效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立足于我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来探究如何优化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学生个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主旋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在不断革新,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高效学习,实现对学科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本文在分析我校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考量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并调整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展开反思与探究,实现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革新与优化,完成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堂上学生缺少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数学需要多思考,多练习.这就需要学生勤动脑,多动手.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较多的追求:游戏、交友、看课外书等.高中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增加了学习数学的难度.每一次测试数学成绩都达不到理想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断被打击.
(二)课堂上学生缺少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时要能认真思考问题,对例题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事实上较多的学生学习数学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他们认为:学习数学不就是为了考试!他们从不思考考不好的原因,习惯性地推卸自己存在的问题,也失去了思考能力.
(三)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方法单一
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为提高数学成绩,许多地区都采用模式化推广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程序化,学生变成接受训练的物件,数学课变成训练课,数学的思考变成形式化.笔者参加某市开展的同课异构研讨课活动,听两位老师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节课进行课堂教学,基本程序为:学生学习课本例题—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教师点评表扬—学生上黑板完成练习—学生上讲台讲解练习—老师对题目变式—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本节课堂总结.两节课的共同之处是以学生练习为主,学生活动多,形成“学生自学—学生讲解—学生变式训练—学生总结”.在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育背景下,这真不愧为一节好课.学生通过训练掌握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可是,为什么会设计这些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有什么联系?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哪些能培养思维能力的问题?课堂教学如果缺少问题的討论与创新,学生如何能感兴趣?机械化的课堂训练,课后大量的作业,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淡而无味.
(四)课堂问题缺乏课后辅导
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影响,多数教师都会选择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授课,课堂讲解进度又不能太慢,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必然存在,这样会导致有的学生能跟上学习进度,有的学生跟不上,因此课堂教学会遗留许多问题,课后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课后的作业就不能完成,就会影响继续学习.因此,课后的及时辅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探究的几个原则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贴合学生学情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名学生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课程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感受,引导学生在发挥数学学科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在提高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加大高中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力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
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依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要达到教学要求就要精选教学内容,适当对课本的例题进行取舍融合,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对内容的精选融合要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得明白,这样他们在课后就有能力完成作业.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揭示数学本质
高中数学课程理念要求: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关价值.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进行优化,杜绝单一、程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要有效地开展揭示数学问题的讨论,要有目标地合作交流,要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要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展示.这些教学理念与形式要融合使用,具体针对某一节内容使用,而不能成为一种模式去推广,要结合学情,有效地揭示数学本质.
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措施
(一)重视课前设计,促进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的融合
高中数学学科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科,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他们会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因此在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情,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了解和研究,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其次,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媒体教学技术加以融合,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效揭示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定义”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初中的部分知识有交叉重叠,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解和研究,在备课阶段设计针对学生三角函数定义理解程度的测试,明确学生们是不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还是不理解三角函数值符号的变化,是三角函数定义应用方面存在问题还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将这些内容以逻辑链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利用数学GGB绘图软件将问题可视化,生成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三角函数定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师通过灵活的调整和动态化的设计,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探究性,吸引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教学语言,优化数学问题的设计与提问语言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语言是师生交流的工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以科学规范的教学语言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数学概念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在严谨的教学语言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升高中数学学科素养.与此同时,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运用严肃而规范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添加一些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提升自身参与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能太专业化,要有梯度,能通俗易懂,能揭示数学规律,还不能有歧义.提问语言要真诚、易懂,具有鼓励性.教师要能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出来,若有困难要及时提供引导语,回答错了也要给出积极的评价,不能歧视学生.例如在教学“圆的方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结合图形探究圆的特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圆下定义.学生通过比较采用逐步添加条件的方式对定义进行严格规范,再应用数学语言对圆给出定义,这样学生对定义就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圆方程.部分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不能很好地对圆给出定义,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出定义,让每名学生都获得成就感.教师通过浅显易懂的数学问题的设计,通过积极鼓励的教学语言,充分带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推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革新.
(三)重视树立学习信心,优化学生数学思维与解题的指导
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等原因,使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数学的困难直接体现在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解答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就从建立数学学习的思维习惯开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要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抽丝剥茧地联想思考.如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内容时,笔者就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上课学习时,有的学生能领会相应的基础内容,也能掌握基本的题型方法,思考问题时就像解决其他数学问题一样,找条件,套公式,这样对一些基本的问题的方法还管用,但对深奥的问题就不管用了.还有一些领会能力较差的学生,仅能记住各种公式,并不会如何应用.笔者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还是以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来解决这类问题,习惯于对数据的观察整理,习惯于套公式,不能从整体上分析思考问题.笔者明白这些以后,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首先让学生画图——画出三角形,讓学生将已知条件标到图形上,将数学题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图形语言,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不仅能明白各个条件,还能看到整体,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这道题具备什么条件?利用已知条件能求出哪些量?进一步能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引导,再看到解三角形的问题,首先画图,然后思考.思考习惯改变了,也能有信心解答问题了,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培养起来了,学生学习数学就不再畏惧了.
要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课堂的思维要优化,课后的学习指导也不可缺少.课后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针对某个数学题目与学生交流解题体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渴望,充满热爱.
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解决数学问题开始建立,解决数学问题,从培养思维开始;克服困难的方法有了,信心就有了,学生的个性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三、结束语
对照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学情,以贴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方式开展教学设计,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要以灵活的教学语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青浦县教学目标研究课题组.数学教学目标的分类、制定和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1989(1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学生个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主旋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在不断革新,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高效学习,实现对学科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本文在分析我校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考量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并调整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展开反思与探究,实现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革新与优化,完成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堂上学生缺少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数学需要多思考,多练习.这就需要学生勤动脑,多动手.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较多的追求:游戏、交友、看课外书等.高中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增加了学习数学的难度.每一次测试数学成绩都达不到理想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断被打击.
(二)课堂上学生缺少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时要能认真思考问题,对例题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事实上较多的学生学习数学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他们认为:学习数学不就是为了考试!他们从不思考考不好的原因,习惯性地推卸自己存在的问题,也失去了思考能力.
(三)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方法单一
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为提高数学成绩,许多地区都采用模式化推广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程序化,学生变成接受训练的物件,数学课变成训练课,数学的思考变成形式化.笔者参加某市开展的同课异构研讨课活动,听两位老师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节课进行课堂教学,基本程序为:学生学习课本例题—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教师点评表扬—学生上黑板完成练习—学生上讲台讲解练习—老师对题目变式—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本节课堂总结.两节课的共同之处是以学生练习为主,学生活动多,形成“学生自学—学生讲解—学生变式训练—学生总结”.在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育背景下,这真不愧为一节好课.学生通过训练掌握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可是,为什么会设计这些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有什么联系?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哪些能培养思维能力的问题?课堂教学如果缺少问题的討论与创新,学生如何能感兴趣?机械化的课堂训练,课后大量的作业,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淡而无味.
(四)课堂问题缺乏课后辅导
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影响,多数教师都会选择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授课,课堂讲解进度又不能太慢,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必然存在,这样会导致有的学生能跟上学习进度,有的学生跟不上,因此课堂教学会遗留许多问题,课后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课后的作业就不能完成,就会影响继续学习.因此,课后的及时辅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探究的几个原则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贴合学生学情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名学生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课程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感受,引导学生在发挥数学学科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在提高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加大高中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力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
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依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要达到教学要求就要精选教学内容,适当对课本的例题进行取舍融合,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对内容的精选融合要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得明白,这样他们在课后就有能力完成作业.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揭示数学本质
高中数学课程理念要求: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关价值.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进行优化,杜绝单一、程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要有效地开展揭示数学问题的讨论,要有目标地合作交流,要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要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展示.这些教学理念与形式要融合使用,具体针对某一节内容使用,而不能成为一种模式去推广,要结合学情,有效地揭示数学本质.
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措施
(一)重视课前设计,促进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的融合
高中数学学科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科,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他们会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因此在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情,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了解和研究,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其次,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媒体教学技术加以融合,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效揭示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定义”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初中的部分知识有交叉重叠,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解和研究,在备课阶段设计针对学生三角函数定义理解程度的测试,明确学生们是不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还是不理解三角函数值符号的变化,是三角函数定义应用方面存在问题还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将这些内容以逻辑链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利用数学GGB绘图软件将问题可视化,生成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三角函数定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师通过灵活的调整和动态化的设计,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探究性,吸引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教学语言,优化数学问题的设计与提问语言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语言是师生交流的工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以科学规范的教学语言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数学概念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在严谨的教学语言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升高中数学学科素养.与此同时,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运用严肃而规范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添加一些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提升自身参与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能太专业化,要有梯度,能通俗易懂,能揭示数学规律,还不能有歧义.提问语言要真诚、易懂,具有鼓励性.教师要能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出来,若有困难要及时提供引导语,回答错了也要给出积极的评价,不能歧视学生.例如在教学“圆的方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结合图形探究圆的特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圆下定义.学生通过比较采用逐步添加条件的方式对定义进行严格规范,再应用数学语言对圆给出定义,这样学生对定义就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圆方程.部分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不能很好地对圆给出定义,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出定义,让每名学生都获得成就感.教师通过浅显易懂的数学问题的设计,通过积极鼓励的教学语言,充分带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推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革新.
(三)重视树立学习信心,优化学生数学思维与解题的指导
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等原因,使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数学的困难直接体现在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解答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就从建立数学学习的思维习惯开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要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抽丝剥茧地联想思考.如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内容时,笔者就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上课学习时,有的学生能领会相应的基础内容,也能掌握基本的题型方法,思考问题时就像解决其他数学问题一样,找条件,套公式,这样对一些基本的问题的方法还管用,但对深奥的问题就不管用了.还有一些领会能力较差的学生,仅能记住各种公式,并不会如何应用.笔者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还是以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来解决这类问题,习惯于对数据的观察整理,习惯于套公式,不能从整体上分析思考问题.笔者明白这些以后,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首先让学生画图——画出三角形,讓学生将已知条件标到图形上,将数学题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图形语言,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不仅能明白各个条件,还能看到整体,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这道题具备什么条件?利用已知条件能求出哪些量?进一步能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引导,再看到解三角形的问题,首先画图,然后思考.思考习惯改变了,也能有信心解答问题了,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培养起来了,学生学习数学就不再畏惧了.
要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课堂的思维要优化,课后的学习指导也不可缺少.课后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针对某个数学题目与学生交流解题体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渴望,充满热爱.
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解决数学问题开始建立,解决数学问题,从培养思维开始;克服困难的方法有了,信心就有了,学生的个性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三、结束语
对照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学情,以贴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方式开展教学设计,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要以灵活的教学语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青浦县教学目标研究课题组.数学教学目标的分类、制定和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19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