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思维过程的数学教学设计示例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暴露数学家、教材编写者、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阐明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思维结构的完善以及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透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视角,展现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暴露思维,揭示该公式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关键词】思维过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思维的本质是人脑中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人这一主体对客观现实,以及对主体自身活动的能动反映或理性认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过程,忽视了概念的萌生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方法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提出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常被这些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所掩盖.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愈来愈不被教育工作者认可,故建立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暴露思维过程的意义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如果教师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直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忽略学生的思维活动,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知识,死板地运用知识,故难以掌握知识的本质,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降低.故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实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
  一个完善的思维结构能赋予人一定的观察、记忆能力,有助于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由于学生主要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学习,因此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结构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思维形式作用于思维过程的不同环节,只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形式才能均衡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才会良好地形成.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大多是零散的,难以找到知识间内在联系,故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长,知识的遗忘速度也在加快.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被掩盖了某些思维过程,导致认知数学知识出现偏差,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建立、推广、发展具有巨大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全面、深刻地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四种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张乃达先生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即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成功的数学教学,就是实现这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与统一.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活动.一套良好的数学教材,应该是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前提下,教师以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活动为母版,通过创新设计,达到数学家、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和谐统一,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
  (一)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是展开数学教学的前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家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每一个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都充分蕴含着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故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在教师、课本的引导下,重现数学家的思維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得以展开的前提.
  (二)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四基”“四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通过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体会数学家的思维结构,总结数学家的思维方法,反思自己思维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推进自身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变,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目标,推动学生“四基”“四能”发展的关键,故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
  (三)教师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
  学生由于受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地完成对数学家思维过程的重现,也不能从已暴露的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中完成对数学信息的编码,也就不能使数学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就需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指导、调控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思维活动中的问题,清除学生遇到的障碍,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同步,以保证数学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四)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过程的母版
  数学教材是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按照数学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数学家的思维活动,设计出的辅助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蓝本.因此,数学教材充分暴露了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活动是根据学生一般心理状况设计的,故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跟着教材走,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结构.因此教材编写者的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过程的母版,教师需要在此母版之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编,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
  三、暴露思维过程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最新高中数学人教A版(以下简称新版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五节“三角恒等变化”的内容.从知识结构上分析,三角恒等变化是三角函数与数学变化的立足点与生长点,而“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三角恒等变化的基础与起始点,是前面学过的诱导公式的延续与发展,也是接下来学习半角、倍角公式的依据.从学生认知水平分析,学生刚刚学习过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新版教材还未学习向量的有关概念),对于诱导公式的记忆还较深刻,会求特殊三角函数值.从学生能力水平分析,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毕竟是高一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属于原理性知识,而原理性知识教学可分为原理结论(命题)的发现与关于这个命题的证明两部分.
  (一)循序渐进,提出问题
  师:回忆诱导公式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2.观察以上公式,你们找到什么共同点了吗?
  3.对于以上公式,你们能提出什么一般性问题?(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数学问题的提出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思维难以达到数学家的思维水平,也就不能从复杂的信息源中,找到合适的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故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找到符合学生认知的合适根据地.这里教师通过回忆诱导公式的有关内容,寻找四个诱导公式中共同点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特殊的诱导公式中,一步一步地抽象出如何求cos(α-β)的问题.
  (二)活动探究,提出猜想
  生1:cos π2-β=sin β…①,cos(π-β)=-cos β…②,cos 3π2-β=-sin β…③,cos(2π-β)=cos β…④.在这几个诱导公式中,都是求一个特殊角减β的余弦值,那能不能通过一个一般性的角α代替这四个特殊角,得到一个有关于cos(α-β)…⑤的公式?
  师:很好,那你觉得这个公式的表达式可能是什么?
  生1:……
  师:直接说出表达式有点难度,我们先仔细观察①②③④四个式子,猜测公式⑤中有哪些元素?
  生2:cos β和sin β.
  师:你是怎么猜测的?
  生2:上述诱导公式①②③④的结果中都含有cos β和sin β,如果将α替换成诱导公式中的π2,π,3π2,2π,那么对于式子⑤中应该含有cos β和sin β.
  师:很好,老师也觉得公式⑤中存在cos β和sin β这两个元素.那么,除了这两个元素以外,还存在其他元素吗?
  生2:因为cos(α-β)=cos[-(β-α)]=cos(β-α)…⑥,所以也可以将β替换成π2,π,3π2,2π,那么公式⑤中应该还有cos α和sin α.
  师:非常好,通过诱导公式⑥,我们知道α和β具有对等性,所以对于公式⑤,就一定含有cos β,sin β,cos α,sin α这四个元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这四个元素能构成怎样的运算结构.
  生3:因为sin π=0,所以我判断肯定没有除法结构,并且通过赋值的方式,我发现这四个元素的运算结构也不是全部相加和全部相乘.
  师: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3:因为sin π=0,如果有除法结构,公式⑤就可能没有意义.又因为sinπ2=1,cosπ2=0,将α替换成π2代入公式①,那么公式①的结果就应该有1,0,cos β和sin β这四个元素,但是实际上只有sin β这一个元素,所以我判断这四个元素不是全部相加或相乘.
  师:好,生3已经通过赋值的方式为我们排除了多种运算结构,我们再继续思考,公式①的结果本来应该包含1,0,cos β和sin β四个元素,但实际上公式①中只含有sin β一个元素,那是不是因为某种运算结构,使其他三个元素都省略了?
  生4:因为在公式①中,不存在cos β,而cos α=cos π2=0,我猜测应该有一项是cos αcos β.又因为α和β是对等的,sin α=sin π2=1,所以另一项应该是sin αsin β,所以cos(α-β)=sin αsin β cos αcos β…⑦或者是cos(α-β)=sin αsin β-cos αcos β…⑧.
  师:很好,生4已经帮助我们推测出cos(α-β)的结果只有两种情况了,还可不可以通过赋值的方法继续推测?
  生5:将α替换成π代入公式⑦,cos(π-β)=sin πsin β cos πcos β,而sin π=0,cos π=-1,代入,得cos(π-β)=-cos β满足公式②.将sin π=0,cos π=-1代入公式⑧不满足,在继续将α替换成3π2,2π代入公式⑦,其结果也满足公式③和④,所以cos(α-β)=sin αsin β cos αcos β.
  设计意图:在整个公式的猜想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阐明公式的具体形式,而是作为一个主导者,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推理和概括,找到cos(α-β)可能含有的元素、猜测与验证元素组成的运算结构,进而推测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具体形式.这种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结构.
  (三)故技重演,验证猜想
  师:我们已经猜想出cos(α-β)=sin αsin β cos αcos β,那么接下来就要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大家还记得诱导公式是通过什么推导的吗?
  生:单位圆.
  师:那我们还能不能继续通过单位圆推导出公式⑦?
  生:……
  师:首先,我们确定单位圆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A(1,0),以x轴非负半轴做始边作角α,β,α-β.(α≠β 2kπ),它们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P1(cos α,sin α),A1(cos β,sin β),P(cos(α-β),sin(α-β)).观察图1,α-β可以用哪个角来表示?
  生1:∠P1OA1和∠POA.
  师:这两个角相等,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1:因为同一个圆中相等的角所对的弧、弦相等,所以P1A1=PA.
  师:由P1A1=PA,又能得到什么式子?
  生1:因为P1A1=PA,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cos α-β)-1]2 sin(α-β)2=(cos α-cos β)2 (sin α-sin β)2…⑨.
  化簡,得cos(α-β)=sin αsin β cos αcos β.
  设计意图:关于公式的证明,由于新版教材并未学习向量的有关概念,所以这里通过单位圆来证明公式.然而,学生难以想到通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证明公式⑦,故这里先通过找α-β角,再由角相等得到弦相等,由弦相等得到式子⑨,最后化简得到公式⑦,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分析,最终完成公式的证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过程遇到阻碍时,教师就需要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指导、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成功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同步,从而缩短获得知识所需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四、简要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诗人陆游教育自己的儿子,想要深入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样如此.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应用过程,思维活动没有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暴露,也就难以掌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形成良好的思维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有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意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结合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指导学生真正学习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
  【参考文献】[1]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
  [2]齐振海.关于思维结构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J].现代哲学,1986(04):10-13.
  [3]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19-222.
  [4]张昆,郑蕾聪.二次开发数学教材的创新实践探究:透过人教A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视点[J].中小学课堂研究,2020(03):19-21.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下,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简单传授.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在模仿、思考、练习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课堂上的留白可以通过学生对于关键性数学问题的主动思考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学习主动性.本文在明确课堂留白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探究了课堂留白的实践策略,以期通过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留白策略的应用,提高高中数学的
【摘要】数学概念课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学校在2010年提出了“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概念课堂中实践“四导四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究学习过程,从学生视角,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教师、学生的双元合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題;数学概念;核心素养  一、教材说明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摘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能进行自主探究,就会对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起到关键作用.可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探究;数学核心素养  课前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数学教学应将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
【摘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一节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上,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开展基于微课下的翻转课堂进行新知教学,能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身份的转变,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论述了打造小学生“有感”数学体验空间的价值和必要性,同时根据新课程改革具体要求和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需求,提出了利用合作性学习策略、问题化教学策略、互动性教学策略、实践性教学策略来打造
【摘要】数形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恩格斯曾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數意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系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关键词】数形结合;二次函数     数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指的是代数思想与几何思想的相互结合,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工作经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与渗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数学结合思想,将小学数学学习的两大主题“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数学知识.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及求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
【摘要】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明显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当是现阶段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数形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思想,还是一种关键的解题工具,在高中数学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将数形结合思想贯串高中数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解题思路,以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对数形结合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原则进行阐述,并具体
【摘要】向量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代数研究的对象,有丰富的运算,又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有形的特性.因此,向量是沟通几何与代数的天然桥梁,在高考中向量是一种解题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常与其他知识交汇起来考查,本文主要探讨向量在不等式、解析几何以及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关键词】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  一、向量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摘要】为实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本文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探索适合军校学员的线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员应利用线上学习资源与平台,把学员的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中,在课堂上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员铸起坚实的思想堡垒.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上教学;课程思政  2020年受疫情影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