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丰子恺的《我们这些大人》,感觉自己正在面对一位心地异常善良而坦率的长者,听他毫无保留地倾吐肺腑之言。丰子愷不但是漫画家,更是一位儿童教育家,他的教育观念看似“无为”,但是仔细想想,丰子恺其实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说真心话、实在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确实应该跟丰子恺学习儿童教育方法。
富有同理心
“大人跟孩子说话要站在小孩子角度去说,说的要是小孩子的话,这样孩子才爱听,才愿意听,这样才是懂得小孩子心理的人。”丰子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书中,华瞻说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逃难”。丰子恺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设法探问为什么,最终明白孩子眼中的逃难竟然是大家都坐汽车,去看大轮船。逃难是多么惊慌、紧张的一种经历!假如我的孩子说出这样的答案,我定然会一声暴喝:“这是一件好事吗?”可是丰子恺不但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而且由此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孩子们能撤去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真相。孩子是创造者,是艺术国土的主人!
当阿宝和软软做事出现了问题,互相埋怨对方不对自己好的时候,丰子恺称赞他们是诚实的,是纯洁而不虚饰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当孩子与他人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逼着孩子自我反思。“一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要不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我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孩子常常委屈得一脸泪水。而当孩子受到表扬一脸喜悦时,我又会泼一盆冷水:“还有好多同学做得比你更好,你应该更努力才是。”我似乎很怕孩子觉得自己好,我害怕他骄傲,害怕他止步,害怕他不能够自我反思,所以,处处打压。我从来没设身处地去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忧伤,一直都冷静得像个旁观者,这对孩子是残酷的,不公平的。
注重仪式感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每到年三十晚上,丰子恺就会把大客厅布置得像个联欢场所,拉起各色彩带,大人小孩会一起做各种游戏,唱京戏选段,唱歌等。他们还会互送除夕福物。每人秘密购置一份礼物,供大家抽取。大家在美丽的烟火中,过一个热闹而有仪式感的年。
仪式感可以将生活中的平淡琐事转化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进而触动孩子的心灵。有两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心理实验,被实验者自行选择一个想加入的社团,但在真正加入社团之前需要经过筛选。三分之一被实验者需要经过苛刻的筛选过程;三分之一被实验者需要经过令人轻微不适的筛选过程;三分之一被实验者则不需要筛选就可以直接加入社团。筛选过后,所有的被实验者都需要试听一段社团成员的录音,录音内容被设计得尽量沉闷、枯燥。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苛刻考核的被实验者对枯燥的讨论内容评分最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经过苛刻的筛选仪式后,价值感倍增,加入该社团的意愿最为强烈,因此他们愿意为社团付出自己的努力。
在班级里,教师也可以抓住一些特定的事件,给予孩子们仪式感,从而让他们产生自豪、喜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为班集体服务。比如,每年的班干部竞选,我都会配上煽情的音乐和文字,并准备了设计精美的聘书发给竞选成功的学生,同时还有就职演说,增强仪式感。这样,不管是班干部,还是其他同学,都会觉得这个竞选的过程隆重而公平,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大家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就更加强烈。还有期末表彰大会,我都会为孩子们准备大红花和获奖证书,然后在音乐声中动情朗诵他们的事迹,让他们上台领奖。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都说,这真像“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他们做梦都盼着能够上台领奖呢!小小的仪式往往会成为孩子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借力好故事
《我们这些大人》整本书里没有出现过丰子恺对孩子的批评或说教。然而,丰子恺给孩子们讲的4个童年故事却耐人寻味。
《明心国》讲的是一个音乐老师因为迷路,走进了一个丛林。丛林里住着野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凸在胸前,好像玻璃做的。野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这里显现,不能瞒人。音乐老师羡慕不已,却因为有肉遮住心,被野人们送走。《幸福儿童》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黑暗社会里儿童的苦难。有两个孩子,他们的妈妈因为被诬陷推了外国的小孩,被关进监牢里3天,回家后两个孩子都快要饿死了。《生死关头》讲的是一个名叫王毅的人为了给多病的母亲治病,想去悬崖取神鸦的蛋。结果绳子脱手了,陷入危机。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在绳子荡回来的时候,纵身一跃,捉住了绳索,安全归来。《一篑之功》讲的是一位寡妇请工人掘盐井的故事。她的家境不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请掘井专家来掘盐井,掘了一百多天仍不见盐水。她卖布卖谷卖金钗,最终感动了工人,多掘了3天,终于掘通了盐水的大源泉,成为当地一大财主。这4个故事情节曲折,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故事里没有一句说教,可是听完后大家都明白这4个故事的启示:一为明心,一为苦难,一为勇气,一为坚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的丰盈与认知的局限使得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很多时候都是矛盾的。他们希望从大人这里得到帮助,却又讨厌枯燥的说教,不喜欢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和教育他们。这时候跟他们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讲别人的故事。这样可以让他们放下防御心理,跟我们一起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谈论问题,从而明白道理,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育的功利性让我们如同坐上了一辆疾驰的列车,没命地向前飞跑,去赶往那一个个标有“成功”“成名”的目标。我们乐此不疲,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们的感受。但愿我们都能像丰子恺这样,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还孩子一个自然、天真与浪漫的童年。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三十一中)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富有同理心
“大人跟孩子说话要站在小孩子角度去说,说的要是小孩子的话,这样孩子才爱听,才愿意听,这样才是懂得小孩子心理的人。”丰子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书中,华瞻说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逃难”。丰子恺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设法探问为什么,最终明白孩子眼中的逃难竟然是大家都坐汽车,去看大轮船。逃难是多么惊慌、紧张的一种经历!假如我的孩子说出这样的答案,我定然会一声暴喝:“这是一件好事吗?”可是丰子恺不但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而且由此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孩子们能撤去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真相。孩子是创造者,是艺术国土的主人!
当阿宝和软软做事出现了问题,互相埋怨对方不对自己好的时候,丰子恺称赞他们是诚实的,是纯洁而不虚饰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当孩子与他人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逼着孩子自我反思。“一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要不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我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孩子常常委屈得一脸泪水。而当孩子受到表扬一脸喜悦时,我又会泼一盆冷水:“还有好多同学做得比你更好,你应该更努力才是。”我似乎很怕孩子觉得自己好,我害怕他骄傲,害怕他止步,害怕他不能够自我反思,所以,处处打压。我从来没设身处地去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忧伤,一直都冷静得像个旁观者,这对孩子是残酷的,不公平的。
注重仪式感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每到年三十晚上,丰子恺就会把大客厅布置得像个联欢场所,拉起各色彩带,大人小孩会一起做各种游戏,唱京戏选段,唱歌等。他们还会互送除夕福物。每人秘密购置一份礼物,供大家抽取。大家在美丽的烟火中,过一个热闹而有仪式感的年。
仪式感可以将生活中的平淡琐事转化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进而触动孩子的心灵。有两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心理实验,被实验者自行选择一个想加入的社团,但在真正加入社团之前需要经过筛选。三分之一被实验者需要经过苛刻的筛选过程;三分之一被实验者需要经过令人轻微不适的筛选过程;三分之一被实验者则不需要筛选就可以直接加入社团。筛选过后,所有的被实验者都需要试听一段社团成员的录音,录音内容被设计得尽量沉闷、枯燥。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苛刻考核的被实验者对枯燥的讨论内容评分最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经过苛刻的筛选仪式后,价值感倍增,加入该社团的意愿最为强烈,因此他们愿意为社团付出自己的努力。
在班级里,教师也可以抓住一些特定的事件,给予孩子们仪式感,从而让他们产生自豪、喜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为班集体服务。比如,每年的班干部竞选,我都会配上煽情的音乐和文字,并准备了设计精美的聘书发给竞选成功的学生,同时还有就职演说,增强仪式感。这样,不管是班干部,还是其他同学,都会觉得这个竞选的过程隆重而公平,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大家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就更加强烈。还有期末表彰大会,我都会为孩子们准备大红花和获奖证书,然后在音乐声中动情朗诵他们的事迹,让他们上台领奖。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都说,这真像“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他们做梦都盼着能够上台领奖呢!小小的仪式往往会成为孩子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借力好故事
《我们这些大人》整本书里没有出现过丰子恺对孩子的批评或说教。然而,丰子恺给孩子们讲的4个童年故事却耐人寻味。
《明心国》讲的是一个音乐老师因为迷路,走进了一个丛林。丛林里住着野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凸在胸前,好像玻璃做的。野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这里显现,不能瞒人。音乐老师羡慕不已,却因为有肉遮住心,被野人们送走。《幸福儿童》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黑暗社会里儿童的苦难。有两个孩子,他们的妈妈因为被诬陷推了外国的小孩,被关进监牢里3天,回家后两个孩子都快要饿死了。《生死关头》讲的是一个名叫王毅的人为了给多病的母亲治病,想去悬崖取神鸦的蛋。结果绳子脱手了,陷入危机。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在绳子荡回来的时候,纵身一跃,捉住了绳索,安全归来。《一篑之功》讲的是一位寡妇请工人掘盐井的故事。她的家境不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请掘井专家来掘盐井,掘了一百多天仍不见盐水。她卖布卖谷卖金钗,最终感动了工人,多掘了3天,终于掘通了盐水的大源泉,成为当地一大财主。这4个故事情节曲折,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故事里没有一句说教,可是听完后大家都明白这4个故事的启示:一为明心,一为苦难,一为勇气,一为坚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的丰盈与认知的局限使得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很多时候都是矛盾的。他们希望从大人这里得到帮助,却又讨厌枯燥的说教,不喜欢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和教育他们。这时候跟他们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讲别人的故事。这样可以让他们放下防御心理,跟我们一起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谈论问题,从而明白道理,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育的功利性让我们如同坐上了一辆疾驰的列车,没命地向前飞跑,去赶往那一个个标有“成功”“成名”的目标。我们乐此不疲,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们的感受。但愿我们都能像丰子恺这样,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还孩子一个自然、天真与浪漫的童年。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三十一中)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