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一大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促使高等院校各专业开始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会计学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必须摒弃原有的理论课为主的课程体系,引入协同创新理念和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加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分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财务人才。据此,主要以洛阳师范学院会计系为例,探讨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以达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78
协同创新是促进科研与经济深度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校企合作是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高校应“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协同创新。2015年,教育部下发《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但是“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利用协同创新理念,引导高校实现向应用型转型成为目前会计专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1校企合作現状——以洛阳师范学院会计系为例
校企合作是高校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阶段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实现形式,而会计学作为我校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之一,更应该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从目前我校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多以战略合作、挂牌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这些合作方式总体上讲,形式大于实质。即使是合作形式更加具体的企业冠名班、创业班等项目,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也基本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方面的素养效果不显著,往往是浪费了时间,也耽误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财务实践工作与会计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新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既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才是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我校会计专业成立时间短,仅五年,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依然沿用重理论、轻实务,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满腹理论知识,缺乏实务操作能力,很难在毕业后快速的融入到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这不符合我校建立应用型大学、会计系建设应用型专业的转型方向,所以结合目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如何构建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推动会计学专业与企业更深层次的具体合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提升会计专业就业水平,成为高等院校协同创新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目前国内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沿用教育部的规定,大部分高校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或将此类拆分为“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非会计类)”、“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任意选修课”和“其它(实习、实践、论文)”5大类。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会计学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会计专业学分相对较高。与国外的120-128分学分要求相比,国内大学对会计专业学分要求相对较高,在145-170之间,这主要是因为基础课程多,占据了大量的学时,导致高校自主设计课程的空间变小。
第二,专业基础课较多。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中,“专业化”课程占比较大,即会计专业课程较多,划分过细,例如《财务分析》课程本身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在大部分院系都单独成一门专业课,这样虽然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比较深入,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不利于他们的长远职业发展,也不能适应如今多变的外部环境,而且这样的划分,让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的实践花费在很可能重复的课堂学习中,减少了学生毕业前实习实践的机会。
第三,将论文、实习等作为独立的考核形式而不是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在社会实践、实习、学位论文方面,我国高校一般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学位论文学分、实习学分和社会实践学分,在最后一学年进行集中考核。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校一般很难将数以百计的毕业生安排在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实习,因此毕业实习大多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毕业论文也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一个经管类主题进行撰写,很多情况会与会计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背道而驰。
第四,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目前我国一般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课教学,以各种资格考试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但是在培养核算技能,掌握审计方法,培育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方面,涉及的课程少,且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
3现有会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洛阳师范学院会计系为例
洛阳师范学院会计系自2011年成立至今,不断在改革中寻求专业的转型突破,并在2016年被学校指定为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第一批试点专业。虽然院系近几年在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完善培养方案,但是从毕业生反馈来看,会计专业课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课程实践性不够
社会对应用型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在专业技能方面,但是我院会计系专业课程主要依据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设置,实践课程考核把关不严,教学过程也以理论考试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好就代表能力强。这种学院式的培养模式已经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的缺失,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3.2理论课程内容重复
会计课程设置理念陈旧,没有与国际接轨。随着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会计的功能性由原来的偏重于核算已经向侧重于管理会计转移,企业也更加注重会计在管理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大部分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体现出这样的变化。例如成本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课程存在很多的内容重复,国外已经将成本会计并入管理会计中。课程内容重叠导致的重复学习,不仅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授课。
3.3专业课涉及范围窄
会计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毕业生在未来从业中不仅需要处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问题,还需要面对很多经济决策、管理决策,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多种多样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路及方法,比教授会计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除了设置管理学、经济学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外,并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课程,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4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4.1对内容重复的专业理论课进行整合
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课时,可以对现有理论课进行整合,例如将成本会计按内容分别列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与成本管理课程重复的内容并入其中一门课程;适当增加财务管理课程学时,将财务分析课程并入财务管理课程等,通过对会计专业各课程的内容的统筹考虑,建立课程群,使课时和课程设置达到最优化。
4.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增加理论课程的实践考核
新的课程体系可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启迪式教学,放弃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将课堂作为一个讨论和提问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由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补充学生自学中遗漏的知识。将专业课考核方式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同时可以将两部分考核分别放在不同学期。其中可将实践部分放在学生企业实习阶段进行。
4.3开展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专业因其发展潜力大,入行门槛较低等优势,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近年来,会计专业在各院校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但是良好的招生形势不仅带来四年后的就业压力,也给学生在校的实践安排带来不小的困难。校企合作育人虽然是很好的协同创新方式,但是企业接收实习生能力有限,高校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习,例如与合作企业共同录制工作岗位纪录片,让学生不进企业就可以了解财务部门各岗位工作内容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购买情景模拟软件,通过模拟银行业务、出纳业务、税务业务等,让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程序。此外,可根据学生实习前的考核成绩,择优到大型优质企业进行在岗实习,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动力。
4.4與大型企业合作,引入PST-CCE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课程中采用PST-CCE(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人才培养模式。先由专业课教师考察不同行业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情况,分析从事各岗位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以后,再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应该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开展比较好的企业进行岗位研究,设计出一套能力提升课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财务人才。
4.5设置涵盖范围更广的选修课
当今社会上基础的会计人才已近接近饱和,但是企事业单位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大。高等院校应针对这一情况,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区别化,利用高等院校丰富的专业资源,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如商业伦理、制度设计、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具备全方位能力和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财务人员。
总体来说,要顺利实现会计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型,必须以协同创新为主要方式,不断改革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双方共赢,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财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珈希.会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9).
[2]郝桂岩,时晓晖,吴雷.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成本会计教学的目标定位与课程内容重构[J].科技、经济、市场,2016,(5):209210.
[3]王志亮.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6,(23):105107.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78
协同创新是促进科研与经济深度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校企合作是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高校应“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推进协同创新。2015年,教育部下发《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但是“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利用协同创新理念,引导高校实现向应用型转型成为目前会计专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1校企合作現状——以洛阳师范学院会计系为例
校企合作是高校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阶段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实现形式,而会计学作为我校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之一,更应该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从目前我校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多以战略合作、挂牌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这些合作方式总体上讲,形式大于实质。即使是合作形式更加具体的企业冠名班、创业班等项目,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也基本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方面的素养效果不显著,往往是浪费了时间,也耽误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财务实践工作与会计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新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既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才是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我校会计专业成立时间短,仅五年,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依然沿用重理论、轻实务,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满腹理论知识,缺乏实务操作能力,很难在毕业后快速的融入到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这不符合我校建立应用型大学、会计系建设应用型专业的转型方向,所以结合目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如何构建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推动会计学专业与企业更深层次的具体合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提升会计专业就业水平,成为高等院校协同创新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目前国内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沿用教育部的规定,大部分高校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或将此类拆分为“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非会计类)”、“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任意选修课”和“其它(实习、实践、论文)”5大类。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会计学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会计专业学分相对较高。与国外的120-128分学分要求相比,国内大学对会计专业学分要求相对较高,在145-170之间,这主要是因为基础课程多,占据了大量的学时,导致高校自主设计课程的空间变小。
第二,专业基础课较多。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中,“专业化”课程占比较大,即会计专业课程较多,划分过细,例如《财务分析》课程本身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在大部分院系都单独成一门专业课,这样虽然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比较深入,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不利于他们的长远职业发展,也不能适应如今多变的外部环境,而且这样的划分,让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的实践花费在很可能重复的课堂学习中,减少了学生毕业前实习实践的机会。
第三,将论文、实习等作为独立的考核形式而不是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在社会实践、实习、学位论文方面,我国高校一般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学位论文学分、实习学分和社会实践学分,在最后一学年进行集中考核。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校一般很难将数以百计的毕业生安排在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实习,因此毕业实习大多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毕业论文也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一个经管类主题进行撰写,很多情况会与会计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背道而驰。
第四,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目前我国一般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课教学,以各种资格考试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但是在培养核算技能,掌握审计方法,培育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方面,涉及的课程少,且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
3现有会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洛阳师范学院会计系为例
洛阳师范学院会计系自2011年成立至今,不断在改革中寻求专业的转型突破,并在2016年被学校指定为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第一批试点专业。虽然院系近几年在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完善培养方案,但是从毕业生反馈来看,会计专业课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课程实践性不够
社会对应用型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在专业技能方面,但是我院会计系专业课程主要依据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设置,实践课程考核把关不严,教学过程也以理论考试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好就代表能力强。这种学院式的培养模式已经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的缺失,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3.2理论课程内容重复
会计课程设置理念陈旧,没有与国际接轨。随着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会计的功能性由原来的偏重于核算已经向侧重于管理会计转移,企业也更加注重会计在管理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大部分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体现出这样的变化。例如成本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课程存在很多的内容重复,国外已经将成本会计并入管理会计中。课程内容重叠导致的重复学习,不仅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授课。
3.3专业课涉及范围窄
会计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毕业生在未来从业中不仅需要处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问题,还需要面对很多经济决策、管理决策,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多种多样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路及方法,比教授会计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除了设置管理学、经济学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外,并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课程,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4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4.1对内容重复的专业理论课进行整合
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课时,可以对现有理论课进行整合,例如将成本会计按内容分别列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与成本管理课程重复的内容并入其中一门课程;适当增加财务管理课程学时,将财务分析课程并入财务管理课程等,通过对会计专业各课程的内容的统筹考虑,建立课程群,使课时和课程设置达到最优化。
4.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增加理论课程的实践考核
新的课程体系可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启迪式教学,放弃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将课堂作为一个讨论和提问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由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补充学生自学中遗漏的知识。将专业课考核方式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同时可以将两部分考核分别放在不同学期。其中可将实践部分放在学生企业实习阶段进行。
4.3开展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专业因其发展潜力大,入行门槛较低等优势,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近年来,会计专业在各院校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但是良好的招生形势不仅带来四年后的就业压力,也给学生在校的实践安排带来不小的困难。校企合作育人虽然是很好的协同创新方式,但是企业接收实习生能力有限,高校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习,例如与合作企业共同录制工作岗位纪录片,让学生不进企业就可以了解财务部门各岗位工作内容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购买情景模拟软件,通过模拟银行业务、出纳业务、税务业务等,让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程序。此外,可根据学生实习前的考核成绩,择优到大型优质企业进行在岗实习,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动力。
4.4與大型企业合作,引入PST-CCE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课程中采用PST-CCE(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人才培养模式。先由专业课教师考察不同行业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情况,分析从事各岗位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以后,再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应该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开展比较好的企业进行岗位研究,设计出一套能力提升课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财务人才。
4.5设置涵盖范围更广的选修课
当今社会上基础的会计人才已近接近饱和,但是企事业单位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大。高等院校应针对这一情况,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区别化,利用高等院校丰富的专业资源,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如商业伦理、制度设计、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具备全方位能力和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财务人员。
总体来说,要顺利实现会计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型,必须以协同创新为主要方式,不断改革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双方共赢,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财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珈希.会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9).
[2]郝桂岩,时晓晖,吴雷.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成本会计教学的目标定位与课程内容重构[J].科技、经济、市场,2016,(5):209210.
[3]王志亮.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6,(2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