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所以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语文的本真是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率重要前提。在语文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学生能力不足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解决的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改变 “以人文性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教学为“以语言文字综合性运用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淡化语文课堂对文本的分析,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二是实现教学内容选择的转变,从教“语文课程的非本体”到教“语文课程本体”;三是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从课堂上“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从课堂上“分析课文内容”到“学会语文方法”;五是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变,从“老师教过了”到“学生学会了”。实现了这五个转变,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学生的写字能力问题,阅读能力问题,习作能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举个例子说明: 四年级上册21课《搭石》,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3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五个转变,对教学目标加以改变: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等词语。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涨”“惰”注意书写笔顺;“猛” “稳”注意汉字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乡亲们的心灵美,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背诵文中精彩段略并抄写下来;用句式“……不管……只要……一定……”写一段话;学习作者第4自然段中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心灵美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写出发生自己身边故事。 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发生了变化,重点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写生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再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乡亲们的心灵美,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把好的段略背诵下来并抄写,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还要抓住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训练,做到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把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过程。
第二、加大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课堂延伸到生活。首先是开展大阅读活动,组织教师少布置作业,精布置作业,给学生充足的自由阅读时间,增加课外阅读量,通过阅读积淀学生语文积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是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的课游离了文本的学习,成了自然课或社会课;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选择、整理和利用。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科书(或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现代教学媒体。语文教师要利用好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努力使语文教学新鲜、活泼、丰富起来。
二是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用,用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讲经济成本与效率。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不多见了,指导学生读课文不是用书而是读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图也非得再有多媒体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观摩课,如果教师没有用多媒体就评不上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我们主张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各个地方的特点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
第三、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理念的推动下,“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已成为不争的共识。如今班级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转化成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创新知识、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的大舞台,课堂教学的格局已经由过去的“几十个学生跟着老师学语文”转变为“老师帮助几十个学生自主合作学语文”。因此,班级化的课堂教学不再因为老师的存在、同学的存在而泯灭自己的个性,恰恰相反,因为和不同个性的同学、老师在一起共同学习,才使得自己的个性在他人面前、在集体之中得以张扬和显现。
第四、“跳”出语文学语文
“‘跳’出语文学语文”,这里的两个语文,前者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狭隘的语文教学;后者指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即综合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大语文教学。若教师能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内容或课外的相关内容,如学到地球的美丽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科学课上所介绍的地球知识;如学到古诗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学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将课文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且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广泛阅读,学好其他学科。
第五、实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持续发展
分层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学生大体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其次,实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和作业难易程度的分层,教师教学时,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由此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据,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对于作业的分层,可以采用“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真正达到课文的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什么,怎么评”对教学、学习方式的采用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探究,积极进取,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改革。
第一、改变 “以人文性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教学为“以语言文字综合性运用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淡化语文课堂对文本的分析,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二是实现教学内容选择的转变,从教“语文课程的非本体”到教“语文课程本体”;三是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从课堂上“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从课堂上“分析课文内容”到“学会语文方法”;五是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变,从“老师教过了”到“学生学会了”。实现了这五个转变,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学生的写字能力问题,阅读能力问题,习作能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举个例子说明: 四年级上册21课《搭石》,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3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五个转变,对教学目标加以改变: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等词语。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涨”“惰”注意书写笔顺;“猛” “稳”注意汉字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乡亲们的心灵美,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背诵文中精彩段略并抄写下来;用句式“……不管……只要……一定……”写一段话;学习作者第4自然段中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心灵美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写出发生自己身边故事。 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发生了变化,重点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写生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再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乡亲们的心灵美,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把好的段略背诵下来并抄写,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还要抓住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训练,做到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把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过程。
第二、加大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课堂延伸到生活。首先是开展大阅读活动,组织教师少布置作业,精布置作业,给学生充足的自由阅读时间,增加课外阅读量,通过阅读积淀学生语文积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是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的课游离了文本的学习,成了自然课或社会课;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选择、整理和利用。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科书(或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现代教学媒体。语文教师要利用好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努力使语文教学新鲜、活泼、丰富起来。
二是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用,用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讲经济成本与效率。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不多见了,指导学生读课文不是用书而是读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图也非得再有多媒体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观摩课,如果教师没有用多媒体就评不上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我们主张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各个地方的特点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
第三、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理念的推动下,“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已成为不争的共识。如今班级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转化成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创新知识、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的大舞台,课堂教学的格局已经由过去的“几十个学生跟着老师学语文”转变为“老师帮助几十个学生自主合作学语文”。因此,班级化的课堂教学不再因为老师的存在、同学的存在而泯灭自己的个性,恰恰相反,因为和不同个性的同学、老师在一起共同学习,才使得自己的个性在他人面前、在集体之中得以张扬和显现。
第四、“跳”出语文学语文
“‘跳’出语文学语文”,这里的两个语文,前者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狭隘的语文教学;后者指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即综合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大语文教学。若教师能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内容或课外的相关内容,如学到地球的美丽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科学课上所介绍的地球知识;如学到古诗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学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将课文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且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广泛阅读,学好其他学科。
第五、实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持续发展
分层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学生大体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其次,实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和作业难易程度的分层,教师教学时,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由此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据,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对于作业的分层,可以采用“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真正达到课文的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什么,怎么评”对教学、学习方式的采用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探究,积极进取,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