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强调,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探究兴趣。那么在各类活动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給予幼儿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如何学会“放手”,让幼儿的自主探究更深入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尝试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使他们能想、能干、能看、能说、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获取丰富的知识,我们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追随幼儿的兴趣,在“放手”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幼儿融入大自然中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究。
晨间活动的时候,幼儿在广玉兰树下意外地发现一群蚂蚁正在搬运一只死去的昆虫。在幼儿看来,小小的蚂蚁身上藏着一百个问号: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昆虫?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这么大的昆虫能放回洞里吗?蚂蚁喜欢吃什么?怎么会有那么多蚂蚁来帮忙?它们为什么不会迷路……围绕蚂蚁,幼儿有太多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整个上午幼儿都在幼儿园的大树下、沙池旁、竹林里、种植园地自发地寻找、观察、讨论。幼儿的问题千奇百怪,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尽快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老师,为什么蚂蚁要搬运小昆虫?”“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蚂蚁在一起?”“老师,老师,蚂蚁不是喜欢吃甜甜的东西吗?”“老师,为什么……”幼儿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寄希望于教师说、教师讲,而他们自己只需要听就好。
看着幼儿求知的眼神,我们想了很多。我们发现以前总是急于把自己知道的灌输给他们, 幼儿也大多全盘接受,虽然大部分情况下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施时总是缺了点什么。久而久之,如此单向的“老师,你来说”换来的自然是幼儿主动性思考的缺失。我们都知道,直接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幼儿,幼儿的能力是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的。于是,我们积极地进行反思:教师的责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学,教幼儿学,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会学,这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
于是,我们坚定了想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定要改变幼儿“唯老师是从”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将“问题之球”抛给幼儿,尝试把幼儿与教师间的交流从“老师,你来说”变为“我知道、我觉得”,从“以教师表述为主”变为“幼儿讲述为主”,从“以教师单方给予为主”变为“师幼双方共同设疑解答交流为主”,希望幼儿多说“可是、但是、为什么、我觉得、我认为、我想”……
为了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我们在阅读区增添了与蚂蚁相关的科学绘本;在科学区里增添了放大镜、小木棍等材料;在阳台种植区里放置了蚂蚁城堡工坊……师幼间关于蚂蚁的全景谈话活动也由此展开。
1.以“趣”学为第一动力:置入自由情境,捕捉发现瞬间
兴趣是快乐学习的种子,有了兴趣幼儿才会“悦”学。教师大胆放手,让幼儿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发现与探索,幼儿通过绘本了解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特征,通过蚂蚁城堡工坊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等,教师在过程中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发现幼儿对蚂蚁爱吃什么和怎么搬运食物特别感兴趣。在谈话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幼儿探究蚂蚁的画面,运用探究式提问引发幼儿的共鸣,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探索与发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幼儿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发现,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欲望。
2.以“动”学为第一形式:植入互动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我问答”的游戏形式贯穿整个谈话过程,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自主提出问题,如幼儿提出“小昆虫是蚂蚁的食物吗”“蚂蚁是怎么搬运食物的”“蚂蚁为什么可以搬动很大的东西”等等,然后自我解决,幼儿则在互动与分享的情境氛围中巩固了已有经验,猜想着未知的经验。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拓展,将儿歌《蚂蚁搬豆》贯穿于情境之中,引导幼儿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在互动的情境氛围中,幼儿巩固了已有经验,激发了探究兴趣,从而获得快乐愉悦的学习体验。
3.以“享”学为第一历程:生成问题网络,引发活动深入
幼儿探究、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的过程。教师通过提问“关于蚂蚁的事情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想问的”,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地发现问题并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一个个稚趣而又特别的问题喷涌而出,再次生成了关于蚂蚁的问题网络,也为课程故事做好了铺垫。一节活动的时间有限,幼儿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记录,教师则及时给予支持,将记录表放在活动室里,幼儿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给予幼儿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幼儿享受发现问题的快乐。
4.以“智”学为第一能倾:拓展多元思维,促进长线发展
活动最后,教师将寻找答案的“问题之球”再次抛还给幼儿,指引幼儿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成为幼儿再次探究的起点。鼓励幼儿开拓思维,搜集资料,整合多种资源,如幼儿在活动中提到的采用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在书本中收获知识、通过电脑和手机搜索百科资料、做实验、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问题网络寻求答案。“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教师适时的“放手”和适宜的引导,让幼儿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态度,鼓励幼儿学会学习,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加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体验合作探究和主动发现的乐趣,为幼儿的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互动分享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着未知的经验,教师则适时地发问、及时地记录、耐心地倾听。这样的谈话活动,是经验的分享,是情感的互动,是幼儿探究生活、互动交流、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教师丰盈自己生命的幸福点,更是师幼间和谐关系的再生。
晨间活动的时候,幼儿在广玉兰树下意外地发现一群蚂蚁正在搬运一只死去的昆虫。在幼儿看来,小小的蚂蚁身上藏着一百个问号: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昆虫?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这么大的昆虫能放回洞里吗?蚂蚁喜欢吃什么?怎么会有那么多蚂蚁来帮忙?它们为什么不会迷路……围绕蚂蚁,幼儿有太多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整个上午幼儿都在幼儿园的大树下、沙池旁、竹林里、种植园地自发地寻找、观察、讨论。幼儿的问题千奇百怪,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尽快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老师,为什么蚂蚁要搬运小昆虫?”“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蚂蚁在一起?”“老师,老师,蚂蚁不是喜欢吃甜甜的东西吗?”“老师,为什么……”幼儿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寄希望于教师说、教师讲,而他们自己只需要听就好。
看着幼儿求知的眼神,我们想了很多。我们发现以前总是急于把自己知道的灌输给他们, 幼儿也大多全盘接受,虽然大部分情况下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施时总是缺了点什么。久而久之,如此单向的“老师,你来说”换来的自然是幼儿主动性思考的缺失。我们都知道,直接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幼儿,幼儿的能力是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的。于是,我们积极地进行反思:教师的责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学,教幼儿学,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会学,这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
于是,我们坚定了想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定要改变幼儿“唯老师是从”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将“问题之球”抛给幼儿,尝试把幼儿与教师间的交流从“老师,你来说”变为“我知道、我觉得”,从“以教师表述为主”变为“幼儿讲述为主”,从“以教师单方给予为主”变为“师幼双方共同设疑解答交流为主”,希望幼儿多说“可是、但是、为什么、我觉得、我认为、我想”……
为了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我们在阅读区增添了与蚂蚁相关的科学绘本;在科学区里增添了放大镜、小木棍等材料;在阳台种植区里放置了蚂蚁城堡工坊……师幼间关于蚂蚁的全景谈话活动也由此展开。
1.以“趣”学为第一动力:置入自由情境,捕捉发现瞬间
兴趣是快乐学习的种子,有了兴趣幼儿才会“悦”学。教师大胆放手,让幼儿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发现与探索,幼儿通过绘本了解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特征,通过蚂蚁城堡工坊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等,教师在过程中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发现幼儿对蚂蚁爱吃什么和怎么搬运食物特别感兴趣。在谈话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幼儿探究蚂蚁的画面,运用探究式提问引发幼儿的共鸣,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探索与发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幼儿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发现,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欲望。
2.以“动”学为第一形式:植入互动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我问答”的游戏形式贯穿整个谈话过程,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自主提出问题,如幼儿提出“小昆虫是蚂蚁的食物吗”“蚂蚁是怎么搬运食物的”“蚂蚁为什么可以搬动很大的东西”等等,然后自我解决,幼儿则在互动与分享的情境氛围中巩固了已有经验,猜想着未知的经验。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拓展,将儿歌《蚂蚁搬豆》贯穿于情境之中,引导幼儿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在互动的情境氛围中,幼儿巩固了已有经验,激发了探究兴趣,从而获得快乐愉悦的学习体验。
3.以“享”学为第一历程:生成问题网络,引发活动深入
幼儿探究、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的过程。教师通过提问“关于蚂蚁的事情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想问的”,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地发现问题并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一个个稚趣而又特别的问题喷涌而出,再次生成了关于蚂蚁的问题网络,也为课程故事做好了铺垫。一节活动的时间有限,幼儿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记录,教师则及时给予支持,将记录表放在活动室里,幼儿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给予幼儿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幼儿享受发现问题的快乐。
4.以“智”学为第一能倾:拓展多元思维,促进长线发展
活动最后,教师将寻找答案的“问题之球”再次抛还给幼儿,指引幼儿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成为幼儿再次探究的起点。鼓励幼儿开拓思维,搜集资料,整合多种资源,如幼儿在活动中提到的采用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在书本中收获知识、通过电脑和手机搜索百科资料、做实验、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问题网络寻求答案。“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教师适时的“放手”和适宜的引导,让幼儿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态度,鼓励幼儿学会学习,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加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体验合作探究和主动发现的乐趣,为幼儿的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互动分享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着未知的经验,教师则适时地发问、及时地记录、耐心地倾听。这样的谈话活动,是经验的分享,是情感的互动,是幼儿探究生活、互动交流、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教师丰盈自己生命的幸福点,更是师幼间和谐关系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