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数学“八个培养”教学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数学“八个培养”教学法。主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很有成效,让学生在自觉学习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八个培养 学习习惯
  现代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持续地听课,数学学习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思维迟延,跟不上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长期以来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长期使用“八个培养”教学法,很有成效,可供大家参阅。
  一、培养阅读的习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①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②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③表示角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④角度怎样进行换算?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二、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三、培养质疑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外随时都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埋在心里的想法、引申出的知识点等向师生提出,或在课堂上专门留一定空间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能提出疑问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勤思多问的习惯。
  四、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线”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五、培养动手能力。动手作图、动手制作等经常出现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我在讲“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时,提早安排学生分组用不同方法动手做圆柱、圆锥、正方体等模型和演示教具,在上课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得到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不同形式的平面展开图,然后又让学生利用这些模型构建房子、火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记忆更深,真正在乐中学、做中会、学有所用。
  六、培养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操作、演示、观察、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猜想、社会调查、收集数据等都是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七、培养总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会学生总结、归纳。如平行线的画法“一落、二靠、三推、四画”;让学生比较“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在镶嵌中让学生总结出“三四(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三六(等边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三十二(等边三角形和正十二边形);四三、四八、五和十”的口诀;还总结出求解证明常用的定理、性质;应用题的各大类型基本公式等。由于经常强调学生去归纳、总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八、培养学生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他们耐心细致地疏导,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程玉明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学习,山西新闻出版社,2013,2。
  [2]刘成渝 浅谈数学教学中八个培养.教与学,湖南教育,2014,5。
其他文献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
期刊
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很难预测的,好多老师遇到偶发事件,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处理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和麻烦。如何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要有暗示提醒的“指南针”  暗示提醒就是凭借言语、表情、眼神、手势等方式,用含蓄、间接的方法给人以启示。有的情况下,运用暗示提醒的技巧处理偶发事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
期刊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是丰富而多变的,笔者根据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结合数
期刊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巧妙导入  传统的新课导入能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找到所要学习内容的位置,并了解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但却很难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实施启迪学生思维和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新课引入的方法就打破了传统新课引入法的局限,它不求知识的完整与体系,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心理、生活入手,用一个或少数几个内容来引导学生
期刊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
期刊
摘 要:教师培训,在创造出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12345”县级指导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教育技能信息化,教师培训者职能转变和大校本培训体系三个方面的新探索;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在创造出“12345”县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学分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新探索。  关键词:学分制 教师培训 管理机制 新探索  “科研是第一生产力。”我们遵循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教导,提出:“用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用爱激励学生进步。主要从后进生的成因入手,采取的教学策略,用爱激励学生,关心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用爱激励 关注学生 感化学生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明确了实施美育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良好品质、高尚的艺术趣味,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成为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提倡首创精神  每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在对事物观察时,其看法、想法、感受及作画的手法都不一样。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和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有积极的情绪,有充沛的精力与体力;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思想火花,产生奇思妙想。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环境,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课堂谈起,把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与所有教育者一起分享。  关键词:爱的教育 和谐课堂 即时评价 激励机制  
期刊
一、案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背景  习题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理科的学习,学会概念、规律、公式固然重要,但如何教学生学会做习题并把习题做好更为关键。因为只有通过做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规律,以及公式的含义,为把知识更好应用于实践打好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